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 張金根
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全省“四邊三化”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現場會,主要任務是總結前階段工作,研究部署下階段任務。剛才,我們實地考察了慈溪市龍山鎮雁門嶺廢棄礦山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聽取了4個單位的經驗介紹,觀看了全省“四邊三化”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視頻,我覺得這些經驗都很好、很實用,希望大家認真學習借鑒。下面,我就持續推進我省“四邊”區域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講三點意見:
自2012年6月省委、省政府部署“四邊三化”專項整治行動以來,全省各級國土資源部門高度重視,把這項工作作為改善礦山生態環境、促進“礦、地、人”和諧發展的有利機遇和有效抓手,上下聯動,創新舉措,狠抓落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回顧前一階段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省廳迅速對這項工作進行了動員部署;及時完成了對全省11個區市的摸底調查工作,確定了涉及28個縣(市、區),84家省級重點治理礦山,治理619萬平方米破損山體的任務;出臺了治理行動實施方案。各市和有關縣(市、區)國土資源局也制定了具體行動方案,為這項工作順利推進打下了良好基礎。

充分發揮規劃的引導和管控作用,嚴格執行規劃分區管理制度,按照“禁采區內關停,限采區內收縮,開采區內集聚”的原則,優化礦山空間布局。目前,全省規劃禁采區內的礦山已全部關停并開展生態環境治理,規劃開采區、規劃限采區內的應建礦山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嚴格控制新設采礦權,逐級下達礦產資源開發總量管控指標,通過采礦權總量統計季報、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情況統計年報制度,監控指標執行情況,有效控制了開采總量。截至2013年底,全省共有持證礦山1427家,比“十一五”末凈減少礦山473家,下降24.89%。
以推進治理項目、建設綠色礦山為重點,扎實有效推進專項整治工作。“四邊”區域84個省級重點治理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工作進展順利,到2014年3月底全部完成實施方案編制工作,71個已開始施工,其中19個已通過交工驗收。各地自加壓力,在84個省級重點治理礦山基礎上,新增市、縣級重點治理礦山128個。2013年,全省新建成綠色礦山50家,其中“四邊”區域新建成45家;全省已累計建成省、市、縣三級綠色礦山260家,其中“四邊”區域建成234家;全省應建礦山綠色礦山建成率達44.1%,“四邊”區域建成率達46.7%;全省有省級綠色礦山88家,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23家。
以創新體制、完善制度為重點,促使采礦權人自覺履行“邊開采、邊治理,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義務。11個市完善了礦山自然生態環境治理備用金收取管理制度,全省露天開采礦山治理備用金收取標準,從原來的平均10元/平方米提高到40-120元/平方米,舟山市明確臺階、邊坡、須治理的其他平臺不低于120元/平方米,為全省最高。實施治理工作與審批掛鉤制度,明確對未編制治理方案、治理方案不符合要求、未按時足額繳納治理備用金的,不予辦理采礦權審批登記手續。會同省環保廳制定了省綠色礦山建設管理辦法,將綠色礦山建設與采礦權出讓、采礦權審批、日常監管有機結合,促使礦山企業依法履行保護與治理義務。
積極組織符合申報條件的項目爭取國家資金補助,切實加大省級資金補助力度,并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參與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的治理。近三年來,省級礦山生態環境治理項目補助資金累計達6300萬元。不斷加大治理工作事中事后督查力度,定期不定期對治理工作進展情況開展檢查,檢查結果進行通報,推動了工作的順利開展。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復綠難度大。納入“四邊三化”重點治理的礦山,具有區位特殊、時間緊、難度大等特點,加上寒、暑等極端天氣時段不宜進行礦山生態修復,留給“四邊”區域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專項行動的最佳復綠施工時間只有今年春季,復綠時間短,工作量大。二是進度不平衡。有的省級重點治理礦山治理工程至今還沒有明確的開工時間,其中衢州市省級重點治理礦山開工率離省政府的目標要求差距還很大;有的重點治理礦山,治理方案不科學,不合理;有的地方綠色礦山建設類型單一,建設標準偏低,以縣級綠色礦山為主,省、市兩級綠色礦山較少,其中溫州市、金華市、衢州市“四邊”區域綠色礦山建成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將嚴重影響全省“四邊三化”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行動目標任務的完成。三是監管需加強。在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工程的監督管理和驗收工作中,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對不履行礦山治理責任和義務、不辦理閉坑手續的采礦權人,還缺乏有效的、強制性的辦法和措施;對治理工程量缺乏有效的檢測手段,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監管手段還不能滿足工作的需要。四是經費有缺口。有的礦山生態環境治理經費缺口較大,資金籌措還有一定的難度。這些問題和困難,需要引起我們高度重視,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切實加以解決。
