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偉娜


在版權輸出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盡量尋求國內外文學代理人、版權代理機構的幫助。一方面文學代理人具有自己的聲譽和影響力,可以幫助作品更好地進入當地文化圈,尋找合適的出版商,從而順利出版,實現中國文化走出去;另一方面,文學代理人可以為作者服務,讓他們獲得最好的收益和最有發展潛力的出版商。這樣能促進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的建立。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做出過突出貢獻的人舉不勝舉,但像蔣彝這樣用詩、書、畫等多種形式向國外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并不多見。蔣彝被稱為國際知名畫家、詩人、散文家、書法家、教授,畢業于東南大學化工系,曾在中學任教、參加北伐、做過縣長,于1933年西行英國,曾譯“可口可樂”廣受好評,后赴美國,為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在國外,他克服語言和文化上的種種障礙,創作出版了大量曾暢銷歐美的文學藝術作品,成為最成功的華人英語作家之一,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貢獻。
一、從科學救國到中國文化宣傳
蔣彝的青少年時代是在一個沒落的封建家庭里度過的。他曾苦學詩文書畫,接觸了一些民主科學思想;而且又深受入侵九江的美、日等洋人的欺侮,于是他在其兄蔣岌的引導下,經過痛苦的思索,選擇了“科學救國”的道路。蔣彝任九江縣縣長時,因反對美國德士古石油公司非法強買九江土地,而得罪洋人和上司,被迫辭職。經過由希望到失望的痛苦思索,他決定遠渡英倫,繼續學習和研究化學彈藥武器,以備將來回國“強國體、振國威”。
初到倫敦時,蔣彝為了學習英文,讀過許多英文書。他驚奇地發現英國人看不起中國人,書中有許多歪曲中國現實、描述中國人吸鴉片煙、乞丐、苦力等奇奇怪怪的現象。蔣彝憤怒不已。他認為舊中國是有這些現象,但那不是中華民族的本質,這些作家是出于不健康的獵奇心理,以此來招徠讀者,擴大銷路。蔣彝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尊心受到嚴重傷害,他猛醒了:迫切需要使西方人正確了解中國人,了解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和優秀科學文化,以提高中國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尊嚴。他常想:我也要寫英國,寫在英國的見聞,寫各色各樣人的共同點,絕不寫他們的差異和怪僻,要讓人們彼此獲得真正的了解。
《中國繪畫》是蔣彝用英文寫的第一本書,從此便揭開了他從事寫作的序幕。之后的作品中有《湖區畫記》《倫敦畫記》《牛津畫記》等12本“畫記”類圖書,還有兒童圖書《金寶與花熊》,描寫中國書法的《八法南針》等?!吨卦L中國》是他回國后再返美的著作,也是他最后一本游記類圖書。直到今日,經歷了半個多世紀以后,蔣彝的很多作品依然魅力不減,一版再版,說明他的作品依然有市場,有重新被閱讀的價值。
二、從無人問津到一版再版
1. 迎合當時的時局環境
三四十年代,中英、中美走上了“反法西斯”同盟的道路,共同對抗德、日等國的侵略行為。這為蔣彝作品的被認可、被接受提供了很重要的政治基礎。中英、中美同盟的環境使得更多的外國人迫切想了解這個東方大國,自然要尋求一些帶有中國特色的宣傳品來閱讀,這就為他作品的成功打下了重要基礎。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簽訂新約,廢除在華的治外法權,中國就此成為美國和英國平等的伙伴。那個時候,英國許多人同情支持中國,進行對華救災工作,很多藝術、文化界人士經常組織一些援華展覽來進行募捐,這又為他作品的成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2. 中西合璧,貫通古今
