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海波
惡性腫瘤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常見疾病,目前臨床治療惡性腫瘤主要有手術治療、化療、放療及綜合治療。化學藥物治療腫瘤是臨床較為常見的方法,部分疾病可以治愈,部分疾病可以有效防止復發,效果較為肯定。但是腫瘤化療藥物在殺死腫瘤細胞的同時,常常對正常細胞也造成一定的損傷,而引起各種不良反應[1]。本文就應用化療藥物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進行分析,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來化療治療的90 例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58 例,女32 例,年齡19~82 歲,平均年齡46.92 歲。90 例患者,肺癌23 例,乳腺癌18 例,胃癌16 例,肝癌13 例,結直腸癌11 例,前列腺癌5 例,卵巢癌4 例。
1.2 方法 對所有患者臨床資料進行詳細記錄,包括性別、年齡、診斷治療、原發及轉移部位、化療方案及不良反應。根據統計結果,對腫瘤化療藥物導致的不良反應作出相關分析[2]。
1.3 不良反應觀察內容 主要包括骨髓抑制、消化道反應、心臟及神經系統毒性等。
2.1 本次研究90 例患者,共行化療次數282 次,平均每個患者化療3.13 次,所出現不良反應中,胃腸道不良反應156 次(55.3%),骨髓抑制84 次(29.8%),心臟血管毒性33 次(11.7%),神經系統損傷30 次(10.6%),其他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
2.2 考慮不同患者年齡、性別及所患疾病的不同,臨床選擇不同的化療藥物,不同藥物出現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是不同的,以鉑類最為常見(見表1)。

表1 不同腫瘤化療藥物出現不良反應的結果對比
2.3 不同患者年齡、性別及所患疾病的不同,臨床選擇不同的化療藥物等各方面差異不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目前惡性腫瘤的治療常常聯合化學藥物治療或者單獨使用化學藥物治療,臨床治療效果較為明顯,但常出現較多不良反應,嚴重的威脅患者生命。本次研究表明抗腫瘤藥物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胃腸道反應(55.3%),其次是骨髓抑制(29.8%)。而從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腫瘤藥物出現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存在差異,以鉑類藥物最為常見(56.7%),其次是紫杉醇類藥物(20.0%)。所以,選擇合適的藥物較重要,同時監測患者的臨床表現,對出現的不良反應給予及時有效的治療[3]。
胃腸道反應作為腫瘤化療藥物最為常見的不良反應,又以惡心嘔吐為多。化療藥物導致惡心、嘔吐的機理是:腫瘤化療藥物刺激5-羥色胺的釋放,其與位于中樞神經和上消化道的5-羥色胺受體結合,激活嘔吐中樞,引起嘔吐目前,臨床常用化療止吐劑是昂丹司瓊,為5-羥色胺受體拮抗劑,止吐作用明顯。
腫瘤化療藥物種類多,其致病機理存在差異。氟尿嘧啶主要影響核酸的生物合成;氮芥、環磷酰胺影響DNA的結構與功能;紫杉醇則抑制蛋白質的合成。許多腫瘤化療藥物成分復雜[5],引發的不良反應與對應藥物的治療機理和藥理密切相關,人們尚未充分了解藥物有效成分的所有中毒機理,故易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
臨床上對于腫瘤疾病需要及時準確地給予診斷[6-7],且盡快進行化療治療,但腫瘤化療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臨床應采用措施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積極治療出現的不良反應,保證患者生命健康。用藥前了解患者的過敏史,依據患者自身情況個體化用藥。治療過程規范化,給予合適劑量,不可延長化療時間。對于特殊人群,如孕產婦、哺乳期婦女,用藥要慎重;而老年患者,身體耐受力、抵抗力、防御力均比較差,身體各器官功能減退,藥物敏感性增加,腫瘤化療藥物劑量相應減少,選擇毒性較低的化療藥物[8]。
總而言之,腫瘤化療藥物在治療過程中應提倡個體化治療,同時,密切觀察患者治療情況及有無不良反應的產生,及時對癥治療,從而減輕患者痛苦,保證患者的生命質量。
[1]唐友平,唐友明.某院常用抗腫瘤藥物不良反應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3,11(3):473-474.
[2]龐澤文,梁俏.抗腫瘤藥物不良反應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2012,4(4):37-38.
[3]許海江.抗腫瘤藥物不良反應報告84 例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5(17):1-2.
[4]曹琳琳.惡性腫瘤患者化療期間的護理[J].當代醫學,2009,15(6):95.
[5]歐汝奮.85 例抗腫瘤藥物不良反應臨床分析[J].北方藥學,2012,9(3):1415.
[6]付志勇,孫智芳,管湘霞.彩超診斷肝臟惡性腫瘤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3,19(1):37-38.
[7]陳保君.小肝癌的影像學診斷進展[J].當代醫學,2012,18,(14):22-25.
[8]鄺潔紅,吳麗仙.腫瘤化療藥物應用中的不良反應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導刊,2012,14(6):103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