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劉建 張潔
灃西新城將“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理念融入城鎮化進程,在處理城市、規劃、生態三者關系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為灃西新城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配套支持,成為新型城鎮化典范。
位于西安和咸陽兩市之間的西咸新區灃西新城,南望秦嶺,北見渭塬,位于渭河和灃河兩河之畔,具備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優良的區位優勢,成為推動西咸新區跨越發展的新引擎。
2012年以來,西咸新區灃西新城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將保障房建設作為新城事業發展的支撐項目和重要民生工程,始終按照“高標準規劃設計,高品質建設配套”的要求,目前共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項目9個,總建筑面積154萬平方米,共計14089套,保障人數將達4萬余人,做到應保盡保。截至2014年9月,已有8701套封頂,其中1080套公租房分配入住。解決了轄區內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業員工、外來務工人員及入區企業住房困難的問題。2013年被授予陜西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工作“十佳縣”,在西咸新區五個新城中排名第一。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形勢所需,也是發展之要。灃西新城將生態城市建設與西咸新區“現代田園城市”的總體定位相結合,對所有保障房項目精心規劃和科學選址,努力實現“做世界一流、建品質灃西”的目標,與產業布局緊密相連。作為西咸新區首個保障性租賃住房——同德佳苑小區緊鄰灃西新城管委會,步行只需5~10分鐘即可到達總部經濟園和信息產業園,方便了住戶上班,且周邊交通便利,能讓住戶工作安心、生活舒心。
灃西新城同德佳苑小區做到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雙覆蓋?;A設施達到了通水、通電、通路、通郵、通訊、通暖氣、通天然氣等“七通”高標準。小區內公共服務設施完善,建設有同德幼兒園及同德小學,解決了住戶子女的教育問題;有三條公交線路直通小區,交通便利。附近有步長醫院,為住戶提供了健康保障; 采用先進智能的安防監控系統,保證了住戶的居住安全;成立規范的物業管理中心,為住戶提供貼心、便利的服務。
“產城融合”是灃西新城的最大特色。灃西新城將綠色作為城市的底色、發展的主色,集中力量發展生態友好、附加值高的信息產業,努力實現“數據灃西、智慧西咸、云儲中國、物聯世界”的目標,成為國家政務信息資源聚集地、社會資源集散地和西部超算中心。目前,灃西新城已獲批“國家級云計算示范試點城市”,是全國7個試點城市中唯一的西部城市;三大運營商、多個部委容災數據備份中心、微軟創新中心等龍頭商務項目落戶,集聚集群集約發展態勢明顯。按照打造科技園區升級版的思路,構建“混搭”型、模塊化、可復制的 “五分鐘工作生活圈”,合理配比生產、生活、生態,構建全產業鏈生態系統。
習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研究中國能源安全戰略時提出,要實現能源消費、供給、技術和體制四大“革命”。灃西新城在西部城市中第一個開展了能源綜合規劃的研究與實踐,形成了以電廠余熱為主、分布式能源為補充、各類新能源全面發展的能源供應結構。
一是推動電廠余熱成為區域主要熱源。灃西新城核心區以南20公里,已建成的西安市戶縣大唐電廠是一座熱電聯產的電廠,年發電量41億千瓦時。2012年邀請華南理工大學華賁教授編制能源綜合利用規劃,利用該電廠余熱資源,通過管道輸送和熱泵技術將其熱值取出、轉換到地輻熱采暖需要的45℃左右,用于大量民用建筑的采暖,從而實現低碳、經濟、高效的目標。據測算,到2016年節能24.74萬噸標煤/年,節能率31.19% ;減排CO2134.61萬噸/年,減排率達到57.34%(只包括冷熱電汽終端需求,不包括交通和其它能耗)。
二是開展天然氣分布式能源試點。依托信息產業園未來每年100億千瓦時的穩定用電量和64平方公里的城市規模,開展天然氣分布式能源試點,先用燃料燃燒產生的高溫熱能發電,然后利用電能驅動熱泵從大氣、土壤環境中吸收低品位熱能,適當提高溫度再向建筑供熱,將一次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到200%以上,形成“高載能、高附加值、高科技、無污染”綠色低碳的循環經濟系統。
