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用“桃李滿天下”來形容一個老師的學生很多,遍及全國各地,也可用于稱贊老師教出的優秀學生很多。那么學生為何是“桃李”,又典出何處呢?
相傳春秋時期,魏國大臣子質學識淵博,才高八斗。因得罪了魏文侯,便跑到北方一個朋友家中暫時躲避。朋友家境也頗為貧寒,子質不想增加朋友的負擔,于是提出開個學館,收些學生教讀以糊口。子質收學生不論貧富,只要愿學都可以拜他為師,并對學生一視同仁。
學館院子里有一棵桃樹和一棵李子樹,樹下是學生行拜師禮的地方。子質經常指著已結果的桃李教導學生:“你們都要刻苦學習,要像這兩棵樹一樣開花結果。只有學問高,才能為國家做出一番大事業。”在子質的嚴格教育下,很多學生都成了國家的棟梁之材。這些學生為了感念師恩,也在自己院子里栽種桃樹和李子樹。
后來,子質游歷各國,碰到了很多當官的學生,便自豪地說:“我的學生真是桃李滿天下啊,個個都很有作為。”后來就用“桃李”來代指學生。
“桃李滿天下”則出自于《資治通鑒·唐紀》。武則天當皇帝時,狄仁杰位高權重,于是武則天就讓他推薦能擔任將相的人才。狄仁杰推薦了張柬之、姚崇等數十人,這些人后來多成了名臣,于是有人便對狄仁杰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天下的人才,都是你的門徒。)”狄仁杰說:“舉賢為國,非為私也。(我推舉賢能都是為了國家,而不是為了自己。)”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桃李”從一開始代指“學生”到后來指“人才”,詞義有個發展的過程。現代社會,我們講“桃李滿天下”實際包含了上述兩層意思。
《相濡以血》參考答案:
1.相濡以沫 2.xuè chǔ 3.同伴在饑餓時把腹中的血給自己,自己腹中有血也要無私地給同伴。 4.為別人付出后,自己需要幫助,別人也會幫助你,這種互相幫助讓每個個體都得以很好地生存,同時,還壯大優化了這個集體,因此說這是一種大智慧。 5.B 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