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婧
浙江四所高中試點“無班級管理模式”,即必修課選課走班改革,頓時成為教育界的熱門話題。有人稱試點為“高大上”,原來的班級制度則戴上了“土鱉”的帽子。因為在高中就開啟了大學模式,也讓人找到了歐美高中給學生更多選擇權的影子。很多離開校園多年的人感嘆,“同桌的你”要成為過去式了嗎?(2014年1月10日新華網)
首先得明白,“無班級管理模式”并不是浙江高中首創,而是從美國舶來的。教育規律是相似的。“無班級管理模式”在中國行不行得通,不妨從中美高中學校的情況比較中去判斷我們的努力方向。如果不顧實際,不顧條件,盲目認為別人成功的經驗都是好的,都可以搬來試一下,在別的領域可以,但在教育領域則應該十分謹慎。這也正是很多家長雖然持支持態度,但又希望“能不能從別的孩子開始”的原因所在。
實際上,回到教育初衷上,無論是班級固定授課,還是選課,都是基于因材施教,為了每個孩子都能成才。如果說選修課是出于發展學生興趣的考慮,那么,因材施教,是不是只有通過選課的形式才能真正實現呢?學習國外的先進做法,這是我們應該堅持的。但如果不注重學習國外先進的教育實質,不注重先在內涵上靠攏,而僅僅是學習其形式,豈不是又走上了形式主義的誤區。“無班級管理模式”在我國高中可不可以探索,這是不用討論的,但問題是探索之前的基礎是否具備,這才是需要認真對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