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猛龍碑》是北魏書法中的精品,康有為評其為“正體變態之宗”。《張猛龍碑》是魏碑中的典型代表,在魏碑中屬于中性書風的代表作,即不似《始始平公造像》中刀鋒之感過甚,也非《鄭文公碑》中圓潤典雅,融入篆書筆意。《張猛龍碑》在筆法上最突出的特點是剛健勁拔、縱逸雄強。用筆以方圓兼備,以方為主,方圓結合,變化自然。同時,此碑的技巧含量豐富,風格特征獨具,包含了魏碑中的典型筆法與結構,所以,對于此碑的筆法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魏碑的整體風格。
關鍵字:《張猛龍碑》 筆法
北魏《張猛龍碑》,立于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全稱《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現存于山東曲阜孔廟漢魏碑刻陳列館中。
魏碑書體是楷書的一宗。書法形式,主要是石刻。它們以粗獷、豪放、雄健為主色調,給人們一種古樸茂實的美感。而且這些石刻多出于下層書匠之手,所以流于粗糙疏率,往往錯字、別字很多,作者的姓名也多不可考。它在楷書史上開創了一個新紀元,在書法史上我們將北朝的石刻稱為“北碑”。北碑流傳最多的為魏碑,所以我們常稱它為北魏書體。
《張猛龍碑》不像龍門造像記中之《魏靈藏》、《楊大眼》、《始平公造像》等幾乎全用方筆,而是方圓并用,剛柔相濟。《張猛龍碑》既有《龍門造像記》的剛勁、銳利,又有《鄭文公碑》的穩健,其樸素和工巧并蓄的風貌,似乎以欲從龍門造像記中的粗獷隨意中解脫而出。 對于《張猛龍碑》歷來評價極高,清楊守敬于《平碑記》中稱此碑:“書法瀟灑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如此。”[1]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中將《張猛龍碑》列為“精品上”,譽其“意態跳宕;長短大小,各因其體;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變化于整齊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內,皆極精采。作字工夫,斯為第一,可謂人巧極而天工錯矣。”[2]
一、筆法:方棱分明,方圓兼備
魏碑中典型的用筆是方筆,和而不同,各具風采。《張猛龍碑》的方筆,棱角分明,干凈利落,充滿變化,很少在同一個字中雷同。《張猛龍碑》的筆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點:(1)筆法主要基調是方圓兼備,以方筆為主。(2)少數字近方少圓,點畫較為方博。(3)少數字近圓少方,點畫以提為主,提中有頓。(4)部分字有行書筆意。
(一)點法
魏碑中的點畫,凡點必側,不是向左傾,就是向右傾,《張猛龍碑》中的點畫,雖以方筆為主,但在點畫的運用上,亦合乎“側鋒峻落,回鋒收筆”的書法美學原則。
筆法特點以方點為典型,書寫時,筆取側勢,切鋒直下;
運筆動作:鋪毫運行,經過挫、頓、捻等動作的合理運用,使各種點畫或方峻凌厲,或圓聚有力。
《張猛龍碑》點畫的具體形態大致可分為側點、長點、正切點、反切點、垂點、豎點八種,但寫法基本相同,以下試舉兩列,簡單描述一下此碑中點畫的寫法。
“深”字三點是方筆點,第一點、第二點屬于正切點,起筆右側腕力向右下,接著轉筆向左,在扭挫向上完成全點,第三點屬于挑點筆勢由下而上,橫式起筆,提筆內旋,向右上順時針翻鋒,然后出鋒。
“清”字三點水和“深”字的三點截然不同,“深”字的三點近方而少圓,點畫較為方博,而“清”字三點則是近圓而少方。因此,“清”字的上點逆入藏鋒,然后提鋒折筆終筆時逆方向將筆鋒向上推回再收筆。中點也是藏鋒入筆,然后略頓右下,駐筆后頓出點的形狀,然后回鋒向左上方收筆。最下一點,露鋒入筆,由上而下,再轉筆而上行,力量內斂,直至收筆。
(二)橫
《張猛龍碑》的橫畫,以方橫為主,亦有圓者。起筆有藏有露,變化多端,其基本寫法為逆鋒起筆向右折,豎下筆,截成方頭,然后再往右行,行至末端稍提筆,頓筆,然后,向左回鋒收筆。
筆法特點:橫畫起筆或圓或方,起筆角度多變;橫畫向右上方傾斜,呈俯仰之勢;橫畫重疊,卻各具姿態,無一雷同。
“辭”字:“舌”部首筆露鋒豎切取側勢,然后捻管外旋,筆毫由側鋒轉為中鋒,至尾端提鋒收筆。次筆,藏鋒入筆,體態向右上方傾斜,方圓結合,中實內涵。“辛”部,橫畫較密集,長短橫交錯,用筆方法大同小異,但卻通過粗細和體式的變化,安排的自然天成,妙趣盎然。
(三)豎
