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娟
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使教學過程呈現出情景交融、聲形并茂、生動活潑的美景,而且容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促進學生自主有效的學習,賦予課堂教學以新的活力,形成了課堂教學生動活潑的新局面。
一、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樂學氛圍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興趣是人類主動探索新知識的思想傾向和內在動力,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學習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樂此不疲的奧秘。信息技術一個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將圖、文、聲、像融于一體,它可使學生置身于一種五彩斑斕、聲像同步、動靜結合的教學環境中,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同時接受到刺激,帶領學生進入情境,幫助他們進入最佳學習狀態,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習便成了一種輕松愉快、主動求索的過程。
二、運用信息技術刷新課堂實效
1.突破課文的重、難點
語文教材內容十分豐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無所不包。有些是學生熟知的,有些學生限于生活的經歷,知識的稚淺,很難正確地感知教材的內容。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把間接的知識轉化為直接的知識,就可縮短學生認識客觀事物間的距離,在學生心中喚起強烈的真實感。
2.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間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知識是無限的,而想象力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信息技術能夠把活動的形象、逼真的音效和變化的情節展示給學生,以此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想象力,并能根據媒體展示的內容再補充獨有的想象世界,培養學生的再創造能力。
3.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講得多,問得多,學生往往跟著老師的思維走,就像拉著老師手上的一條繩,牽到哪就走到哪,思維局限于某一點上,學生的智能得不到充分地發揮,情緒會低落,精神會分散,老師教得苦,又得不到很好的效果。有了媒體的輔助,不僅給學生創造了一個情境,又能幫助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實踐證明,運用信息技術教學,不但給學生帶來了視、聽、說、演的訓練、優化了課堂結構,更讓我們的課堂充滿了活力,而且有力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接受和掌握了更多的知識,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全面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編輯 代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