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濱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理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游絕品線路,它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
茶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邊疆和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戰中后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茶、馬,指的是販茶換馬。川藏茶馬古道東起雅州邊茶產地雅安,經打箭爐(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薩,最后通到不丹、尼泊爾和印度,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全長近四千余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是古代西藏和內地聯系必不可少的橋梁和紐帶。前不久,筆者采風踏上茶馬古道,充分領略了這條千年古道各個驛站古鎮的風采。
望魚古鎮
第一次知道望魚古鎮是在央視《國家地理論壇》的“雨都雅安”專輯,作者以細膩的攝影手法將望魚的古老、鄉趣展示得極富感染力。從此望魚便成為心頭揮之不去的地方。望魚古鎮是昔日茶馬古道進出成都的重要驛站。因為主要建筑坐落在一突兀于山腰的巨石上,棄車拾級而上。當我登上這百多級的臺階時,不禁驚嘆望魚古鎮的奇特了,原來新舊就在這方寸之間和諧共生,錯落有致,絲毫沒有混雜凌亂的感覺。古鎮很小,小得一支煙的功夫便可從頭走到尾。街道兩側都是極為平常百姓家的房子,清一色的老式木制結構吊腳樓、小青瓦木板房,房屋全都是木制的,見不到沙石和土墻,除了墻基外甚少用石料,屋頂一律是黑色的瓦片。同所有的古村一樣,細節的精美無處不在,木制的窗花都是各種動物,用作支撐梁柱的石礅有四面的,有八面的,每一面都雕刻如飾品。
雨城氣候多雨潮濕,歲月的痕跡連同那些青苔布滿了各個角落,幽暗的綠色占據著視野。青石鋪舊的老街和已經傾斜了的房梁都無語地述說著古鎮的歷史。石板上先民腳步踏出的凹槽和掛在房檐下的草鞋,把古鎮的艱辛從遠古延續到今天。小小的望魚古鎮是一段正在消失的歷史碎片,那些掛在房檐的大紅燈籠顯得十分矯情,無法掩蓋古鎮的衰敗,還原古鎮昔時的喧嘩。靜靜地走進古鎮,呼吸來自山野的氣息,這一段小小的碎片,也許會波瀾不驚地讓你想起遠方的故鄉……
沙溪古鎮
沙溪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小鎮,上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唐宋時期,南詔、大理國在西南地區興起,并成為當時唐朝和吐蕃的緩沖地段,是連接強者之間的紐帶,也是溝通兩者經濟、文化交往的茶馬古道的主要途經地之一。沙溪作為當時古道上的一個古鎮,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也許是上蒼對沙溪情有獨鐘,唐代以后,與沙溪壩一山之隔,位于沙溪西部的彌沙發現了鹽井,鹽井的開采,為沙溪的發展推波助瀾,古鎮作為離鹽井最近的茶馬古道集市,一躍成為茶馬古道的鹽都,成為西藏、滇西北地區食鹽供給的集散地。
當小鎮酣夢似醒未醒的時分,我輕輕地溜出了客棧的大門,雙腳悄然踱入寺登街的阡陌巷道。忽然間,一陣撲面而至的寒風從臉上刮過,又盡情地肆虐著身后這座極邊之城的荒涼。破敗的房屋、殘落的土墻、老槐樹光禿禿的枝條。我下意識地豎了豎風衣的領子,將圍脖纏上一圈,耳畔竟然響起亙古的馬幫聲音,只一瞬間便隨著風兒消失殆盡。那一刻,我投入的情意遠比馬蹄的聲音還要悠遠:一個人,獨自站在四方街的古戲臺下,伸著冷冷的指尖,觸摸這條千年的古道,感受腳下的小石子彼此依偎著,石與石之間私語著這里的繁華沒落和滄海桑田。
隨著清晨東方升起的第一縷曙光,街角那塊早已光滑如玉的卸馬石重又把我拉回現代的文明中來。這個曾經繁榮的古鎮能夠得以幸存至今,是因為它被新時代的大馬路拋棄了,或者說繞過了。當滇藏茶馬古道上很多馬幫文化的遺跡基本都被時間抹去的時候,它卻因為偏僻和閉塞默默無聞地存在著。與麗江、大理相比,它現在是小了許多,更落后了許多,但它比束河更為單純寧靜,在歷史的長河中,它的存在絲毫不遜色于茶馬古道上的其他遺跡!