三是大力發展各類新能源。西安地區地下熱能儲藏豐富,地下2000米巖石溫度基本在70℃左右,通過換熱地面出水溫度可穩定在39-41℃。在新業家園試點干熱巖深層地熱采暖方式,可滿足1100戶住戶采暖需求,運行費用僅為集中供熱價格的40%。灃西新城年累計光照時數平均為2000-2400小時,全年太陽輻射4600-5000兆焦/平方米。利用太陽能光電、光熱板對太陽的輻射熱進行儲存,在城市能源過剩的情況下將能源續存起來,等到城市需要的時候再反哺給城市。當前,太陽能路燈照明、太陽能熱水等已在灃西市政和保障房建設中全面使用。
在2014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提出要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海綿城市,核心在于平時的“積存”和需要時的“反哺”,是資源的“削峰平谷”、自然平衡。實質是要形成低碳、循環、高效的城市“微環境”。灃西新城在創建“海綿城市”過程中進行了有益探索和實踐。
首先,自覺強化海綿城市標準指引。灃西新城規劃面積143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量約600毫米,年受水量達8580萬立方米。2011年進行城市設計時,就充分考慮到這一因素,提出“地域性雨水管理系統”概念。當前,灃西各相關方案、規劃都采用高標準的排水設計指標,加強排水防澇設施、排水通道的建設,強化水系的連通與治理。進一步加強河流綜合整治,圍繞渭河、灃河等幾條河流交匯處形成系列濕地,涵養水源。在水系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引入新理念、新技術,在污水處理廠周邊設置一定規模的“水泡”,處理過的污水在排放至水體前先進入水泡,形成濕地景觀,從末端實現將水留在灃西。灃西新城每掛出一宗地,在規劃設計條件中均提出地面透水率大于40%、全面應用節水型衛生器具等要求,確保每個小地塊形成“小海綿”。未來灃西新城建成區可滲水面積將達50%以上。
其次,構建四級雨水收集利用系統。一是建筑與小區應收盡收。在建筑地塊內,采用雨水花園、生態綠地、線性排水溝、景觀水體、透水路面、終端收集池等工藝,對地表徑流系數較大下墊面的雨水樣本做到了應收盡收。二是市政道路確保綠地集水功能。在市政道路上,大規模采用了植物滯留槽、下凹式綠帶、生態草溝及集料蓄水溝等措施,在保證道路結構安全的前提下,利用收水口、裝配式集料過濾池等設施,將雨水全部收集到兩側綠地進行過濾、滯留和滲蓄;在雨水飽和時,也能夠溢流排入市政管網中。通過這一方式,使道路范圍內的所有綠地都能收集到雨水。三是中央雨洪系統形成調蓄樞紐。依托6.8公里長的中央綠廊,建設中央雨洪系統,連通灃河、渭河兩條主要水系,布置湖泊、濕地、森林等功能板塊,實現雨水管理、生物棲息、公共休閑和視覺景觀等功能集成,既是生態廊道,也是自然風道,還是調蓄樞紐。中心綠廊整體下挖6-8米,下穿城市道路,確保其不間斷性。綠廊兩側,附近2-3個大街區的居住社區、道路、廣場、綠地等所有地塊下墊面的地表徑流,都通過地表水溝、溢流管、市政排水管等設施實現直接或間接收集,形成區域性的雨水匯集、凈化、調蓄、溢流功能,成為綜合性調蓄樞紐項目。同時,在綠廊與雨水邊溝之間修建城市的混合慢行道,利用雨水邊溝將城市道路與慢行道分隔,提高慢行的舒適性與安全性。四是景觀綠地依托地形自然收集。在景觀綠地內,充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利用綠地自身的地形特點,結合景觀布置,通過線型草溝、生態濕地、蓄滯水泡、自然洼地等措施進行雨水匯流、凈化、下滲和收集回用。
最后,全面推行“海綿建筑”標準。海綿建筑是海綿城市的基礎。為此,灃西新城全面推廣綠色建筑標準,所有保障房均按照綠色建筑一星標準建設。比如,同德佳苑公租房采用光電、光熱技術,屋頂裝有太陽能熱水器和光伏發電板,建設全面雨水收集系統,屋頂、地面雨水全部收集下滲。積極推行節能建筑技術,運用灰色黑色水分離、外墻外保溫、透水地面鋪裝、雨水花園等形式,最大限度地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提高海綿型城市建設的質量和水平。市政建設和公共基礎設施,實行從源頭至末端的各類雨水利用措施,將雨水分步驟留存下來。
“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去年年底,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用詩情畫意的筆觸描摹著美麗圖景。灃西新城所有的一切探索和努力,正孕育“現代田園城市”新范式,讓百姓生活更加幸福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