“四邊三化”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行動,是全省“四邊三化”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省委、省政府部署開展的“五水共治”和大氣污染防治的重要內容,對于推動和諧綠色礦山建設、建設生態浙江具有重要的意義。全系統要從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建設生態文明的高度來認識和把握這項工作。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五位一體”總格局,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這對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我們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高效配置資源,保障資源節約利用。從我省實際來看,目前1400多個持證礦山中,建筑用砂、石、土礦近1000個,石灰石礦100多個,全省80%以上的礦山都是露天開采礦山,90%左右的礦山都分布在國省道公路、鐵路、航道兩側3000米范圍內,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還有不小差距,迫切需要我們思想上重視、行動上自覺,把“四邊”區域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的總范疇,準確處理好礦產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全面落實“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總方針,加大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力度,為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四邊三化”一個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的現代化浙江,必然是富饒秀美、和諧安康的浙江。去年以來,省委省政府作出“五水共治”“大氣污染防治”等一系列部署,對加強礦山粉塵管理、礦山廢水處理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要求所有礦山企業必須建有規范完備的廢水處理設施,基本實現零排放;所有礦區要落實有效的防塵措施,大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現行《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級以上標準等。要完成這些任務,必須立足當前、放眼長遠,進一步加強“四邊”區域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走出一條礦產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新路子,實現礦產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共贏。

我省現有礦山“開采規模小、開發布局散、競爭能力弱”的問題還比較突出,部分礦山還存在管理粗放、技術落后、集中度低、礦山環境差等現象,特別是一些開采規模較小的露天開采礦山,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較為嚴重,社會各界反響強烈。如果我們不下大決心、花大力氣把這些問題有效解決好,國土資源部門的工作就沒有底氣,國土資源部門在群眾眼中的形象會大打折扣。為此,我們一定要處理好“資源與環境、人與資源、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把做好“四邊三化”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作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最生動實踐,在治理中牢固樹立群眾觀點、站穩群眾立場,把群眾關注的熱點、焦點作為我們解決問題的重點,通過治理,來提高百姓生活的品質,提升國土資源部門的形象。
要在認真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目標任務,加大工作力度,強化各項措施,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決心,堅決完成“四邊三化”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任務,為建設美麗浙江提供礦山生態環境支撐。
確保到2014年9月底,省級84個重點治理項目全部開工治理,其中70個完成削坡、宕面排險加固工程,35個完成交工驗收;國省道公路、鐵路、航道兩側3000米范圍內的應建礦山建成綠色礦山310家以上,建成率達到60%以上。市、縣級重點治理礦山,各地也要參照省級重點治理礦山的要求,制定詳實的計劃和有效的措施,確保早開工、早交工、早竣工。到2014年底,全省“四邊”等區域礦山生態環境治理面貌明顯改善,為打造一批青山再現、綠色回歸的交通景觀帶和風景線提供礦山生態環境保護支撐。這個目標不能動搖,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余地,各地務必抓好落實,確保完成目標任務。
1.要牢牢盯住省級84個重點治理項目。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要將任務進一步落實到礦、細化到點、責任到人;要著重抓好治理方案編制、評審和項目開工;要拓寬思路、集思廣益,結合每個項目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選擇生態恢復型、土地開發型、景觀再造型等不同類型的治理模式,力爭在治理模式上有新思路;對進度相對緩慢的項目,要倒排工作時間表,確保落實有效措施,千方百計把進度趕上去。多管齊下,齊心協力,確保到今年9月底前,省級84個重點治理礦山全部開工治理。
