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江
(陜西省銅川市人民醫院口腔科,陜西 銅川 727000)
頜骨囊腫是臨床常見的口腔頜面部囊腫,起病隱匿且發展緩慢,在初期通常沒有明顯的自覺癥狀,病情進一步發展可以對骨質造成破壞或引起膨隆,導致牙齒松動移位、面部畸形或反復引起局部感染、神經性癥狀、病理性骨折等并發癥,并可對周圍的正常組織進行侵犯。臨床上主要以外科手術方式進行治療,以往傳統術式主要通過對囊腫的刮治將其予以摘除,但刮治過程中對周圍組織形成損傷,或引起病理性骨折、神經性癥狀等,其近遠期療效仍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1,2]。而開窗減壓術可以有效的減小手術范圍及對周圍組織的創傷,并盡可能保留頜骨形態與功能的完整性,且操作簡單方便,易于臨床開展。因此本文作者對我院部分頜骨囊腫患者實施開窗減壓術進行治療,與傳統刮治術對比觀察其臨床治療效果,以作參考評估,現將觀察結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頜骨囊腫患者94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患者47例,其中28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年齡18-63歲,平均為39.81±6.27歲,包括37例單囊型與10例多囊型;對照組患者47例,其中27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年齡18-65歲,平均為40.63±7.16歲,包括36例單囊型與11例多囊型。兩組患者的基本情況通過統計學檢驗顯示具有可比性(P>0.05)。
病例納入標準:經臨床檢查頜面部及口腔特征符合頜骨囊腫診斷標準[3],經影像學檢查及病理學活檢均已證實確診,累及不止一個牙位;患者生命體征、意識正常且穩定,符合手術適應癥并適宜開展手術治療;在實驗前均充分了解相關內容,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醫學倫理學要求。排除標準:伴有頜面部占位性病變或其他部位惡性腫瘤患者,近期頜面部嚴重外傷史、感染史患者,既往頜面部手術史患者,認知障礙或意識障礙等無法有效配合治療、療效評估患者等,以及妊娠期、哺乳期婦女。
1.2 方 法
1.2.1 觀察組開窗減壓術:常規麻醉消毒后,在位于唇頰側囊腫壁的最薄處做切口,切開黏骨膜并翻瓣將骨面暴露,使用骨鉗或骨鑿將骨質去除,形成(1×2-2×4)cm2開窗暴露囊腫,將少量囊壁組織切取送檢,吸除囊內容物,貫通口腔與囊腔,可將口腔黏膜與囊壁縫合袋狀引流;維持開窗形態,而后使用過氧化氫、生理鹽水等對囊腔清洗并使用碘仿紗條填塞;術后合理使用抗生素,并每日使用漱口液含漱。
1.2.2 對照組傳統刮治術:常規麻醉消毒后,按照臨床標準刮治術式要求做切口并翻瓣開窗以暴露囊腫,徹底刮除囊壁組織,并取部分送檢,切除累及的牙根,角化囊腫使用石碳酸對囊腔壁進行燒灼,累及上頜竇則實施上頜竇根治術;使用適量的羥基磷灰石顆粒填充骨腔,以恢復其正常外形,如骨腔過大或伴有感染則在顆粒中加入抗生素粉劑,在其上覆蓋GTR膜并復位黏骨膜縫合;術后合理使用抗生素,并每日使用漱口液含漱。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近遠期療效,包括術后疼痛與感染,1年后隨訪囊腫復發情況及神經性并發癥(下唇麻木),通過CT等影像學檢查觀察其囊腔體積縮小程度及骨質增生厚度、骨密度水平等情況,對兩組患者臨床數據實施統計學對比分析。
1.4 數據處理:通過SPSS統計軟件17.0版進行臨床數據統計學檢驗。計數資料表示為n(%),使用X2檢驗;計量資料表示為±s,使用t檢驗。p﹤0.05為樣本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與感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術后遠期隨訪,復發率及神經性并發癥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囊腔體積縮小程度及骨質增生厚度、骨密度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 1、表 2。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及術后近期情況對比

