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海波
自2002年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播出一檔民生新聞欄目《南京零距離》至今,民生新聞欄目已經不是新話題,各地電視臺紛紛效仿。如何讓民生新聞更有看點,能夠滿足老百姓日益提高的文化品位,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要想做好民生新聞,就要立足于“平民視角”,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將焦點對準老百姓的日常事,更多地去關注百姓生活,做百姓喜歡看的新聞,報道發生在百姓身邊的故事,談論百姓關心的話題。
1.要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挖掘社會新聞線索
職業敏感是對新聞記者的最基本的要求,記者要做社會生活的有心人,要培養觀察、研究社會的興趣,善于觀察分析周圍的事物。比如說,樓市價格漲幅、城市環境建設;又比如說,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消費觀念上的變化等方面的新聞,都是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播出后,都令觀眾感到親切、實在、可信,這樣的新聞收視率也大大提高。
2.利用電視媒體的優勢,突出“新、奇、特、快”
“新”就是新近發生的事。如今,觀眾的品位越來越高,因為電視聲畫結合的優勢,觀眾更愿意通過這里直觀地、形象具體地了解新近發生在身邊的事。“奇”是奇聞逸事。它能引起百姓的關注,又是在都市中存在或發生的,但往往易被媒體和人們忽視的。“特”是有新聞特點,突出平民化視角、生活化的內容。“快”是要求記者要用最快的速度到達新聞現場,隨機拍攝和采訪,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稿件和節目制作,盡快播出。
我們知道,對于重大的突發事件來說,其中蘊含著巨大的新聞價值,其新聞信息將在瞬間傳遞,單位時間爆發出來的信息量十分巨大。而對此,老百姓的知情欲望極其強烈,因此,要求記者有強烈的職業敏感,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做到“打主動仗,力爭先發制人,先聲奪人”。
3.寫作語言生活化,報道內容情節化
采取通俗易懂的說話方式和幽默的手法或是擬人化的語言,會使新聞節目遠離大而空泛的概念,以生活化的語言講述故事、事件、介紹人物、案例……就像鄰里之間在交流,使新聞報道有了人際交流的角色認同和情感互動的愉悅,以平民的視角走進新聞,朋友的語氣,質樸、親切、自然的風格給觀眾以身臨其境之感,令人喜聞樂見,同時也更便于同觀眾溝通情感,喚起受眾的共鳴,這樣會更受到觀眾的歡迎。
4.加強輿論監督的報道
我們所說的“輿論監督”,不僅僅是我們媒體的監督,準確地說,應該是人民通過媒體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的錯誤進行的監督,本質上是人民群眾的監督。因此,我們認為,首先要堅持正面宣傳為主,這是一個毫不動搖的原則,與此同時,還要揭露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各種消極腐敗的現象,有效地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比如,注水肉、垃圾棉、克扣農民工資、虛假廣告等等,讓那些有損國家和人民利益的人從我們的批評性報道中感受到強大的輿論壓力和威懾力。這樣,有助于我們推動實際工作,同時也能讓我們的輿論達到取信于民的作用,更具有權威性,同時也是老百姓最喜歡、最愿意看的新聞。
5.增強服務功能
增強服務功能,是未來民生新聞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因為從民生新聞節目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越來越注意到,觀眾不僅僅需要媒體監督,更重要的是能夠真真正正地為百姓解決一些實際困難。比如,《直播錦州》開播后,開設子欄目《1890》,以觀眾電話來訪投訴為由頭,以鏡頭為媒介,直接與相關單位溝通,以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為內容和目的,節目開播后,受到了百姓的喜愛與信賴,也為政府和市民搭建了互動的平臺。
(作者單位:錦州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