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瑩
為了能夠切實實現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的減負增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自2010年3月起,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所與北京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院合作,借助北師大專家的力量,在海淀區部分小學開展“變異教學理論的課堂實驗研究”。課題研究經歷了理論普及到指導實踐的過程,使參與的教師更新了教學理念,改進了教學方法,并逐漸提煉出變異理論指導課堂教學的“關鍵點”,現分享給大家。
一、變異理論
變異理論是由瑞典課堂教學研究專家馬飛龍(Ference Marton)提出的一種人類學習理論。變異理論認為,為實現學生掌握某個事物的含義,就必須注意這個事物與其他事物的不同點,并且要認識到這個事物在哪個方面與其他事物存在不同,同時需要學生對照其余未發生變化的方面識別出這種差異。變異理論是符合教學規律的科學理論,具有良好的教學操作性,適合一線教師掌握與應用。
教師可以在實踐中挖掘教學內容的關鍵屬性,尋找教學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總結和歸納學生常出錯的“難點”,分析原因;探尋學生學習過程中思維發展的規律,探索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二、運用變異理論指導課堂教學的“關鍵點”
1.找準教學內容的關鍵屬性
變異理論強調通過對比的方式,使學生識別出所學內容的關鍵屬性,從根本上理解教學內容。因此,要想真正提高課堂教學實效,使學生準確掌握學習內容,就要準確把握學習內容的關鍵屬性。而要想讓學生把握學習內容的關鍵屬性,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找準概念的關鍵屬性”,否則一切努力都將前功盡棄。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些課堂教學的低效、無效就是源于教師對教學內容關鍵屬性的把握不準。在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基于當前的新課程理念,教師常常在新授課階段注重學生的體驗、感受,讓學生到現實生活中“找、摸”有關教學內容,但對概念關鍵屬性的把握有所偏離,使學生對概念的掌握不準確。例如,“角的認識”一課中,教師沒有把握好“角”的“一點引出兩條直線”的平面的且抽象的概念,而使學生錯誤地認為“角”是生活中可以看到的立體的“尖”的部分。
如何實現對教學內容關鍵屬性的準確把握,這不僅是對教師個人提出的專業發展要求,也是對學校教師所在團隊提出的要求。
這就要求教師做到對課程標準、教材及所教知識點在知識體系中作用的準確把握。這需要教師具備在講授與提問中準確表述的能力,需要教師扎實的學科素養、嚴謹治學的態度、對教學高度的責任感以及刻苦鉆研的精神。
同時,學校需要在學科組、備課組內建立研討交流機制,促進教師在備課中互相啟發、互相監督、互相把關,發揮骨干教師對一般教師的引領作用,通過年老教師對年輕教師的提攜,促進年輕教師的專業發展,促進教師通過互幫互學“吃透”課標與教材,把握教學內容的關鍵屬性。
2.把握學生易出錯的“點”
一堂高質量的教學課體現在學生不出錯或者少出錯,尤其是學生能夠在通常易出錯的地方不出錯。要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就要努力“防患于未然”,避免學生出錯,這就要求教師熟悉學生在學習有關教學內容時易出錯的“點”。這個點通常被稱為是教學“難點”。每個教學內容的“難點”通常在教學用書中有所反映,但一般僅限于極具共性的“難點”,而在具體班級的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針對實際情況確定教學難點。
1)將數學概念與生活概念混淆
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的經驗“提法”一樣,但本質不同、內涵不同或外延不同。這就要求教師研究透數學概念與生活概念的區別,在教學中準確選用教學方法,合理進行教學設計,注意給予明確的區分,否則學生會將數學概念與生活概念混淆。如前所述,學生會在“角的認識”一課中,誤以為“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摸“角”的時候,會說“扎手”。
學生的生活經歷不同,學習某一內容時的“前概念”各不相同,這對學生學習新知會造成一定困擾,這時就需要教師有充足的教學經驗,對該學生群體、該學段學生的實際情況有大致了解,才可能避免學生理解偏差。
2)錯誤掌握概念
從聽課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在掌握學習內容時出現的錯誤,主要包括三方面:縮小概念的外延、擴大概念的外延、錯誤理解概念。
縮小概念的外延:學生片面理解“概念”,僅僅認識標準正例,而對非標準正例不理解,把概念外延縮小。
擴大概念的外延:對反例判斷失誤。學生沒有把握本質屬性,把“看上去很像、實際上不是”的反例錯誤地歸到概念的外延內。
錯誤理解概念: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有錯誤。例如,學生在“角的認識”的學習中,會錯誤地以為“角”就是標“角”的小弧線與“角”的兩邊上被小弧線截斷的部分角圍圖形。在比較“角”大小的時候,會以為“角”的大小與標“角”小弧線的長度有關。
3)強行記憶下沒有真正理解
不理解概念死記硬背。不理解公式的含義,死記硬背。如有的學生在學習“乘法分配率”時,因為不理解左右兩邊存在匹配、分配的關系,而在括號內該用加號的地方用了乘號。
以上僅是列舉了變異理論指導教學實踐的初步嘗試,我們了解到的學生易產生的一些錯誤并不全面。要想更全面、更準確地把握學生在小學數學學習中易出錯的點,還要廣大一線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實踐中對學生的“易錯點”多留心、多觀察、多積累、多思考、多交流,才能建立解決問題的“辦法庫”。
3.恰當列舉非標準正例和反例
依據變異理論,正反例的綜合使用將對學習的發生有積極作用。要想恰當地綜合使用“正反例”,須注意三點:提供相適切的正反例,提供差異大的正例及例子由簡到難。
也就是說,在正例列舉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標準正例和非標準正例之間的差異要大,在關鍵屬性一致的前提下,非關鍵屬性盡可能差異大一些。在列舉反例的時候,注意“正反例要適切”,即反例不是與正例絲毫不相關的例子,是保持相關屬性不變,同時要使某無關屬性具有相似點,使反例具備“易混淆”的特點,不易讓學生識別出差異,易出錯。同時,教師要保證舉例不是在同一難度上的簡單重復,而是要由易到難,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陳紅兵的提醒很關鍵,即在列舉反例時要慎重。例如,教師在講授概念A時,概念B可以作為概念A的反例,但是就概念B本身講,本身是正確的,這時,就不能簡單地說概念B錯誤。或者如果將概念B作為概念A的反例進行教學時,有可能使學生對概念B產生“總被否定”的錯誤印象,這時,為了避免學生錯誤概念的形成,就要盡量避免將概念B作為概念A的反例進行列舉。
我們對關于運用變異理論指導教學實踐的研究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還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多學習、多實踐、多總結,以實現認識的進一步深入和完善。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所)
(責任編輯:馬贊 孫建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