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蘭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這就需要充足的勞動力。越來越多的農村人為了追尋更多的工作機會,紛紛涌進城市,而城市的教育花費遠遠高于農村,所以,他們的孩子大多數被留在家中,由年邁的爺爺奶奶照顧或被寄養在親戚、朋友家中。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表現
1.性格孤僻怪異,缺乏自信,容易自卑,內向拘謹,比較敏感;有的愛逞兇斗狠,有的則膽小怕事。
2.集體意識較差,不喜歡與同學交流、溝通,大多數喜歡獨來獨往。
3.學習成績極端化:有的成績特別優秀,表現出眾;有的成績較差,跟不上老師上課的進度。
4.與父母感情淡薄,關系緊張,甚至仇視父母。
二、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
1.從小與父母相隔兩地,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太短,不能理解父母為什么不把自己帶在身邊。
2.父母對孩子的關心不夠,在孩子最需要父愛、母愛的時候不在孩子身邊。
3.照顧孩子的親人由于不是孩子的父母,對孩子教育難免會存在不足,過分溺愛,不嚴厲教導。
4.學校教育的不足,沒有及時疏導孩子的心理問題
孩子的教育來自于家庭和學校兩個方面,學校是孩子成長、學習的地方,而家庭則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他們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無可替代。
誕生的一剎那,嬰兒就會感到極度的恐懼。世界于他不過是一片空白,他只有對溫暖和食物的要求,母親對嬰兒來說就是溫暖,就是食物,是嬰兒感到滿足和安全的快樂階段。這個階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戀階段。如果孩子不斷生長、發育,他就開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來面目。
大多數8歲到10歲的孩子,他們的主要問題仍然是要被人愛,無條件地被人愛。父母親就是這種無條件的愛的來源。慢慢地孩子長大了一點點,第一次感到要送給最愛他們、陪伴他們最多的人一樣東西——寫一首詩、畫一張畫或者做別的東西,送禮物的對象就是父母。在他的生活中愛的觀念——第一次從“被人愛”變成“愛別人”,變成“創造愛”。
父母是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師,在6歲左右孩子就需要父親的權威和指引。母親的作用是給予孩子一種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親的任務是指導孩子正視他將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種種困難。在父母親正確的教導與呵護下,為孩子的心理健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學校作為孩子成長的精神圣殿,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校先教育孩子做人,然后才是學習。沒有人是圣人,不苛求老師能站在每一位學生的角度去為學生考慮,但希望老師能對留守兒童多一些耐心、多一點愛。及時對學生的不正常表現做出正確的解決方式,開展形式多樣的集體活動,把他們帶出自己的封閉的小世界。
在我執教的小鎮上,有一個留守兒童之家,許多留守兒童被送到這里。這樣的留守兒童之家在許多農村都存在,他們解決的只是孩子們的吃住問題,孩子們對愛的渴求不一定得到滿足。這些幼小的孩子們,需要呵護,需要父母無微不至的愛!這個問題是全社會都應思考的問題,單靠學校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