蔣彝從小就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教育和繪畫藝術的學習,由于祖輩的影響和熏陶,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更深刻的理解,也擁有豐富準確的知識結構和高深的文學素養。所有這些為他將來在國外介紹中國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與此同時,蔣彝在英國和美國幾十年的居外生活又使他對西方人的生活和閱讀習慣有了更深切的體會,這又為他了解西方讀者、創作西方人喜歡的作品提供了便利。正如鄭達所言,“他的作品中富有豐富多彩的中西文化成分,是地地道道的藝術創新和表現”。他的作品融合了中西風格,用英語來介紹西方人感興趣的中國傳統文化,反映和體現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互動與和諧,正可謂是“中西合璧,貫通古今”。
3. 奮發圖強,努力尋求文化共同性
任何人的成功都需要自身的努力奮斗。對于初到倫敦時只認得5個英語字母的蔣彝所付出的努力就可想而知了,蔣彝不失時機地參加各種展覽,展出自己的作品,以贏得文化界、藝術界人士的認可,擴大其知名度,其中包括:在百靈頓畫院籌備的“國際中國藝術展覽會”、卡爾曼畫廊的“倫敦有史以來最奇怪的藝術展覽之一”、茲維默藝術館舉辦的蔣彝畫展等,甚至自己創造條件在貝蒂·喬爾畫廊舉辦海外個人展《現代中國繪畫扇面展覽》,被稱為“最杰出的當代中國畫家之一”。
另外,我們可以從蔣彝的作品中看出他一直在努力尋求一種文化共同性。蔣彝通過著重表現不同文化之間的共同點,構建出了帶有差異的共性,從而完成了文化之間的相互轉換。他是在用“人類對美的欣賞”的共同性來塑造自己的作品。正如鄭達所講“他強調人類熱愛自然的共性和世界上文化間互相影響的事實。”他的作品緊緊抓住了“人類對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向往”這一特點,使得那些以英語為母語的讀者能夠接受并且喜歡他這樣一個“外國人”的作品。
4. 代理人、出版商的宣傳與炒作
蔣彝作品的暢銷,不同時期的出版代理人功不可沒。麥勛書局在國際中國藝術展覽會之際推出《中國眼》,并進行了一些促銷活動;英國廣播公司北英地區主任唐納德·博伊德組織了湖區山水風景座談會,并邀請蔣彝參加,這無疑是對《湖區畫記》的一種宣傳和造勢;《周日泰晤士報》曾在倫敦伯爵廣場舉辦全國圖書展,在書展期間演講的外國作家中,作為唯一的中國作家,蔣彝的演講被廣大來展人員所贊嘆;在茲維默藝術館舉辦蔣彝畫展的同時,出版商出版《鳥與獸》一書,借機宣傳,在此次畫展時,瑪麗王后還親自來參觀,這無疑成為當時媒體的要聞,在使蔣彝知名度迅速攀升的同時,也為此書帶來了良好的銷售業績;約翰迪出版公司在出版《愛丁堡畫記》同時,也進行了一系列的促銷活動,他參加各種文學活動,在電臺、電視、國際圖書展上發言;英國的一些社會組織也經常邀請他去演講,這也很好地提升了蔣彝的名氣,以致最后很多歐洲人一想到中國的繪畫及書法藝術就會聯想到蔣彝??偠灾霭嫔堂棵吭谄鋱D書的出版之時都會借畫展、圖書博覽會、國家圖書展等各種活動,為圖書造勢促銷,使廣大讀者了解作者并購買圖書。
5. 當地文化圈名人的推介
對于以英語為母語的歐洲人來講,蔣彝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外國人。要想讓他們認可并接受這個外國人,除了他自身的能力外,蔣彝在當地文化圈中朋友的推介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文學圈名人熊式一為他的很多書作序,并介紹他與很多文學圈名人相識;王禮錫介紹他去文化組織“左書社”,認識界內重要人物;介紹他去東方學院教中文的董事駱任廷;用報告贊揚他、曾主動向院方推薦他為東方學院全職老師的莊士敦;麥勛書局的經理艾倫·懷特;邀請蔣彝創作舞臺布景的蘭伯特;為他給倫敦大學寫信的摯友威廉·米爾納;欣賞他的才華,一直大力支持并盡量滿足他的約翰斯特-森特;為他介紹認識哈佛大學出版社和諾頓出版社的好友白山等。另外,蔣彝的圖書大都請了一些文化界、藝術界的名人作序,其中有為《湖區畫記》作序的著名藝術評論家赫伯特·里德,為《紐約畫記》作序的凡·維克·布魯克斯,為《中國書法》第二版作序的蜚聲國際美學界的評論家赫伯特·里德等,這些人都為蔣彝的成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6. 適當的文化妥協
