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梅,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所德育心理中心科研員,北京市德育學科骨干教師。
《中國教師》:生涯規劃在國外從19世紀末就開始了,而我國開展得比較晚,也不成熟。具體到海淀區,是從什么時候、基于何種考慮開始推行高中生涯規劃的呢?
王笑梅:從全國來說,民國時期開始就已經有生涯指導了,但那個時候主要是側重于對職業的指導,后來是間斷性的。20世紀90年代國家也曾經做過一段時間生涯指導,但當時側重于農村地區。后來,2003年高中新課改方案提到了要培養學生的人生規劃能力,從那之后有一些地區就在逐漸開展。海淀區相對規范的做法是從2009年3月份開始的,我們從區教科所的角度把全區的德育干部以及與這件事情相關的教師集中起來做了一次培訓,那個時候就決定要在全區推廣人生規劃。后來我們從課題研究的角度申報了國家級課題,2009年12月被批準立項。海淀區34所高中校為這項課題的實驗學校,之后就以這些學校為主力,一起研究推進此項工作,并輻射推廣到其他區域內中學。
《中國教師》:我們是如何指導學校開展人生規劃指導的?
王笑梅:這個課題研究有幾種方式。首先做了一些培訓,請了一些相關專家,培訓對象有學校的德育干部、班主任、心理教師、政治教師,這是一種方式。另外,我們的課題叫“群體課題”,總課題組有一個研究計劃,也要求參加課題研究的學?!n題研究校,有一個子課題研究報告及研究計劃,他們可以從某一個角度進行研究??傉n題研究的題目叫“高中人生規劃教育課程實踐研究”,對于學校而言,就從中選擇某一個切入點,比如可以選“學科課程滲透”或者“人生規劃教材”研編來開展研究。我們會定期在做得比較有特點的學校開一些現場會,全區所有的學校都參加,這是一種示范與推廣,可以幫助學校提煉一些經驗。
《中國教師》:我們是如何定位人生規劃的?
王笑梅:現在對人生規劃的理解越來越寬泛了,我們對人生規劃的定位是:人生是從生到死的一個過程,人生規劃就是對這個過程的規劃。包括的內容有很多:學業規劃、職業規劃、健康規劃、愛情規劃、婚姻規劃甚至晚景規劃等等,都在人生規劃里。但是現在畢竟是通過學校這個層面來進行,像晚景規劃之類的涉及不到。所以高中階段的人生規劃教育側重學業與職業規劃。通過讓學生有一個理想的職業定位,再回過頭來讓他在大學選專業時選擇一個與他職業理想相匹配的專業。學生有一個專業或職業定位后,就能激發他在高中階段學習的內驅力與積極性,這就是目前的思路。
《中國教師》:海淀區高中開展人生規劃指導的方式一般有哪些?
王笑梅:每個學校的情況不一樣,有的學校會請一些名家大師進校園,他們會給學生開展一些指導類的講座。同時人生規劃教育也必須進行家校合作,也要給家長做一些培訓,要教育家長怎么幫助學生。有些是通過學校的主題活動,比如成人儀式、軍訓這種大型活動結合人生規劃教育的內容來開展。還有一些學校通過社團活動來開展指導。現在的高中普遍還保持正常行政班上課,但是學校會有各種社團組織,海淀區很多中學的社團甚至不比大學少。學生在必修、選修課上完之后,通過社團活動來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學校也會引導和組織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了解職業、專業等。現在越來越多的學校與大學聯盟,把大學的一些導師或招生辦主任或者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專業的大學生或大學教師請到校園里來向學生介紹專業,同時把家長請到學校介紹職業,因為家長涉及各種職業。有的學校也利用家長資源把學生帶到家長的工作單位參觀或者參與實踐活動。比較多的學校是通過班會來指導學生,有一些學校會把班會系列化,從高一到高三都是按照學生的需求、人生規劃教育整體思路來設計班會主題。還有一些學校購買了一些測試軟件,會給學生做一些興趣或職業傾向測試,但我們沒有統一從區的角度進行測試。有些學校愿意跟公司合作,我們也從區域角度指導學校如何對測評數據做客觀的分析與參考使用。對于高中生而言,高一時做的測評,到高三可能會有很大變化,所以對于測評,主要指導學生如何做參考。我們強調的是“參考”,因為測試的局限性其實不少,比如人脈的問題、重要他人對學生選擇的影響問題等,都是測試不出來的,但這些,在中國,都是學生做選擇時的重要影響因素,不綜合考慮這些因素,選擇就會有偏頗。也有一些學校開設人生規劃課程,但是因為開課需要教師,也需要課時,有困難度,但是非常重視人生規劃教育的學校,依然會安排出課時來開設課程。整體來說,學校具體的做法是自主開放的,各有其科學性也有缺陷,還都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中國教師》:通過社會實踐開展人生規劃教育有些困難,海淀區有沒有在這些方面做得比較好的學校,他們是如何做的?