束河古鎮
久聞束河古鎮沒有被完全開發,基本還保持著當地傳承的少數民族原生態本色,很是向往。
束河鎮在納西古語中稱“紹塢”,又叫龍泉村,是茶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鎮。走在束河街上。眼前之景與我想象的有些不同,不寬的石板路倒也青幽古樸,但小街道路兩側的房屋雖然是當地的老式建筑,一眼看去卻全是商鋪,有些還掛上了稀稀拉拉的紅色燈籠。由于是上午,游人并不太多,店主們也懶散地閑坐在鋪子里發呆或做著自己的事情。走到商業街盡頭,經過茶馬廣場,沿途會觀賞到一些酷似麗江古城的景觀,但相比之下,這里輕輕流淌的渠水更加通透清澈,有如山泉般甘洌潔凈,卻又曲折優美地蜿蜒于樹畔舍旁。街巷間垂柳依依,青石板板,綠蔭之中紅頂酒吧綽綽影影,隱約其內,其景其情,莫不像一位質本純麗卻又飾初妝的少女, 倒也別有一番情韻。
據說束河古鎮有八景,即煙柳平橋、夜市螢火、龍門望月、雪山倒映、斷碑敲音、魚水親人、西山紅葉、石蓮夜話。古年代,廣場夜市人來人往、燈影憧憧,形成了一道風景,所以稱為“夜市螢火”。踏上昔年木氏土司設計的石砌青龍古橋(煙柳平橋),放眼相望,只見青石灰瓦的納西風格民舍筑于青龍河水波之中,恍然間,不覺忘卻這是在海拔兩千四百多米的云貴高原,而似是置身于俏雅江南的魚米水鄉。據說從這里開始,已經算是束河村真正的古城。沿溪向北而行,就看到龍泉山下古樹參天,水流源頭,一池日夜涌泉的晶瑩碧水,匯成了九鼎龍潭(龍泉湖)。遠處,玉龍雪山倒映其中(雪山倒映),清亮潭水中,魚兒成群漫舞游弋(魚水親人),小湖旁便是“北泉寺”。據說潭旁矗立著一塊半截古碑,用石塊敲擊便可以發出清脆的音響,所以稱之為“斷碑敲音”,但我沒有找到。龍潭上端建有一座寺廟,名叫“三圣宮”,供奉著皮匠祖師孫臏,足見當年皮毛加工貿易之興盛。東樓樓基直接入水,幾面都有回廊,供游人憑欄遠眺(龍門望月),但院子里卻是荒草凄凄,似乎并沒有什么人專門照料管理。轉眼遠望,西山上的片片漆樹已經泛紅,令人賞目,那就是 “西山紅葉”一景。往上走為聚寶山,我則順著山邊道路向西南游覽。沿途是趨于古樸的原生態自然舊貌:高低不平的石板道或窄窄的碎石混土路,經年歷久的木椽農舍,綠草野花在屋邊墻角蓬蓬而生,路旁農家菜田被南瓜秧、辣椒枝、青菜葉切割得片片畦畦,三五蘆花草雞悠閑踱步啄食,顯現出一派納西田園牧歌的生活實貌,詩情畫意,令人流連。
和順古鎮
沿著西南絲綢古道,翻過巍峨的高黎貢山,就走進了和順古鎮了。進入和順就像走進了一座文化迷宮。在古老的火山臺地之上,成千幢特色民居依山傍水而座,櫛比鱗次,舉手投足之間便可觸摸到斑駁的歲月和豐厚的文化氣息。無論是誰都會由衷地慨嘆——在這極邊之地方,居然藏匿著一個如此輝煌的村落,這簡直就是一個奇跡。和順鎮位于云南省騰沖縣城西南四公里處,四面火山環繞,山上名木古樹郁郁蔥蔥,濤聲陣陣;蜿蜒的大盈江水白練般鑲嵌在廣袤的稻浪、黃花之間,靜謐而又耀眼;一泓繞村碧水,魚翔淺底,河畔古柳如煙;濕地、龍潭、峽谷,鷺鷥、野鴨、老牛,梅花、茶花、稻花,活現了恬靜的世外桃源。600多年來,以中原文化為主流的和順,兼收并蓄,成為了中華文明與南亞、西方交融的窗口。通過幾十代和順人的艱辛努力,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培育出了許多文化名人、富商大賈,保留下了大量文化藝術價值很高的古民居建筑群。
和順古名陽溫暾,因境內有一條小河繞村而過,更名“河順”,后取“士和民順”之意,雅化為和順鄉。全鎮住宅從東到西、環山而建,漸次遞升,綿延兩三公里。一座座古剎、祠堂、明清古建疏疏落落圍繞著這塊小壩子。鄉前一馬平川,清溪繞村,垂柳拂岸,夏荷映日,金桂飄香。有詩贊和順:“絕勝小蘇杭”。這里可以領略到徽派建筑粉墻黛瓦的神韻,可以欣賞到江南古鎮小橋流水的倩影,也可以尋覓到西方建筑、南亞建筑的元素。
