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禾



經典永不會褪色,乃是至理名言。譬如,一部明代小說《西游記》就可以影響中國電影百年。
2013年年初,《西游·降魔篇》創下12.46億元的華語片票房新紀錄;2014年年初,“西游”繼續無敵,《西游記之大鬧天宮》以10.53億元票房位居華語片票房榜第三名。20年前,“大話西游”之《月光寶盒》與《仙履奇緣》將周星馳推到了后現代主義喜劇大師的位置,并推動了周星馳電影在內地的流行。
時光再倒流幾十年,上世紀60年代,香港邵氏電影公司拍攝了《西游記》、《鐵扇公主》、《盤絲洞》和《女兒國》4部西游電影,大受歡迎。鮮為人知的是,邵氏電影公司掌門人邵逸夫在20年代參與拍攝了第一部西游電影《孫行者大戰金錢豹》,其主演為民國影后胡蝶。整個20年代,中國電影界出現了《孫悟空大鬧天宮》、《豬八戒招親》、《車遲國唐僧斗法》、《鐵扇公主》、《西游記無底洞》、《盤絲洞》、《真假孫行者》等近30部西游題材電影。改編西游的熱潮延宕了近百年,仍方興未艾。
今年4月,失傳80多年的經典默片《盤絲洞》從挪威輾轉回國,并在中國電影資料館隆重上映,現場觀眾在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的現場伴奏下終于一睹久違的經典。
失傳電影回國
1927年2月2日,農歷大年初一,由明星夫妻但杜宇執導、殷明珠主演的無聲電影《盤絲洞》,在上海中央大戲院正式上映。這一天,中央大戲院創下建院以來的票房紀錄,也是國產影片在上海首日票房的最高紀錄。除了上海,《盤絲洞》在北京、天津、漢口等國內主要城市以及新加坡、安南(今越南)、暹羅(今泰國)、菲律賓等華人聚居的國家也同步上映,反響熱烈?!侗P絲洞》也順理成章成為當年盈利最多的中國電影,但杜宇執掌的上海影戲公司因此獲利5萬元。這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賀歲片雛形了。
《盤絲洞》成為20年代神怪類型片的經典摹本,它的成功在當時似乎難以復制。大多數因眼熱而跟風拍攝神怪片的電影公司都出現虧損,即使如明星影片公司這樣的電影巨頭,在1927年也虧損了近2萬元。
隨后不久,《盤絲洞》出走歐洲。1929年1月18日,《盤絲洞》改名為《蜘蛛精》,在挪威首都奧斯陸一家名為“斗獸場”的電影院首映,連續放映6天,每天兩場,引發轟動。這是在挪威放映的第一部中國電影,也是第一部亞洲影片。首映儀式由挪威藝人艾納爾·羅斯主持,還有黑貓劇場歌舞團和著名歌手表演助興。也正因為這個機緣,《盤絲洞》現存唯一的拷貝得以在挪威的電影資料館里保存下來。
2011 年,挪威國家圖書館電影檔案專家蒂娜·安卡曼在挪威北部的諾爾蘭郡拉納市摩鎮盤點電影硝酸片庫存時,偶然發現了淹沒在20萬桶庫存膠片中的《盤絲洞》,但影片膠片存在損壞跡象,于2011年底被送往荷蘭海奇電影修復實驗室進行修復。當時蒂娜等人并不確定這是哪部中國影片,他們也沒有意識到這部影片對中國電影有何重要的意義。
2012年4月,蒂娜的同事來北京參加第68屆國際電影資料館聯合會時,無意間與中國同行談到在挪威發現了一部中國老電影的拷貝,引起中方重視,猜測這很有可能就是失傳已久的默片《盤絲洞》。由于影片膠片被發現時已遭嚴重損壞,片頭部分丟失,挪威國家圖書館與中國相關人員花費半年時間來對該片進行考證。今年4月,挪威國家圖書館將這份珍貴的《盤絲洞》拷貝送給了中國。
至于早期中國電影為何會在挪威出現,蒂娜也不是很清楚。據她了解,上世紀20年代挪威進出中國上海港的船只數量激增,中國電影公司也曾試圖讓中國電影走出國門,而挪威一家電影公司與中國制片人和發行商有過接觸。
時尚香艷的神怪片
盤絲洞的故事出自《西游記》第72回:唐僧玄奘不顧悟空的勸阻獨自去化齋,路過盤絲洞被蜘蛛精抓住,八戒在找尋師父過程中化成鯰魚調戲蜘蛛精被捉到盤絲洞,悟空不敵盤絲洞眾妖精,幸得觀音菩薩指點降魔術,趕在盤絲洞洞主與唐僧成婚的關鍵時刻,救出唐僧等人。
《盤絲洞》的劇情設置基本是遵循原著,但是人物造型、服裝、道具、表演、特效等具有很濃烈的cult感(cult電影是指拍攝手法獨特、題材詭異、劍走偏鋒、風格異常、富有爭議性、不以市場為主導的影片),在當時的中國社會無疑是部超現實主義作品。蜘蛛精們的業余愛好是翻繩子,孫悟空與豬八戒救不出師父時抱頭痛哭,八戒的豬頭被當成了球滿天飛,夜壺精用菜刀摳腳,蜘蛛精大姐與唐僧的婚禮上群魔亂舞……各種怪力亂神和鬼馬夸張的表演,以及無處不在的插科打諢和黑色喜劇成分,使該影片成為神怪類型片的經典之作。
《盤絲洞》當年放映時引起很大轟動,一些觀眾就是沖著影片的情欲戲而來。1920年,上海政府發布公告,女子低胸露乳,穿著露出胳膊、小腿的服裝,都有可能面臨牢獄之災。隨后幾年風氣漸變,1927年政府開始倡導“天乳”運動,但仍遭到不少傳統保守人士的反對和爭議。但杜宇1926年拍攝《盤絲洞》時,就大膽引入了時尚前衛的元素。原著故事本來就暗含不少情色情節,導演弱化了悟空等人除妖降魔的能力,反而突出蜘蛛精對唐僧的癡情和人妖婚禮場面。片中人物角色的裝扮在當時確實稱得上是大膽前衛,小妖們僅穿著三角褲衩,殷明珠等飾演的蜘蛛精們在有些場合僅著類似睡衣的短裙甚至泳裝,而殷明珠玉體橫陳于蜘蛛網下的畫面更是引發爭議。這些都成為電影很大的看點,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招致傳統保守人士的批評和斥責。
