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加文

“我和小伙伴們都驚呆了”這個流行語,源于2013年6月一段小學生講述端午節由來的作文在微博上傳播。之后,“我和小伙伴都驚呆了”迅速走紅網絡,眾人紛紛模仿,新聞媒體也會取這樣的標題,如《國足逆轉,我和小伙伴們都驚呆了》。
然而,據12月19日《新京報》報道:《咬文嚼字》編輯部發布了2013年度十大流行語中,“小伙伴”本來是使用頻率極高的備選流行語,因有專家指出,“小伙伴”指的是男性生殖器,語源不雅,就沒有收錄。在所謂“專家”的奇葩解釋下,充滿童趣和純潔關系的稱呼“小伙伴”,一下子成為了罵人的臟話!不知今后,家長和老師如何教育孩子跟“小伙伴”好好相處?
流行語的存在和流行是客觀事實。既是一個文化現象,又是一個語言現象,而且常常是一個臨時的現象。對語言來說,它的存在并不說明它必然會成為語言的合法成員。流行語的本質特性是“流行”,因此流行性是流行語的本質屬性。“流行”是針對“不流行”而言的,時間性、階段性、高頻性和新型性是“流行”的基本涵義。
上榜流行語之一的“女漢子”指帶有“純爺們性格”的女性。她們愛美妝、喜時尚,還能“干粗活打蟑螂”,集溫柔和彪悍于一身,擁有女人的外表和漢子的內質。現代大都市中,競爭激烈,“壓力山大”,許多女性為了生存和發展,不得不把自己變成獨立、自主、強悍的女漢子。2013年熒屏流行“女漢子”,像孫儷在《辣媽正傳》中扮演的角色,就是有個性、有主見、敢做敢為的現代女性。同類流行語“奇葩”本來指珍奇而美麗的花朵,常用來比喻不同尋常的優秀文藝作品 。如今廣為流行的“奇葩”,則來源于網絡,常用來比喻某人某事或某物十分離奇古怪,世上少有。
流行語,作為一種詞匯現象,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時期的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和事物。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流行語,而不同的流行語則作為社會一根敏感的神經,反映出社會的變化。
“流行語”昭示了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提升。特別是近些年來,“民生”“以人為本”“群眾滿意不滿意”“關注民生”“民心工程”之類的詞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級政府的文件中和各級領導干部的講話中。在今天的中國,民生成了全中國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事情。什么是民生?簡單地說,就是人民的生計;復雜一點說,就是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一句話,就是要讓老百姓有活干、有學上、有飯吃、有房住,病有所醫、老有所養。身處一個前所未有的平民化時代,反諷和喜劇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態度。“倒逼”這樣的經濟領域內的專業術語已經普及為一切事物的逆轉。換句話說,哪一天老婆端坐在飯桌上等圍著圍裙的老公上菜也是“逆襲”。而“土豪”早已與“劣紳”剝離,頂多也就是對坐擁財富、缺乏教養的這個群體小小揶揄一下。至于“奇葩”和“點贊”,前者將一朵罕見的鮮花安給了一堆牛糞,帶著一種超凡脫俗落入滾滾紅塵的且驚且喜;后者則完全是一種網絡社交的廣結善緣,充滿了與人無傷的友善平和。
這是一個流行語的時代。在流行的詞典中,不同的人群會產生不同的詞典,因為各自的語境不同,所感受、所接受的語態不同,流行的圈子也各有不同。最大眾化的流行語傳播范圍廣、速度快,被受眾廣泛接受。流行文化的一詞一句或者有趣、有才,或者詼諧、切脈,均與時代的心態有關。追著詞語的源頭,從那一句句流行語里,能聽得見時代的脈搏。網絡時代,表達的口語化讓“言與文”不斷統一。來自生活變遷中的新詞也在不斷地促進語言詞匯的革新,現實生活和語言有了更近的距離。
“中國夢”“光盤”“倒逼”“逆襲”“大V”“女漢子”“土豪”“奇葩”“點贊”,這些詞串聯了2013年的細枝末節。流行語是一棵大樹,它的根系就在生活的土壤中,它溫和親切,它娛樂調侃,它有愛也有無奈,沉思著自己的沉思。生活就像一條河流,但有浪花起處,自有民間采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