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琴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環節,課程標準對不同年級的閱讀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中高年級要重視默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如何提高小學語文的閱讀效果,一直是教師的困惑。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閱讀,很值得探討。
突出語文教學核心內容
人們把語文能力歸為聽、說、讀、寫,語文教學需要著力培養的也就是這四項基本能力。從能力角度來說,這四項能力都是重要的,本無輕重之分。但是從語文學科特點和能力形成過程來看,閱讀確實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環節。一個不具備閱讀能力的人,他的寫作能力則無從談起。識字無非是手段,目的是為閱讀和寫作做準備。至于過去不被重視的口語教學,現在雖然已經引起人們高度的重視,然而也不能與閱讀并肩。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都是表達思想感情、進行交際的工具,但從社會發展和個體發展來看,雖然書面語言比口頭語言出現得晚,但書面語言比口頭語言更高級,使用書面語言有著更加嚴格的要求;口頭語言可以在生活中自然習得,但書面語言必須經過專門的教學才能掌握。小學生入學后,擺在他們面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在口頭語言的基礎上盡快地學習和掌握書面語言。而閱讀教學就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掌握書面語言的教學形式和實踐活動。因此,在整個語文教學中,閱讀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抓住閱讀這個主要矛盾,其它矛盾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理解課文的表現和語言形式
理解課文的表現形式和語言形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語文教學擔負著對學生進行極其重要的美育任務。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數是文質兼美,對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為將來的文學鑒賞能力打基礎大有益處。
教材中選用了葉圣陶《荷花》一文,文中有這樣一段話:“荷花已經開了不少,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有的花瓣都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作者在這段話里寫了荷花的形狀及顏色的靜態美,并運用了一系列動詞,顯然這些動詞不是無意識的使用,而是作者有意而為。作者用動詞表達的意思,正是課文后面所說的“活畫面”的具體體現。正是這些動詞的運用,體現了作者從獨特角度觀察和描寫荷花的精妙之處。這些動詞讓人明顯感覺到:荷葉也好,荷花也罷,花瓣、花骨朵、蓮蓬也罷,都在以旺盛蓬勃的生機、以不可壓抑的活力競相發育成長。因此,這池荷花不僅有外在顏色、形態美,更有著它充滿著生命力、生機勃發的內在美,而這一點更是作者要著力表現的,否則為什么他會在課文中慨嘆畫家難于將這池荷花畫活呢?
重視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文學作品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情感。精選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感情色彩濃重,既體現了作者健康向上、高尚美好的情感,又表現了作者對丑惡虛假情感的批判。人的美好情感是后天習得的,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在一次又一次體驗課文對美好的贊揚和對丑惡的批判中,形成是非的分辨能力,形成愛憎分明的性格,從而逐步形成美好的情感世界。
《翠鳥》一課最后一段話:“我們真想捉一只翠鳥來飼養,老漁翁跟我們說:‘孩子們,你們知道翠鳥的家在哪里?沿著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逮它很不容易啊!我們只好打消了這個想法,在翠鳥飛來的時候,我們遠遠地看著它那美麗的羽毛,希望它在葦桿上多停一會兒。”這本是一段充滿情感的語段,有一位教師卻將理解的重點放在翠鳥住處的特點上,大講翠鳥的生活習性,這和作者的初衷相去甚遠。其實,這段文字處處都洋溢著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由想逮到到打消念頭再到遠觀希望多停留一會兒,無不體現著作者對翠鳥的喜愛。“打消想法”是對“真想”的無奈和失望,“遠觀”和“希望”又是對失望與無奈的補償,一個“情”字貫穿這段文字的始終。如果忽視了這段文字所蘊含的情感因素,就會出現理解上的偏頗。
引領學生體味閱讀感悟
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學中,筆者教學《黃果樹瀑布》時,借助多媒體輔助手段,引導學生品讀課文,在頭腦中形成這“大自然的杰作”的具體表象,領略祖國山河的壯美和大自然的無限生機;讀《愛如茉莉》時,指導學生從“在醫院爸爸媽媽握手而眠”的細節描寫中,感受父母間平淡而深厚的感情,體會人間親情的美好,理解“真愛就像茉莉”;從《誠實與信任》中感受誠信的可貴;從《生命橋》《蟻國英雄》中懂得敬重卑微、熱愛生命,體會合作的力量及抱成團的智慧……無須任何贅述,無須任何的講解,孩子們盡情地品讀,細心地感悟,這美的事物,這美的色彩,這美的境界,這美的人格,無聲地滋潤著孩子們的心田。學生在品讀、感悟中感受語言文字的巨大魅力,體味著真善美。
