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霞飛
【食品營養系列 第8期】從營養標簽標準說起
生命的物質基礎之一蛋白質篇
文/陳霞飛[1]
術后“補身體”亦或請客,都少不了甲魚、老母雞、松茸等飛禽走獸、菌類極品。其中原因不僅是美味,還有被高度認可的俗稱“高蛋白質”。高價蛋白就是更優質蛋白質嗎?作為食物中的三大類宏量(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營養素之一,蛋白質在三大宏量營養素中的地位如何?人體離開蛋白質該會怎樣?老百姓如何獲取平民價的優質蛋白質?
GB 28050-201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簽通則》將蛋白質列在核心營養素參考值首位。蛋白質是人體生命活動中必需的重要物質,有助于組織的形成、生長和修復。它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它包括必需氨基酸、條件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蛋白質的營養。

圖1
蛋白質主要源于動物和植物,一類是奶、禽肉、蛋類、魚蝦等動物蛋白;另一類是大豆、黑豆等豆類,芝麻、瓜子等干果類和米、面等谷物類的植物蛋白質(見圖1)。
構成人體蛋白質最常存在的有20種氨基酸,其中9種為必需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是指人體必需,但自身不能合成的或合成速度不能滿足機體需要,必須從食物中獲得的氨基酸。針對成人的必需氨基酸有:異亮氨酸、亮氨酸、賴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蘇氨酸、色氨酸、纈氨酸和組氨酸。
長期過量攝入,不但是一種浪費,而且對人體有危害。長期以往,首當其沖的是肝腎功能下降。美國科學家發布一項聲明指出,食用過量的蛋白質會增加患癌癥的風險,如直腸癌、胰腺癌、腎癌及乳腺癌。食用動物性蛋白質如蛋類、奶類及肉類過多,還可以誘發心臟病。痛風、肝腎功能衰竭的病人,更要控制蛋白質的攝入量。

圖2
長期攝入不足,可以影響健康甚至致命。人體體內有60%左右是水分,約18%是蛋白質。蛋白質中氨基酸經過復雜的組合形成肌肉、筋膜、皮膚、頭發、指甲、內臟器官和免疫體等等。當蛋白質不足同時伴隨能量缺乏時,主要表現為明顯消瘦、生長遲緩、貧血、皮膚干燥及肌肉萎縮等癥狀。
食物蛋白質的氨基酸模式越接近人體蛋白質,則該蛋白質越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消化率高,稱為優質蛋白質。例如,根據消化率由高到低依次為:蛋、奶、魚、肉、豆腐(見圖2)。
每天我們如何確保成人蛋白質攝入量在正常范圍內?這里就某品牌鮮牛奶來指點迷津:根據GB 28050-2011中規定:蛋白質每天攝入量在60 g。鮮牛奶外包裝標簽上的營養成分表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每100 mL所提供的蛋白質為3.0 g,這100 mL鮮牛奶的蛋白質所占一天所需蛋白質的比例(營養素參考值)為5%(見表1)。若你喝了500 mL該鮮牛奶,則表明這天還需要75%的蛋白質(見圖3),故接下的食物攝入量應關注其他食物標簽的蛋白質、脂肪、能量以及膽固醇的信息,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調整。

表1 某液體奶部分營養成分表

圖3
相關鏈接
誤區:生雞蛋更有營養
日本人最愛吃的雞蛋料理有生雞蛋醬油飯、半熟的煎蛋、蛋包飯等等。是否生吃雞蛋可以獲得更佳營養?
其實,吃生雞蛋壞處多多,對人的健康是十分有害的。從消化率來講,白煮蛋為100%,而生雞蛋則為30%~50%。生雞蛋中含有抗酶蛋白和抗生物蛋白,會影響蛋白質的消化、吸收。但是上述兩種有害物質,一經蒸煮就被破壞,不再影響人體對營養素的吸收。另,生雞蛋易帶有致病菌、霉菌或寄生蟲卵,生吃容易引發腹瀉和寄生蟲病。若蛋中有沙門氏菌,還會引起食物中毒。

圖4
注:[1]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主任營養師、上海市臨床營養質控中心主任、上海食療研究會理事。曾任華東醫院副院長、營養科主任,中國營養學會理事,臨床營養分會副主任等職務,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