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天
近年來,用方言主持的節目已經在各地方廣播電視媒體相繼開播,并被當地受眾熟知和接受。回望國家語委及廣電總局出臺的一系列推廣普通話的相關政策,限制在廣播電視節目當中使用方言。盡管如此卻并沒給地方媒體的方言節目帶來太大的沖擊,相反各地的方言節目有增無減,且絕大多數在當地熱播,收視率相當可觀。
一、方言主持人產生的必要(然)性
1.方言主持在限制下求發展的歷史。語言是操持者所在地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作為流傳時間最長、使用頻率最高的口頭語言更是獨樹一幟,具有獨特的標識性?!锻ㄓ谜Z言文字法》第12條作了明確規定,傳媒語言即廣播電視媒體以普通話為基本的播音用語體,既然說“普通話為‘基本的播音語”,也就是在保證堅決履行“基本的”播音用語要求的基礎上,“特別的”播音用語可以在被限制的條件下使用,這就給方言主持提供了生存發展的條件。
2.方言主持本土化傳播的發展趨勢和現狀。在當代全球化語境下,我國的大眾傳媒除了要與世界文化多元化和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的發展趨勢相適應,在國際化語境中保持信息暢通,從而提升社會傳播的價值,還必須考慮到傳媒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在這個各民族、地域文化普遍交融的時代,媒介傳播語言的概念逐漸模糊化,大多都已不能恪守漢語普通話原有的言語成規,使信息傳播模式隨之發生了一定的改變,社會傳播理念也瞬息萬變。
二、方言節目主持人的可行性
語言是操持者所在地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作為流傳時間最長、使用頻率最高的口頭語言更是獨樹一幟的,具有獨一的標識性。
在另一方面,我國一些地域的常住居民一生中沒離開過自己所在省、市,即便偶爾有國內游或出境游,他們最關注、感到最親切的還是自己生活的物質、文化環境(即文化認同感)。因此,原汁原味的新聞、綜藝節目會給人以“自己人”效應,以喜聞樂見的形式實現軟性題材的強效傳播。方言節目主持人正是充當了地域文化傳播的使者,成為節目品牌的締造者和名片。
三、方言節目主持人的素質要求
如果把方言節目作為一個產品的話,那么其主持人就是生產線上的工人和監工,也就是不只負責節目的生產過程,還要參與產品的質量監督。而要做到這一點,主持人必需要有良好的職業素養,專業化程度要高。
現在粗制濫造的節目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因此主持人必須要有“精益求精”的勇氣與志向,從選題的策劃、實施、播出控制及反饋,都應有主持人的關照。只有這樣,地域化節目的質量才有保障,其可持續發展才有希望。
四、方言節目主持人的主持類型
從實踐中來說,地域化節目的類型可以多樣化,如新聞節目、文藝節目和談話節目等。
1.新聞類節目。以方言來主持新聞節目自有其特有的風味在里邊,但并不是所有的新聞節目都適于這種方式。相對而言,地方新聞聯播或政治新聞都不宜用方言,因為它有礙于其嚴肅性。
社會新聞節目(專題)、娛樂新聞節目及對農村廣播節目比較適于用方言來主持?,F在,鳳凰衛視《媒體大拼盤》節目主打即為社會、娛樂新聞,其中,有一節為“我來說新聞”,每天由不同省份的人以當地方言來播新聞標題,這既是增強受眾主動性所在,又可通過語言這種方式來了解中華之博大文化。但基于鳳凰衛視的廣播全球性,在語言上不可能走得更遠,不同的方言成了節目的裝飾。如湖南衛視《鄉村發現》,如果李兵用湖南話廣播的話,這個節目的對象性顯然會更強,老百姓也會覺得更親切。
2.文藝類節目。以方言來表現地域文化是最貼切不過,正如用安徽話來做黃梅戲的專題,用蘇州話來串講蘇州評彈,用四川話來講三峽風情。但這對文藝節目的內容有一定要求,即主題為所在地的文化活動、動態及人物、成績等。其實對于流傳于民間的一些文藝樣式,我們開掘得不夠,如陜西的秦腔,湖北的梆子戲等等,電視媒體理應給予它們以傳播的舞臺,讓更多的人來關注它,愛護它,并發揚它。
(作者單位:遼寧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