當地朋友介紹說,這里曾是馬幫重鎮,過去的交通工具主要靠馬,人們為了生活,既要用馬馱運貨物到遠方做生意,又要抵御土匪搶劫,久而久之,形成了馬幫。看著鎮內保存完好的馬幫古跡,我仿佛感受到幾百年前一隊馬幫騎著馬、挎著刀、馱著貨即將出發的壯觀場景……
鹽井古鎮
地處西藏芒康縣和云南德欽縣接壤之地的鹽井古鎮,是茶馬古道進入西藏的第一站。歷史上這里是吐蕃通往南詔的要道,滇茶運往西藏的必經之路,獨特的地理位置讓它成為古道上的一座重鎮。鹽井鹽田這道人文景觀是“茶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曬鹽風景線。鹽井也是一個在西藏迄今唯一有天主教教堂和信徒的地方。納西族和藏族的本土文化、納西族的東巴教、藏族的藏傳佛教和19世紀傳入的天主教文化,和諧地共存在這個橫斷山的峽谷古鎮里。
鹽井山高谷深,沿江兩岸三疊紀紅色砂礫層出露有鹽泉,據資料介紹,其含鹽量高達30.7克/升。當地鹽民將泉口擴大,就地勢在泉口上層修建高1.8~2米的方形平頂木棚,頂蓋10厘米厚的不透水紅粘土層,四周略高,用以曬鹽。將鹽泉水提至鹽田,經3~5天鹽水自然蒸發,析出鹽分,即為“藏巴鹽”。鹽井是商品集散地,周邊18個地方的人都來此地做買賣。芒康有18個頭人到這里買鹽,運到拉薩。巴塘、理塘的人過去要從鹽井經過去拉薩。因此,鹽井被遠近的人看作一個風水寶地。現在每天還有來自察瓦弄的大群馬幫到此買貨,每次來的馬匹約100多匹。如今的鹽井,納西族、藏族以及其他民族的和睦相處,東巴教、藏傳佛教和天主教的和平共處,成為一個多元文化匯聚和諧共存的福地。
麗江古鎮
我曾到過不少名城古鎮,當我真正走進云南的麗江古鎮,它的古老、神奇、美麗和浪漫,讓我徹底震憾、深深折服,為之傾倒。麗江古鎮,真不愧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原名叫大研鎮,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距昆明市600余公里,它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獅子山,東南面臨數十里的良田沃野,這片土地上,奇妙地分布著圣潔的雪山、洶涌的大江、險峻的峽谷、清澈的湖泊、寬闊的壩子……
麗江古鎮是我國古代有名的“南方絲綢之路”和“川滇藏茶馬古道”的重要通道。從圓木搭成的古老的城門進入古城,只見一條條街道依山順水而建,四通八達,古樸自然,兼有水鄉之容、山城之貌,融合了納西、漢、白、彝、藏等多民族建筑的精華。雖說建城有800多年歷史,經歷過多次戰爭和自然災害,但古城保存完好,是國內外游客向往的旅游勝地。
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麗江古城的代表。這是一個大約4000平方米的梯形廣場,它是滇西北地區的集貿和商業中心。麗江古城就是以四方街為中心,呈八卦型放射狀延伸,并分出無數條街道,如蛛網交錯,四通八達,形成沿街逐層外延的縝密而又開放的格局。古城街道均以五花石鋪就,雨季不泥濘,旱季不飛塵,石上花紋圖案自然雅致,質感細膩,色彩斑瀾,別有韻味,與整個城市相得益彰。街道兩邊是鱗次櫛比的商鋪和人家,所有的房屋都是土木結構,與漢族的許多古城一樣,以青磚小瓦建成,雕梁畫棟,飛檐翹角,古色古香。古城內仍然居住著6000多戶居民,2.5萬多人口,來麗江的中外游客接踵比肩,絡繹不絕。
讓我們感到驚奇的是,古城的每個街道中間都有一條青石砌成的河渠,縱橫交錯。山上的泉水匯聚到黑龍潭,再源源地流到沿街的渠道,終年不煌。在渠道落差大的地方,還建有多個人工瀑布。河渠不僅為古城居民提供了生活用水,而且也為這座熱帶高原之城帶來了濕潤和涼爽,增加了古城的靈動。渠道兩邊是碧綠的垂柳,柔細的枝條,隨風起舞,使古城更加阿娜多姿。
(編輯 劉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