“文字孕蓄情感,閱讀豐盈生命。”關注閱讀感悟說到底是為了建設學生的精神家園。教學中,讓感悟為生命涂抹本真的色彩,力求使學生在真善美的氛圍中全面地掌握知識、開啟智慧、陶冶心靈、完善人格,為一生的發展積淀堅實的精神底蘊。
目標的設定是教學的起點與歸宿,是每堂課的方向,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制定明確的、恰當的、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首要條件。
在設定目標時,首先對教材、學生的分析是必然的。要去研究教材在課程標準和整冊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教材的前后聯系,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除了研究教材和教參外,教師還要多閱覽其它相關的參考資料,補充教學內容,在教材的基礎上拓展教材。把課后練習分散到課時中完成,每節課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完成課后練習,及時復習鞏固新學知識。另外,目標的設定還需要關注接受對象——學生,分析學生的具體情況,分析學生的個體差異。
目標的設定,離不開課標的指導,課標的“三維目標”要進行有效整合。整合不是簡單地疊加,而是各項內容的有機結合,把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重新優化組合。這需要教師精心備課,找到交匯點,有目的地創設情境,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
實現人格養成、個性發展目標
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在適宜的情境下,學生會很自然地參與到教學中來。情境的設置要有趣,激發學生的熱情。創設的情境不能過難也不能過簡單,而且問題要有生成的空間,避免只有一個標準答案的問題,否則就沒有意義了。教師也可以激發學生自己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提問的會更加有趣。
在語文課堂上,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生活(學習)的經驗和親身經歷來感受語言文字,在真切的感受活動中獲取信息,受到啟迪。語文學習中體驗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大聲地朗讀體驗、視覺沖擊體驗(從文本到文本描繪的事物形象)、換位感受體驗等等。但最有效的生成方式之一,教師要指導好學生如何質疑,抓住文本中的可疑之處,引發學生心中的疑惑,將疑惑轉化為問題,培養質疑意識,提高質疑能力。如課文的題目、文中的重點字詞句或語言空白點等,做適當的提示或者暗示,以增強質疑的針對性。對于學生的質疑,要合理有序地解決。利用學生的質疑問題,引導學生在讀中解決問題,為學生搭建一個“發現問題——多元質疑——互動解決”的學習平臺,讓學生帶著問題解決文本,發現新知,建構知識框架。
課堂是個動態的。動態生成,就是教學過程中隨即開發和適時利用課程資源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隨機開發新的教學資源,如:課堂上學生對話精彩的時候,抓住剎那的精彩生成,精彩的回答,教師不僅僅需要鼓勵和夸獎,還要把這種精彩當做一種教學資源,利用這種新的資源,通過及時評價,引領更多的學生走進精彩的世界。讓學生爭論不休的時候,抓爭論促生成。當學生回答錯誤的時候,抓錯誤促生成。
當下,學校大力提倡“減負”。“減負”不等于不要作業,適當的作業是對課堂知識的鞏固,更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不僅有利于知識的獲取,更有利于能力的培養。語文課程要“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而豐富的語言積累光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可以讓家庭作業來輔助實現這個目標。語言的積累可以作為一項常規作業長期堅持,如:每天30分鐘讀課外書并作好詞好句的摘抄。常規作業的完成也不僅限于晚上,自己靈活安排就可以。特定練習一般是針對所學新課的預習和復習。常規與特定相結合,既實現了課堂新學知識的復習和鞏固,又能很好地完成整個語文學習的目標——語言積累。作業還可以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針對不同的學生,布置不同的練習,口頭作業與書面作業相結合。
在教學中,通過實施這樣的閱讀方法,讓學生喜歡閱讀,熱愛閱讀,并且能夠從閱讀中獲得樂趣。尊重學生的個性,讓他們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自主地選擇閱讀資料,自主地選擇閱讀方式,自主地選擇交流方式。這樣,課堂上因為有了自主,才顯得生機盎然,每個學生也都會踴躍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學生的潛能得到了充分發揮,個性也得到了充分張揚,真正實現自我發現和發展,語文課堂成了學生個性化閱讀的樂園。這時的學生,是放松的,也是最真實的。這樣一來,不僅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提高了教學質量,一舉兩得。
葉圣陶先生主張“閱讀教學發展兒童的心靈”,著名學者錢理群提出語文教育應該給孩子一個“精神的底子”,李鎮西說“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構建充實而高尚的精神世界”。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是悟的開始,悟是讀的深入,練是讀和悟的融會貫通,是語言積累和運用的水乳交融。閱讀教學應該做到以人為本,“訓練”中包容“感悟體驗”;以讀為本,在“感悟體驗”中體現“訓練”。從而實現在閱讀教學中的人文內涵以及人格養成、個性發展的目標。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啟明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