2.要牢牢盯住綠色礦山建設不放松。按照“應建必建”的要求,任務到縣,責任到礦,做到建一個成一個,確保到今年9月份,“四邊”區域應建礦山的綠色礦山建成率達到60%以上。要按照“高、實、活、嚴”四個字的要求,狠抓綠色礦山建設質量。“高”,就是在建設標準上體現一個“高”字,按照《浙江省綠色礦山創建指南》確定的“五化”標準,始終把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率、噸耗資源經濟效益、礦區綠化覆蓋率和礦區生態環境治理率作為主要指標,嚴格把關。“實”,就是在建設內容上力求一個“實”字,建設企業要從改進生產工藝,優化產品結構,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綠化美化礦區環境等方面著手,夯實綠色礦山建設基礎。“活”,就是在建設方法上注重一個“活”字,針對礦山企業分布廣、基礎條件差異較大的實際,堅持因礦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開展創建工作。“嚴”,就是在粉塵防治上堅持一個“嚴”字,認真貫徹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制定出臺省礦山粉塵管理規范,嚴格落實粉塵、揚塵控制措施。凡是達不到規定要求的,一律不能通過綠色礦山驗收和授牌。
1.要嚴格執行源頭管控制度不走樣。要合理布點,在充分考慮資源狀況以及礦山開采對自然環境影響程度的基礎上,避開國省道公路、鐵路、航道、風景名勝區、水源地保護區等可視區域,盡可能選擇在資源條件允許、環境影響小、區位較隱蔽的地區設置采礦權。要科學劃定范圍,在充分考慮自然地形地貌、資源合理利用、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等因素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確定礦區范圍,把資源開發利用、礦地綜合利用、礦山生態環境保護三者有機地統一起來。要科學編制方案,加強與礦產資源規劃的銜接,充分考慮區域性的資源需求與資源有效供給的輻射半徑、范圍等因素,做到合理布局和規模化開發,提高采礦權布局的集中度。
2.要嚴格執行采礦權審批與履行相關義務掛鉤制度不走樣。嚴格執行綠色礦山建設與采礦權審批、出讓、監管掛鉤的制度,對于未按采礦權出讓合同約定建設綠色礦山,未按實施方案開展綠色礦山建設工作的礦山企業,不予通過采礦權年檢,暫緩辦理采礦權延續手續;嚴格執行治理方案的審定、治理備用金的收取與采礦權登記審批相掛鉤的制度,防止因礦產資源不合理開采而導致產生新的生態環境問題。
3.要嚴格執行治理備用金和土地復墾制度不走樣。嚴格執行治理備用金收取管理辦法,按照不低于治理所需費用的原則收取治理備用金,確保“四邊”區域持證礦山實現三個100%,即治理方案和土地復墾方案編制率達到100%,治理責任書簽訂率達到100%,治理備用金和土地復墾費用收繳率達到100%。
1.要抓住機制這個核心。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要緊緊依靠當地政府,主動與環保、交通運輸、水利、鐵路等相關部門溝通協調,形成部門聯動、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繼續執行好現有的考核、檢查、督查、通報等各項制度,推動工作落實。自5月份起,“四邊三化”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由季報改為月報制度。各市國土資源局要落實專人在每月的25日前,將本月、本轄區內“四邊三化”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工作進展情況上報省廳開發處。
2.要抓住資金這個關鍵。要用足用好現有資金支持的各項政策,生產礦山所需治理經費由礦山企業自籌;歷史遺留、責任主體滅失的礦山,由礦山所在地的市、縣(市、區)政府負責籌措治理經費;對于治理后能產出綜合效益的廢棄礦山,要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參與治理;對符合國家、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申報條件的,要積極組織申報,爭取省級和中央財政資金補助。
3.要抓住進度這個根本。要全面完成省政府下達的任務,時間緊,任務重,各地要排出進度表、任務書、責任人、進度表,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計把進度抓上去,決不能拖全省的后腿。對于還沒有開工的重點治理項目,務必在今年9月底前開工;對于還沒有通過驗收的綠色礦山,務必在今年9月底前完成現場考核驗收。凡是年度考核任務完不成的,采礦權設置方案一律暫停審批,省級項目補助資金一律暫停安排。
4.要抓住監管這個手段。廢棄礦山治理的關鍵是要治得了邊坡險情,綠得了破損山體,看得到修復礦山融入周邊生態的效果;綠色礦山建設的關鍵是實現礦山企業“環保化開采、集約化利用、清潔化加工、無塵化運輸”的綠色生產模式,這些都離不開長效的監管措施。如果監管不力,治理項目就會出現“一年草,兩年黃,三年死光光”的狀況,綠色礦山建設就會徒有其名,質量得不到保證。各地要積極創新監管長效機制,探索建立當地群眾參與監督管理的聯動機制,變“內部監督”為“社會監督”;建立與交通運輸、水利、鐵路等相關部門的協作機制,變“部門監督”為“綜合監督”;建立與日常動態巡查、年度檢查相融合的互動機制,變“單項監督”為“綜合監督”,不斷鞏固和提升“四邊三化”礦山生態環境治理的成果。
做好“四邊三化”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希望大家繼續發揚一鼓作氣、連續作戰的精神,以等不得的緊迫感、拖不起的責任感、慢不得的使命感,打好這場攻堅戰,堅決完成省政府下達的目標任務,為建設美麗浙江作出應有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