表2 兩組患者術后遠期隨訪臨床情況對比
頜骨囊腫在口腔科臨床上較為常見,相關資料顯示其發病率約在0.125%,是頜面部最為常見的多發性囊腫之一[4]。該病按照病變位置及組織來源可疑分為牙源性與非牙源性囊腫,前者較為常見;按照囊腫體積大小可以以1.0cm、4.0cm為界分為小中大型囊腫[5]。
該病生長無自限性,囊腔逐漸擴大,達到一定程度會侵犯到周圍組織并對頜骨造成骨質破壞,表現出頜面部畸形、頜骨膨隆等,可伴有下唇的麻木,臨床檢查能夠捫及乒乓球感,穿刺可抽出淡黃色液體。對該病的發病機制的研究尚未需進一步討論,但有研究顯示其與頜骨區域殘留上皮組織增生有密切的關系,殘留上皮組織在封閉環境內受到周圍因素刺激而增生形成囊腔,同時其分泌物對周圍骨質進行繼續破壞[6]。
頜骨囊腫早期多無突出癥狀,患者不易察覺,隨著病程發展,患者前來就診時多已經出現骨質的破壞而需要實施外科手術治療。以往手術方法主要為囊腫刮治術,通過對囊壁的徹底刮治達到治療效果,這種術式能夠有效消除病灶,但操作過程中仍以傷及周圍牙齒、組織等,并容易出現病理性骨折,或損失神經而導致術后的神經性癥狀。相關報道顯示,傳統頜骨囊腫刮治術容易影響患者術后的咀嚼功能,尤其對于青少年容易干擾其頜骨發育,且術后有較高的下唇麻木可能,隨訪顯示2年內容易再次復發[7]。
開窗減壓術通過對頜骨局部進行限制性手術,將囊腔接通至口腔內形成開窗狀態,以有效降低囊腫流體靜力壓,緩解囊腫膨脹生長機械壓力,并減輕、停止負荷骨質吸收,促進成骨細胞生長,顯著縮小囊腔,改善局部環境,避免再次復發。同時術中對囊內容物的清除可以終止其所參與的鄰近骨質吸收機制,有效控制病灶發展,促進周圍骨質恢復性增長,以達到治療效果。
該術式縮小了手術區域范圍,減輕對頜骨及附近組織的損傷并可有效的避開重要神經血管,創傷小、風險低,術后易恢復,近遠期并發癥較少,患者痛苦少,且不易出現復發。臨床上尤其適用于累及多顆牙、侵犯范圍較廣囊腫,包含重要的神經血管通過需進行保護的囊腫,病灶位置鄰近鼻腔、上頜竇容易傷及周圍組織結構的囊腫,伴有感染或嚴重的頜面部膨隆性畸形等大型囊腫等。
由本研究結果可知,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與感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術后遠期隨訪,復發率及神經性并發癥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囊腔體積縮小程度及骨質增生厚度、骨密度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由此可見,臨床實施開窗減壓術治療頜骨囊腫,相比傳統刮治術,縮短了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有效降低術后疼痛與感染發生率,且隨訪囊腫腔及壁改善較好,復發與并發癥較少,具有更為理想的臨床近遠期療效。
[1]徐光召,歐江勇,鄭麗明,等.開窗減壓術治療大型頜骨囊腫的療效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13,20(9):1300-1301.
[2]韋玉潔.微型鈦板堅固內固定聯合頜間牽引治療頜骨骨折療效觀察[J].河北醫學,2013,19(2):188-190.
[3]高立明.頜骨囊腫開窗減壓術的臨床觀察[M].2008全國第十三屆口腔醫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8.77-78.
[4]呂凌峰.開窗減壓術在治療頜骨囊腫中的應用及術后感染的預防[J].中國美容醫學,2013,22(2):258-260.
[5]余海,黃謝山,鐘偉,等.開窗減壓術保存治療大型下頜骨囊腫的療效比較[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0,20(17):2693-2695,2698.
[6]鄧飛才,盧若煌,王月紅,等.開窗減壓術治療頜骨囊腫54例臨床研究[J].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13,29(3):154-155.
[7]艾曉武.頜骨囊腫96例開窗減壓術與傳統刮治術結合羥基磷灰石植入的遠期療效比較[J].口腔醫學研究,2011,27(6):53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