《張猛龍碑》中豎畫的形態主要有兩種,一是垂露,二是懸針。
筆法特點:筆鋒先由下而上逆行,頓成方筆; 稍提筆,中鋒向下運行,至末端頓筆,回鋒向上收筆; 懸針與垂露的差別主要是收筆的動作,一是筆回,二是意回。
(四)撇
《張猛龍碑》中“撇”的形態有很多種,主要有短撇、長腰撇、豎撇、回鋒撇等等。此碑的典型撇法是長撇,具有飄逸多姿、曲中盡美的特色。
筆法特點:起筆或方切或圓轉,方圓富于變化;翻鋒轉入中鋒行筆,略有彎意,筆意自然;至收筆處筆鋒稍停,在向左強力撇出。
“郡”字叫長腰撇,橫式起筆,頓筆后回鋒向左下方撇出,中鋒行筆,略為上仰,回鋒收筆。
“修”字,撇畫較多,各具風采。單人旁的第一筆,為短撇,從右側方筆切入,然后提筆內旋,向右下方行筆,收筆果斷利落。第二撇、第三撇氣勢上仰,與全字相呼應。
“府”字的左撇為回鋒撇,撇畫先起而后伏收筆隨意,似上仰又似平鉤,方峻硬朗。
“春”字的撇畫,較方厚,逆鋒先向右上,頓筆后回轉筆鋒向左下方撇出,要中鋒行筆。 撇畫較長,筆畫富有變化,顯得強而有力。
(五)捺
《張猛龍碑》中的捺畫,筆勢開張,書寫時宜逆鋒而入,出鋒后鋪毫右行并漸加重力度,其形態呈一波三折,其關鍵處是在筆鋒行至捺根部位時,手指需自然地順時針方向捻管,以調整筆毫全力撇出。《張猛龍碑》中的捺畫主要分為三種,一是直捺,二是平捺,三是反捺。
筆法特點:起筆或藏于前一筆畫之中,或切鋒起筆; 捺畫較平直,少弧度; 收筆形態多變,重按撇出,呈方切之態,或轉筆回鋒 向左上收筆,形方亦圓。
“大”字的捺畫,為典型的直捺,逆鋒先向左上,然后回鋒向右下方中鋒運行,至末端頓筆,蓄力鋪毫捺出。
“之”字的捺畫是平捺,豎切露鋒起筆,著力過筆澀向右下,至尾端,筆盡勢收,氣勢逆回有力。
“復”字的捺畫,是反捺,其形呈弧勢,折筆向右下方,然后回鋒向左上方收筆。
(六)鉤
《張猛龍碑》中鉤法有很多種,但寫法大致相同,只是在方向、長短和粗細上略有差異。書寫方法為出鉤前要蓄勢,然后順勢捻管調鋒剔出,力量凝聚在尖端,給人以鍵、銳之感。此碑的鉤法大致分為左挑鉤、豎搭鉤、寶蓋鉤、豎折鉤、戈鉤、豎彎鉤等。
筆法特點:形態多變,或方勁有力或呈外方內圓之態; 筆法豐富,或提或按,或搶或蹲,出鉤方向也不盡相同。
“守”字包含的鉤法有兩種,一是寶蓋鉤,二是左挑鉤。寶蓋鉤的寫法為:先寫橫畫,至橫畫尾端處駐筆,翻筆右下有逆轉之勢,最后,指腕齊力逆挫托出。左挑鉤的寫法為:橫式起筆后逆筆用力下行,至豎畫尾端處頓筆蓄力,翻管,指腕齊力挑出。
“氏”字的鉤法也包含兩種,一為豎搭鉤,二位戈鉤。豎搭鉤的寫法為:藏鋒起筆,至豎畫尾端處駐筆,然后抽筆逆左,方切右下成雄峻之勢,最后向右上方逆行挑出。 戈鉤的寫法:其筆勢向下傾斜,行筆方厚有力,至尾端處,輕頓,轉筆向上,蓄勢,向左提筆出鉤,形成方角。
“光”字的鉤法為豎折鉤,這種鉤法也是翻轉的鉤法。逆鋒起筆,向下方徐徐送出,呈左弧之勢,轉筆處蓄力,筆勢右行,由縱變橫,至末端,翻毫出鋒。
以上是對于《張猛龍碑》典型用筆的簡要分析,通過對具體字例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兩個特點:一、典型方筆,棱角森然。《張猛龍碑》用筆沉著、痛快,結字險峻而富于變化。方筆以頓筆為主,筆畫起止、轉折處均呈方角,表達出一種凝重雄強的效果。二、左低右高,呈側倚之勢。就橫畫而言,左低右高,呈上斜狀,打破了隸書橫平豎直的規范,給字體結構以動的活力。
綜上所述,可知《張猛龍碑》的用筆特征決定了該碑的內涵與外觀,以方筆為主,方、折果敢迅疾,意趣橫生,筆處棱角分明,筆畫上表現了力的強度;氣質上豪健潑辣,渾勁厚實。亦用圓筆,圓筆凝重端穩,氣勢雄強,筆鋒雄強敦厚,瀟灑自然,創造了一種天真活潑,激越昂揚的意境。在結體上是“結體精絕,變化無端”,《張猛龍碑》造型十分豐富,呈現各種的方形,多取縱勢,內緊外松,尤如長槍大戟,天骨開張。在章法上布局自然,于整齊之中求變化,變化中歸于莊和。此碑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對當今的書法發展有著很大的借鑒作用。
注釋:
[1] 謝承仁.楊守敬集(全十三卷)[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652頁-668頁
[2] 黃簡主.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748頁-868頁
作者簡介:
周宇,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書法理論與創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