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鑫
2006年,盤錦電視臺拍攝了文獻紀錄片《盤錦抗日風云》,這是為紀念中國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而制作的重大題材。
本著明史知恥、明史知理、明史知責的自覺,這部紀錄片客觀真實地記錄日本侵略者在盤錦犯下的滔天罪行和盤錦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而進行的保家衛國的英勇斗爭,從全新的角度入手,以更廣闊和具有一定創新精神的思路來對這部紀錄片進行更新式的解讀和編排。在注重全片的科學性和客觀性的同時,該片更凸顯那段歷史當中人性的情感、性格、命運等諸多要素,準確地表現那段歷史。
利用紀錄片的形式來表達抗日主題,這對于地方電視臺來說,的確有一定的難度,紀錄片與電視劇不同,電視劇以故事取勝,以故事化的、虛擬的情景、情節的懸念感,或者是情緒的沖突、矛盾,人物關系的糾葛,會是故事化的一種貼近方式,所以從這點上來講,紀錄片尤其是文獻紀錄片跟電視劇之間有不可比的因素。但是紀錄片從地位上來講,也是不可代替的,“你要知道真正的歷史,我告訴你的是我的第一手材料,我要盡可能多地披露我的獨家發現,同時我還要有我的一些總結性的觀點、看法,這些可能是你通過別的閱讀方式、觀看方式得不到的東西。”
《盤錦抗日風云》這部片子,我們首先在史料上進行一些突破性的展現,早在100多年前的甲午中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就曾血洗田莊臺,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9月19日下午4 時,日本關東軍從遼河進犯田莊臺,后又撤至溝營鐵路田莊臺站。這時我們在片子中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日本侵略者每一次侵略都將田莊臺作為攻占的重點呢?我們采訪了原遼寧省政協文史資料辦公室主任趙杰和遼寧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德良,他們從遼河是攻占錦州的前沿陣地及田莊臺重要位置兩個方面向觀眾進行了解析。
但日本侵略者在田莊臺遭到了綠林英雄蔡寶山帶領的隊伍的嚴重反擊,我們查閱了大量的史料,除九一八當夜日軍在沈陽北大營遭受到東北軍陸軍第7旅620團團長王鐵漢隊伍的頑強抵抗外,這是在“九一八”事變后的第五天,中國民眾打響的抗日第一槍。
做這個片子一方面是要告訴現在的人們,60年前,我們的民族在這樣國力懸殊的情況下,我們的先輩是多么的頑強,多么的堅韌,另一方面就是希望也給人們一定的思考,不光是有一些感人的事情,還要去記住一些東西。
紀錄片,是紀實的,跟蹤現實的人和事,或者是對新聞事件,或者是對日常生活,紀實跟蹤、調查,你要回答的是真相。這種文獻紀錄片,尤其是對歷史我們更要有責任,一定要告訴人們到底都發生了什么,尤其是在盤錦,通過目前仍在世的抗戰親歷者的敘述,再現盤錦抗日戰爭時期的真實歷史,對于張海天、項青山、蓋中華、蔡寶山等四位英雄人物,我們尋訪他們的后人以及熟知他們的人,深入細致地勾勒出他們的原生面貌、光輝形象,把東北義勇軍抗戰的可歌可泣的事跡最全面、最深刻地真實還原。我們專程到北京采訪了已經94歲高齡的海軍少將紀亭榭,1931年11月底,紀亭榭從天津來到盤錦,他的任務是了解以張海天為首的遼南抗日義勇軍的工作,向抗日救國會匯報遼寧抗日斗爭情況。紀亭榭向我們講述了他給張海天、項青山等綠林英雄“安腦袋”的事,就是讓他們加入抗日義勇軍,為他們正名,張海天、項青山等人非常高興,他們也希望能有這樣兩位有學問的學生兵幫助他們出謀劃策。從此,紀亭榭就留在了張海天的隊伍中,與他們并肩戰斗,共同抗日。老人的講述讓觀眾看到了張海天、項青山等人的真實形象,我們的采訪不光是來交代戰爭、戰役的進程、過程,主要的是告訴人們,在那個年代,在國難當頭的時候,不管是正規軍隊還是這些義勇軍,他們都是在國家危急存亡的時刻,為了不當亡國奴,挺身而出,為了抗日救國,舍身忘我。
《盤錦抗日風云》這部片子拍攝前我們利用兩個月的時間收集資料和整理拍攝大綱,一方面我們要在文字上,在片子的主題思想,還有史料的表述上,要占有比較權威的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另外在圖像上,我們也希望能夠給觀眾一個耳目一新的感覺,比如說我們從錦州一位收藏家手里買到多張照片,這是當年日本一些刊物上發表的照片,很多都是日軍侵占盤錦地區的影像資料,我們在營口檔案館還找到了當時的《朝日新聞》《盛京時報》等報紙,上面也有很多關于日軍在攻占田莊臺、盤山與抗日義勇軍交戰等新聞,這些東西出現在我們的這個片子里面,給人一種資料的豐富性的感覺。如1931年的12月26日《盛京時報》關于日軍進占田莊臺的報道:日軍進占田莊臺,兩軍均有相當損害,日軍步兵部隊,于二十四日午后三時三十分,進抵田莊臺,先是日軍于二十三日追匪進入田莊臺時,匪方見勢不佳,乃用妙法,令各匪急裝良民,俟日軍入城后突如起而襲擊日軍大隊本部及中隊事務室。日軍立刻應戰,擊潰。
《大阪朝日新聞號外》是這樣描述的:開出田莊臺以來,在我多門0師團司令部的最前線活動的若松部隊,與到處隱藏著,有時突然開始射擊的錦州正規部,兵匪相交的土匪大集團對立,經常在死線上,以沉著而敏捷,而勇敢的進攻,打退敵人,作為徒步行軍的多門部隊的急先鋒,與后方部隊保持聯系占領了盤山。然后,31日午零時50分占領溝幫子,取得了驚人的戰功。這些有功勞的各部隊,前后進入溝幫子過了大年三十之夜。
這些發現的史料性東西,用圖像來進行解釋,使片子更有立體感。
《盤錦抗日風云》采用了兩種敘述方式,一種是畫面剪輯至今的邏輯性,還有一種就是解說,當事人的講述也可以算作解說的一部分,比如說,我們采訪中還找到了張海天的女兒和孫子,找到了項青山的同鄉,見證者蘇永昌、李顯光、馮占鰲等人,他們對史實的敘述讓這部片子更準確、真實、生動、充分。在《盤錦抗日風云》中我們還設計了許多懸念,就是靠事情的懸念來推動我們對史實的敘述。也由于我們是利用電視這種特殊的手段再現這段歷史,但有些歷史史實還是缺少畫面和鏡頭,所以我們也嘗試用漫畫來再現當時的一些場景,充實本片。
《盤錦抗日風云》通過當事人和歷史學者、研究者的口述,勾畫出盤錦地區抗日戰爭的完整輪廓。戰爭親歷者對個人經歷和體驗的細節化口述,加之大量文字、圖像史料,重現了當年盤錦土地上那一個個驚天地、泣鬼神的時刻。轉眼六十多年過去了,見證人多半西去。也許我們最終獲得的只是歷史的碎片,但真實歷史的還原離不開這樣的碎片。
(作者單位:盤錦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