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忠強
官不作假品自高
☉鄧忠強

·歷 史·
東漢光武帝時期,陳留東昏(今河南蘭封東北)人劉昆在當江陵縣令時,發生了一件奇事。那一年縣里突發火災,不一會兒風助火勢,烈焰騰空。劉昆聞訊后趕赴現場,看到火勢愈來愈猛,心里惦念著百姓安危,便不由自主地對著大火磕頭,沒想到忽然天降大雨,不多會兒就風平火息。《資治通鑒》記載說:“昆向火叩頭,火尋(接著)滅。”一場災難很快得到化解。
后來朝廷又調他為弘農太守。弘農郡(今河南西部靈寶市一帶)地處晉豫陜之間,北瀕黃河。當地猛虎橫行,經常在鄉間和道路上吃人,旅客都不敢經過。劉昆在弘農當政三年,施行德政,愛民如子,郡中教化大行。這時又出現了一樁奇事,“虎皆負子渡河”,當地老虎都背著虎崽,渡過黃河,到別的地方去了。弘農郡中恢復了平靜,百姓安居樂業。
光武帝劉秀聽說這些事情,感到驚奇,認為劉昆是個能臣,就提拔他到中央機關任光祿勛之職(掌領宿衛侍從之官,位列九卿)。召見時劉秀迫不及待地問他:“據說你在江陵,能‘反風滅火’(轉變風向,撲滅烈火);后來治弘農,傷人吃人的老虎卻北渡黃河,跑得遠遠的。你治理地方推行了什么德政,竟有這般不同尋常的效果?想必你定有高招,呵呵,快說給朕聽聽。”
劉秀是個有為的明君,自然跟一般人的獵奇心理不同,他特別關注的不是事件本身的結果,而是想探尋屬下官吏的“德政”效應……出乎意料的是,劉昆卻不顧皇帝的興頭和心思,坦然回答說:“偶然耳。”言外之意是,臣何德何能,這都不過是我偶然碰上的事,與實施“德政”又有啥關系呢?
劉昆原本說了一句大實話,可此言一出,“左右皆笑”,皇帝左右的人都忍不住笑了。笑什么?當然是笑這位劉大人腦筋不開竅,樸實木訥太傻帽,現在皇上都肯定了你治政有方,咋不趁此天賜良機,把自己的功勞擺一擺?換成他人,不把自己的功績吹破天才怪呢!在這個向“最高領導”匯報成績經驗的時刻,劉昆不但不自吹自擂,反而給自己的工作成果下了個“純屬偶然”的結論,這在某些人看來,簡直不可思議、不合時宜、大煞風景!然而,到底還是劉秀懂得吏治之道,他厭惡阿諛奉承,喜聽直言真話,見劉昆如此坦蕩無私,實話實說,禁不住感嘆說:“這才是有德行的長者說的話啊!”于是,下令把這件事記載在史書上。
漢章帝時,也有一個敢說實話的大臣第五倫(姓“第五”)。第五倫不僅敢說實話,而且“言事無所依違”,態度鮮明,毫不含糊。他為人忠厚樸實,不喜歡花言巧語;為官能做到“奉公盡節”,以“貞白”著稱,因此,大家都稱贊他心地明朗,沒有私心雜念,是個剛直清廉的好官。
一次,有人好像是要故意試探他一下,直截了當地問他:“您有私心嗎?”這個問題提得很尖銳,關系到個人名節形象的好壞,若是那些庸官俗吏或貪佞之徒,平時裝模作樣,道貌岸然,誰也不敢公開承認自己“有私”,然而,第五倫卻響應得很直率很干脆,他說:“以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馬,我雖然沒有接受,但每次朝廷選拔官吏時,心里總是惦記著送馬的那個人,可我到底沒有任用他。像我這樣,難道可以說沒有私心嗎?”
第五倫的答話實在令人感慨,坦誠的話語,真誠的態度,讓人一眼就看到了他清澈明凈的心田,可謂真君子也。即使那些一時閃現于內心深處的“私念”,第五倫也敢亮出來曬一曬,足見他嚴于修身,心懷坦蕩,光明磊落,其境界之高尚,令人景仰。
不說假話,應該是為官者的做人底線和本色表現,但一旦事關個人聲譽、政績、前途之時,不少人就難以實話實說了,唯有心底無私的人,才有說真話的勇氣和不計榮辱得失的寬闊胸襟。官不作假品自高,劉昆不假冒邀功而政績自在,第五倫言己“有私”卻更顯“無私”,“實話實說”非但沒有影響他們的公眾形象,反而使他們的形象和人格更加熠熠生輝。相反,古往今來,那些趨利作假、編造謊言、虛報瞞報、沽名釣譽、吹牛浮夸、自欺欺人的人,哪一個不是最后遭到身敗名裂的下場?歷史常常無情又多情,從第五倫和劉昆這兩位古代高級官員身上,今人也許能悟出一些為官之道和做人之道吧。
(摘自《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