王笑梅:有,但不同學校差別較大。比如中關村中學,有好多家長就在科研院所,他們就會帶著孩子到各科研院所里,一些專家會向學生介紹他們的工作,學生也有機會進入他們的實驗室去觀摩實驗。比如十一學校,他們跟一些社區掛鉤,建立了社會實踐基地,就讓學生走出去,十一學校甚至還有一個小假期,大概十天左右,讓學生專門去參加社會實踐。有的學校在部隊大院,可能就跟部隊聯系比較密切。有些大學附中有他們的優勢,比如北航附中,就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院里,大學中學聯動,北航就為他們提供很多人力、物力、場地方面的實踐支持。
《中國教師》:目前開展人生規劃比較重要的方式可能還是通過活動,但活動比較零散,也不夠系統,那么如何保證讓學生盡可能多地了解現有的職業信息以便為學生的職業或專業選擇做準備?
王笑梅:從區里來講,我們也盡量讓它規范。我們在努力編寫這方面的指導手冊,以便讓學生比較系統地了解這些知識。現在北京市已經有《高中生涯與管理》這樣一本教材了,它是北京市課程中心統一編寫的。
從學校的角度看,也有不少成功的經驗:比如十一學校讓每個老師都成為某一種職業的專家,以便學生咨詢;再如理工附中,針對學生做調研,了解學生感興趣的職業。學生可能會提到100個職業,再把這么多的職業按“最感興趣”“最想了解”等方面來排序,排到前20%的職業,學校請相關人士來比較集中地做介紹。再比如翠微中學,充分調動家長資源,把家長請進來,讓家長來介紹職業,因為家長本身就是從業者或管理者,他們的切身經驗對學生來說更真切實用。
《中國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人生規劃指導時,學生的需求是什么?
王笑梅:很多學生在開始的時候對專業、大學一點兒都不了解,也沒想過,而且學生自己選擇也是很困難的,很多學生都說要自由選擇,但真正讓他們自己選擇時,學生是很痛苦的,他并不會選擇,所以人生規劃教育最根本的是教會學生選擇。一方面,學生很希望把眼界打開,也就是多了解一些職業以及大學專業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他們也需要一些方法,比如認識自己,那怎么才能認識自己,其實認識自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非常困難的,這些都需要方法上的指導和工具上的提供。所以大學專業、社會職業、了解自己的方法、了解社會的途徑,另外提供一些社會實踐的機會與平臺,這都是學生需要的。
《中國教師》:生涯規劃指導不僅涉及學生,也關乎其他主體比如家長,那么家長對人生規劃指導持什么態度?
王笑梅:海淀的家長主要分以下幾類:一類是高級知識分子,這類家長對孩子都很重視,他們自己發展得很好,所以希望孩子也發展得很好。這類家長對生涯規劃指導還是很認同的,他的知識層面是可以接受這方面知識的。這是這些家長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比如有些家長會有些主觀,不太考慮孩子到底怎么想,他希望孩子按照他自己設計好的路走。跟這些家長溝通就涉及怎么讓家長去尊重孩子,使彼此的想法達成一致。還有一批家長對孩子管得不多,這些家長還是比較尊重學校的意見,這類家長比較好溝通。還有一批是打工子弟的家長,這些家長比較配合,但是要想讓他們對孩子多一些指導與幫助可能還是有些困難,所以學校就需要承擔比較多的工作。
《中國教師》:您怎么看待人生規劃課程?
王笑梅:我們的研究課題就叫“高中人生規劃教育課程實踐研究”,但是這個課程我們不是把它理解為狹義的人生規劃課。這個課程,至少要把它理解成是一個大的課程,比如學校班會,其實也是一種課程。通過班會這種課程,也可以把人生規劃指導工作落實。再比如學校的一些大型活動,其實也是一種課程,也完全可以借助這種課程開展人生規劃教育。再比如研究性學習,是國家必修課程,有些學校就通過研究性學習這種課程方式,給學生立一些學習課題,比如把“了解職業”作為一個課題來研究,通過課題的完成,達到對某一職業了解的目的。還有一些學校的做法可能是人生規劃教育方向性的,就是通過整個學校的課程改革,比如十一學校,還有北大附中,這兩所學校,已經完全像大學一樣,讓學生自主選擇課程,一個學生一個課表,全部實行走班,沒有固定的教室。比如數學,它會按難度分成數學一、數學二、數學三,其他學科也會分層。學生在選擇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比如有學生將來讀文科,他在數學上可以選擇簡單點的課程,但在文史上可以選擇較難的課程。通過課程上的改革讓學生真正地做到自主選擇,學生在選擇課程的時候,就把人生規劃教育中的一些基本內容,比如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人生觀、價值觀等,自然地融入其中了,達到了在選擇的過程中認識自我、了解自我、規劃自我的目的。海淀區還有一些學校正在做這方面的課程改革,對于這種學校,可能就不再需要開設具體的人生規劃課程,它已經把人生規劃教育的要素蘊含在學校整個課程體系之中了。
《中國教師》:對于高中生而言,可能最重要的還是高考,很多人都說自己在報考大學的時候很盲目,您覺得如何進行指導才能使高三學生報考時不再盲目?
