陳義炎
摘 要:閱讀能力是中學生必須掌握的聽、說、讀、寫四項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之一。閱讀不論是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中都廣泛存在。閱讀也是語文教學的一項基本活動,在近幾年的課程改革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在課堂教學中積極探索,針對學生閱讀時常犯錯或閱讀能力難以提高這類問題進行了歸納總結,寫幾點感悟和體會。
關鍵詞:常犯錯誤;閱讀興趣;自主閱讀
閱讀興趣是指學生從事閱讀活動的興趣,是閱讀活動中最直接、最活躍的心理因素。具有濃厚的閱讀興趣,才能提高閱讀的效率。
課程改革后,在新課標教材中,閱讀教學所占比重很大,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課堂教學是教師培養(yǎng)學生閱讀技巧,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手段,然而,當前學生對閱讀教學并不怎么感興趣。閱讀時,他們大多不是主動閱讀,而是被動地閱讀。教師要求讀什么,他們就拿起書來讀幾遍,動口不動心讀,讀完之后有些學生自然是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這些都是缺乏興趣的表現(xiàn)。缺乏興趣已成為閱讀教學的一大心理障礙。
在課程改革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學會自主閱讀,提升閱讀能力?關鍵是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自主需求閱讀。如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呢?我主要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明確學習意義,誘發(fā)閱讀動機
在上《福樓拜家的星期天》這篇閱讀文章時,我分別在兩個班上用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一班是在問題的指導下進行閱讀,二班是先閱讀,而后提出問題讓他們思考。
結果顯示,有閱讀目的學生取得的成績和效果明顯優(yōu)于沒有閱讀目的的學生,即閱讀目的與閱讀效果是成正比關系。因此,教師應盡量指導學生明確閱讀目的,誘發(fā)內在閱讀動機,讓學生嘗到閱讀的甜頭,進而對閱讀產生興趣。
二、推薦書目,培養(yǎng)自主閱讀習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絕大部分學生的閱讀目的都是從自身的興趣、愛好出發(fā)的,并不對每篇課文都感興趣。因此,教師應推薦一些合適的課外讀物,讓學生自主閱讀,增強學生對閱讀的渴望和需求,培養(yǎng)他們自主閱讀的習慣。
哪些圖書學生比較感興趣呢?結合我多年的閱讀教學經驗,加之對學生的調查,我發(fā)現(xiàn)學生閱讀興趣較濃的圖書是科普類、名人傳記、接近學生學習生活實際的書等等。尤其是名人傳記中的一些榜樣作用對學生的成長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借鑒作用,學生特別喜歡閱讀這類書籍。
通過自主閱讀活動,學生對閱讀開始產生興趣,也逐漸學會了閱讀。在閱讀的喜悅中學生也變“要我讀”為“我要讀”。
三、訓練有意閱讀,提高閱讀質量
有意閱讀是相對無意閱讀而言的。無意閱讀是指沒有明確的閱讀目的,不選擇閱讀對象,閱讀過程不講求質量,走馬觀花式的隨意看看。有意閱讀是指在閱讀過程中不分心、不走神,全部精神都集中于閱讀內容的心理活動。
閱讀課文是一種有目的、有方向的閱讀,屬于有意閱讀。有意閱讀是保證清晰感知、深入理解、牢固記憶以及活躍聯(lián)想文本內容必不可少的心理條件。學生在閱讀時注意力往往不集中,容易分心,閱讀效果不盡如人意,這是常發(fā)生的事情。一般來說,年齡越小,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越短,但是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可以通過訓練而延長。訓練學生有意閱讀時,不少學生剛開始的表現(xiàn)是懼怕閱讀,反感閱讀,甚至覺得沒有效果想放棄訓練。這時我就給學生講述了“紀昌學射”的故事,紀昌為訓練注意力,直至把一只吊起的虱子看得大如車輪,后來才百發(fā)百中。聽完故事后,學生深受啟發(fā),又都耐心地去學。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大部分學生的閱讀質量都有所提高,而且學會了怎樣去閱讀,接受能力弱的學生也積極參與閱讀實踐。
在閱讀教學中,除了指導學生有意閱讀,也要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上《鄧稼先》一課時,我就是先讓學生瀏覽全文,大致了解全文;接著又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略讀,進一步較深理解每部分的內容;然后又讓學生精讀,精讀時邊思考問題“找出表現(xiàn)鄧稼先精神品質的語句?”。結果一堂課下來,至少有四分之三的學生都完成了閱讀任務。以此方法,長期堅持下去,勢必會激發(fā)出更多學生的閱讀潛能,進而提高他們的閱讀效能。
編輯 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