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姿含
小明今年9歲了,從小就很聰明,學什么東西都非常快,是家長眼里的“小神童”。可是上到小學三年級,小明卻出現了學習成績嚴重下降,并且老是和父母爭吵,很不聽話,小明媽媽帶他到醫院心理行為門診就診。可沒想到的是,小明被診斷為多動癥。
兒童發育行為專家根據臨床經驗,總結了“三點”區別,便于家長正確認識和對待孩子多動、學習困難、沖動任性等問題。
多動癥有別于好動、調皮
好動、調皮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如果孩子軀體活動明顯比同齡兒童多,且自控力差,不能安靜下來,就要警惕您的孩子是否患有“多動癥”。
研究發現,“多動癥”與孩子頑皮有著四點本質區別:①注意力方面,調皮孩子對感興趣的事物能聚精會神,還討厭別人干擾,而多動癥孩子玩什么都心不在焉,無法有始有終;②自控力方面,調皮孩子在陌生的環境里或特別要求下能約束自己,可以靜坐,而多動癥孩子根本坐不住,靜不下來;③行為活動方面,調皮孩子的好動行為一般有原因、有目的,而多動癥孩子的行為多具有盲目性、沖動性;④生理方面,調皮孩子思路敏捷、動作協調、沒有記憶辨認的缺陷,而多動癥孩子則有明顯不足。
有些家長認為“多動癥”就是有多動的表現,事實上,在多動癥患兒中,有些并不多動。他們看上去很文靜,但學習成績總是上不去,是老師眼中的“笨小孩”,突出表現是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做“白日夢”,學習困難,做事拖拉,粗心大意,久而久之,易產生自卑、消極心理,出現厭學、逃學、說謊等行為。為此,有些并不多動的孩子也可能患有“多動癥”,這一點應當引起家長注意。
頻繁做鬼臉,并非“不學好”
有些孩子喜歡不分場合地頻繁眨眼、皺眉、抽動嘴巴、搖頭聳肩扮各種怪相,有時還伴有脖子抽動,家長以為是孩子不學好、染上了壞習慣而大聲制止或批評警告,甚至棍棒相加,但孩子絲毫沒有改正的跡象。這種情況就要警惕孩子是否患上了多動癥。
掌握識別多動癥的常識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成績不好是因為孩子學壞或者貪玩、偷懶所致,動輒批評說教,甚至體罰打罵。殊不知,這些孩子的多動和注意力集中困難可能與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多動癥)有關。據我國流行病學調查,在我國學齡兒童中多動癥患病率約為4%~6%,依此推算全國至少有多動癥兒童1500多萬人,并且其中相當部分患兒合并有諸如情緒問題、抽動障礙、品行問題、違拗對抗等行為問題。
兒童多動癥要早診斷早治療
兒童多動癥要早診斷、早治療,當務之急是要改變家長不把兒童多動癥當作病的錯誤認識。很多家長當初都覺得小孩子在課堂上好動、和周邊人不停說話、容易和別人沖突是頑皮和不服管教而已,不是什么病,不愿意到醫院去找醫生咨詢。直到小孩學習成績直線下降、搞得班里不得安寧、經常被老師和同學投訴時,家長才擔心著急起來。
多動癥是一種常見的兒童行為障礙,發病原因是兒童大腦單胺類神經遞質失衡。主要表現為活動過多、自控力較差、注意力不集中、沖動任性;頻繁擠眉、眨眼、搖頭、撅嘴、聳肩、扭頸,有的喉中發“吭吭、喔喔”異響等。
兒童多動癥癥狀并不都一樣
多動癥兒童的發病受遺傳、家庭和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多動癥兒童癥狀嚴重程度和表現特征彼此都不一樣,同一個兒童在不同場合表現輕重也不一樣。有的在家中癥狀嚴重,有的則在學校癥狀嚴重。患兒性別、父母對多動癥的認識、家庭經濟狀況、家長與子女的關系、教育方式、學校對兒童的要求及兒童對環境的熟悉程度等,都可影響癥狀的輕重程度。在家庭中,患兒在單獨玩耍、洗澡、父母在家時癥狀較輕,而當患兒進餐、與他人玩耍、父母打電話或家中來客人或走訪親友時癥狀就較明顯。這與患兒大腦自控能力不足、做事缺乏計劃性及沖動興奮異常等有關。
多動癥不治療或發展為品行障礙
兒童患上多動癥如不早做診斷和治療,有可能會發展為其他類似情緒障礙或品行障礙的疾病,長期學習成績差特別容易導致這類兒童喪失信心和缺乏自尊,到了青春期還可能發展為青少年違法,有的患兒容易發展成“網絡成癮”,難以自拔。就目前一些國家對違法犯罪青少年分析資料來看,其中許多兒童早期就患有多動癥。
西方發達國家對兒童多動癥、抽動癥的研究起步很早,逐漸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善的防治體系,而且專業隊伍龐大,還建立了完善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和社區醫生的培訓程序,同時完善了家庭功能訓練和對患兒家長的長短期培訓計劃,因此家長主動參與治療的意識非常高。
而在我國卻十分缺乏專業機構和專門人才,醫學本科教育中也缺少這類專業的設置,此類專業的研究生也是鳳毛麟角。而家長對于“多動癥”的認識更是十分模糊,很多家長將其與孩子好動、調皮、不學好、染上壞習慣混為一談,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或沒有選對治療方法,致使各種癥狀伴隨著孩子成長,導致孩子出現自尊心差,缺乏自信,情緒嚴重不穩、抑郁、精神分裂、品行障礙和反社會人格等不健康心理。
患上多動癥應到專業機構就醫
現代醫學研究已經證實:兒童多動癥是大腦內單胺類神經遞質的傳遞功能失調所致,從而引起兒童多動不寧、沖動任性、睡眠障礙、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困難等癥狀。對兒童多動癥,臨床上一直以來用一種中樞興奮劑來治療。長期醫學觀察證明,這種藥物對多動癥的療效是積極和有效的。但目前,在我國由于這類藥物是屬于毒麻類管制藥品,嚴格控制使用,因此一些醫生不敢開藥,再加上很多患兒家長從藥品說明書上了解到其副作用后不敢服用,或擅自中途停服藥物,使得許多多動癥兒童得不到長期有效的治療。從目前我國臨床現狀來看,可供治療多動癥的藥物種類的確很少,有些中藥口服制劑的確切療效還未得到充分實驗證明。因此,兒童一旦被懷疑為多動癥,家長還是應該攜兒童到專業機構接受檢查和確診,并嚴格遵守醫生的治療要求,不宜“有病濫投醫”。對多動癥兒童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還應加強對患兒家長的咨詢指導,必要時應開展家庭心理治療和學校輔導及社區干預等方式。
(編輯 李天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