王笑梅:原來是在報考之前才匆匆忙忙地拿著填報指南開始選學校與專業,自然比較盲目。但是要想在最后選擇大學時不盲目,一定要從高一開始厘清方向。對于從高一就有這種意識的學校,而且如果堅持得比較好,學生在填報考志愿時就特別順利。比如海淀區教師進修附屬實驗學校是開展規劃比較早的,他們從高一開始一直到高三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到高三的時候,絕大多數學生已經非常明確自己的報考方向,這樣的效果就比較好。另外我們也鼓勵讓孩子調整目標,比如某學生高一可能想當律師,到高三可能就改變方向了,其實調整的過程也是一種進步的過程。因為高一時有了一個目標,就開始朝這個目標努力,學生就有了學習的動力,高三雖然變化一個目標,但他又在為新的目標不斷努力,那就又向理想走近了一步。規劃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努力發現自己,讓自己的目標越來越清晰。所以變化是很正常的,這樣就可以在變化與調整中更深刻地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從高一開始慢慢明確方向,它需要一個過程。如果學生能踏踏實實地走完這個過程,到高三時就不是一個問題了。
《中國教師》:從2009年到現在,海淀區開展人生規劃教育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笑梅:與其他育人工作一樣,人生規劃教育工作的量化實際上是有困難的,但是成效肯定是有的。比如剛才提到的海淀教師進修附屬實驗學校就很明顯,學生在填報志愿時,明確而堅定。學校的高考成績也整體較沒有指導學生做人生規劃前有非常明顯的提高。另外像十一學校、北大附中這兩所通過課程改革,指導學生在選擇的過程中不斷規劃人生的學校,學生的綜合能力是非常強的。這些學校畢業的學生,到了大學,適應環境就會特別快,到社會上也會比其他孩子適應得快,所以這些孩子發展也會比較好。人生規劃其實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海淀區的很多學校在高中階段就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培養綜合能力的平臺,這也算是成效。還有一些學校提煉了一些比較規范的方法,比如說規范化的班會,以及不同學科如何將人生規劃的內容滲透進去的方法,這些也是可以推廣的,從區域角度,我們編寫了《高中人生規劃指導手冊》,也是這項研究的理論成效。
另外在這幾年的時間里,區域內的所有學校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高中人生規劃教育的理念得到了廣泛的認同,人生規劃教育的策略和方式也在不斷拓展和完善,受益群體在不斷擴大,整體上是在進行有效推進。
《中國教師》:在人生規劃指導推廣過程當中,您覺得還存在什么問題與困難?
王笑梅:重視程度還是一個問題。人生規劃教育的價值理念是不是得到普遍認同了,大家是不是都重視了,現在還是差參不齊的。如果大家都重視了,就自然會思考用什么樣的渠道與方式去解決。
目前開展高中人生規劃教育的最主要困難可能有兩個:時間與師資。現在人生規劃指導的時間有些是不確定的,沒法保證。從事人生規劃教育的教師也多是學校的心理教師或政治教師兼任,非常專業的教師隊伍缺乏,不過我們應該認識到這是一個循序漸進與多方滲透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F在從學校到國家,小環境、大環境,其實都開始重視這件事情了,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中國教師》:您有什么好的建議來幫助學校推廣生涯規劃工作呢?
王笑梅:最希望的還是政策上支持。資金、時間上的支持都是有利的,比如統一開課就十分有幫助。另外如果學校有一支有能力指導學生進行人生規劃的師資隊伍,工作也會較容易開展。有些學校開展不了就是因為缺少教師,所以師資隊伍培訓還是很重要的。當然師資隊伍培訓也需要兩個因素:一方面有教師愿意做這件事;另一方面針對教師培訓,國家也需要出人、財、物。還要加大宣傳力度,如果進行社會實踐,要有單位接受。所以單純靠學校的力量是不夠的。另外學校也會有一些顧慮,把學生帶出去的安全問題也需要考慮,國外有一些學校采用社會保險的方式,這樣就比較有保障,但這對我們國家來說,現在還比較困難。所以這件事也不是單靠學校的力量就能解決的,它是一個社會大工程。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責任編輯:趙彩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