當年《盤絲洞》引入挪威時,也因為過于香艷的場面而遭到審查,為此耽擱了一年才上映。遺憾的是,在挪威發現的《盤絲洞》拷貝能看到的內容只有60分鐘長,開頭部分已經缺失,而缺失的部分就有不少觀眾感興趣的蜘蛛精沐浴被調戲的場面。至于很早就開辦電影欄目的《申報》,在當年的廣告宣傳欄里打上了“哲學”、“巨片”等關鍵詞。
到了30年代,《盤絲洞》一度因為宣傳怪力亂神而被當時的國民政府所禁,抗戰開始后又由于過于娛樂和香艷等政治不正確因素而再度被審??傊?,《盤絲洞》的經歷本身就可以說是一個傳奇。endprint
老電影修復的漫漫長路
《盤絲洞》在失傳多年后回到中國,曝露出中國電影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為何影片能在挪威得到保存,而中國卻找不到任何拷貝。老電影如何修復和保存的話題再度被人提起。上世紀20年代由西游熱引發拍攝的神怪電影不下百部,而國內竟沒有留下一部拷貝。不僅如此,現存的中國早期無聲電影目前不超過10部。有人統計過,從1905年到1949年,中國共制作了3000多部電影,而真正保存下來的影片還不到十分之一。
導致這種局面出現的原因較為復雜,除了電影膠片本身難以保存外,長期戰亂以及管理不當、政治審查等原因,導致許多影片遭到損壞,難以保存下來。1937年8月,日軍侵襲上海,包括明星電影公司在內的上海多家電影公司的廠房和膠片被炸毀燒掉。1920年代中國電影大部分資料未能保留下來,很大原因就是毀于日軍炮火。
新中國成立初期,對民國時期的中國電影以及外國影片的“三反”審查,致使那些沒有通過審查的影片遭到銷毀。中國直到1958年才在西安建立電影資料館,在此之前許多影片沒有得到妥善保護,既是出于物質貧乏之故,也與人們缺乏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有關。
在國外,真正意義上對電影進行修復始于上世紀70年代。1973年,凱文·布朗樓公映了修復后的阿爾貝·岡斯的電影《拿破侖》,算得上是第一部真正修復的電影。布朗樓也因為對電影保護的杰出貢獻而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雖然中國從70年代開始對老電影進行修復,不過大部分是將易燃膠片轉換成安全膠片,這只能稱得上是保護。進入90年代后電影資料館開始嘗試將膠片電影進行數字化轉換。
2007年,中國電影資料館全面展開電影修復計劃——電影檔案影片數字化修護工程,該工程已獲3.7億元撥款,完成了近7000部國產電影的修護,包括對電影從膠片轉為數字化存儲,對經典影片進行精致修復。于4月22日落幕的第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特別新增了“修復單元”,包括一部英國影片《地下》(1928)和4部中國影片《勞工愛情》(1922)、《新女性》(1934)、《小城之春》(1948)、《萬家燈火》(1948)。這4部中國經典老電影就是依托于該修護工程,以全新數字修復版的形式,在電影節期間與觀眾見面。
電影修復是一個非常復雜且耗時耗力耗錢的事情。據電影文化研究學者本南丹蒂介紹,一部電影要認真修復,花費可能不下百萬美元,而這些資金一般需要向社會募集,電影基金會可以小到花幾塊錢認領一幀畫面。當然,一部電影修復所需的費用取決于修復的程度,修復成本從幾萬美元到上百萬美元不等。中國電影資料館在每部電影修復上的投入是30萬元左右,算是非常低的成本了,像國內修復的《西安事變》花費70萬元人民幣,1987年版《倩女幽魂》的修復費用也不少于200萬元人民幣。而國際上平均每部電影修復的成本是8萬美元左右,至于美國修復重映的《白雪公主》則耗資300萬美金。
電影修復對人才綜合素質要求非常高,要了解電影藝術,知曉膠片的物理化學性質,還需要掌握電腦修復軟件以及電影特效的使用等專業知識。但是目前國內電影修復機構的贏利有限,人才流失嚴重,因此電影修復的商業潛力還需要大力發掘。
許多國家為保護老電影做出了很多努力,甚至設置了專門的節日來放映這些電影。法國巴黎拉克里弗電影院藝術廳每年暑假都會放映老電影,這已成為電影院的常規項目。意大利博洛尼亞電影資料館堪稱電影修復領域的圣殿,每年六七月之交都會舉行一次“重逢電影節”,會放映經典電影和最新修復的電影。
《盤絲洞》的回歸讓中國觀眾百感交集,在感慨前人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能拍出如此經典的電影之余,也不得為國內電影保存和修復與國外的差距感到愧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