這里的文化妥協并不是弱勢文化面對強勢文化的妥協,而是在兩種文化碰撞中尋找一種平衡,是用漸進穩妥的方式推行中國文化。在一個與中國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國度創作這個國度人們所能接受、喜歡的作品,適當的妥協是很必要的,這是“入鄉隨俗”的基本要求,只有適應當地的讀者心理,才能滿足讀者的需要。例如:蔣彝《湖區畫記》一書的出版就有文化妥協的成分。本書出版商鄉村出版社的經理在簽合約時,拒絕采用蔣彝的英文書名“The Silent Traveler in Lake District”(啞行者在湖區),他們認為“啞行者”這三個字聽起來有點兇險奸猾的意思,同時又怕引起英國警察所刑事部安全人員的調查:為什么一個中國佬在英國旅行不愿說話,裝聾作啞呢?他不得不妥協一二,以“啞行者”為題,再加了個副標題,即《啞行者:中國畫家在湖區》。如果沒有彼時的妥協,就不會迎來第一版只一個月就銷售一空,更不會有此書后來的一版再版。
7. 文本內容的本土化修飾
在英文的寫作過程中,蔣彝并沒有閉門造車,而是積極爭取西方友人的意見,事實上他的很多書都是在中西人士互動的狀態下完成的。這些友人除了V.E.霍克斯、莊士敦、威廉·米爾納、約翰斯頓-森特之外,特別需要提及的就是英妮絲·杰克遜,她是蔣彝提到的“Spiritual Friend Chin-yu”(注:即精神之友靜如,靜如是英妮絲·杰克遜的中文名)。他曾寫道:“她很努力,幫我拙劣的英語潤色,對于中國藝術,特別是繪畫方面,問這問那。”兩人常對蔣彝的初稿進行逐字逐句的推敲,“蔣彝先把意思解釋清楚,英妮絲把它用正確的英語表達出來,或者重新組織一下,保證語義無誤,讀起來順暢……”西方友人的文字潤色,一方面使得蔣彝在寫作上能夠熟練地駕馭文字,另一方面也讓他更加了解西方文化,能夠從西方讀者的角度進行創作,從而縮小了雙方的文化差異,讓他的作品更容易被西方讀者所接受。
三、中國文化走出去繁花似錦
作為中國文化的傳承者,中國傳統文化的接班人,我們不能只看到蔣彝先生的作為,更需要從中找出規律來幫助中國文化更好地走出去。近幾年來,中國版權輸出雖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與版權引進相比,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這種差距的形成絕對不是中國的文化不先進,沒有吸引力,而是我們一直沒有找到契機。這個契機一方面是作者的寫作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則是國際市場的開拓能力。
1. 內容方面:自身特色、適當妥協與國際化
圖書的核心在于它的內容,內容直接決定著其版權貿易的價值,只有合適的內容才有成功進行版權輸出的可能。合適的內容是指一定要是中國自己的文化,要與其他文化碰撞,同時也要兼有國際化的方向。
首先,一定要是中國自己的文化。蔣彝憑借自己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以及其海外背景,可以寫出西方人喜歡的關于中國的圖書。所以我們要想讓中國文化走出去,內容必須是中國自己的,這是獨特的,這是其他國家沒有并且想要了解的東西。
其次,要學會適當的妥協。這里的文化妥協并不是弱勢文化面對強勢文化的妥協,而是在兩種文化碰撞中尋找一種平衡,對版權出口國文化的一種適應,用漸進穩妥的方式推行中國文化。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蘊和宗教信仰,讓其他民族接受我們的文化是建立在與別國文化相適應的基礎上的,更不能與之相悖。在題材選擇與版權輸出之前,我們需要了解國外讀者的閱讀習慣以及圖書市場狀況,盡量讓作品更加本土化,迎合他們的閱讀需要。這里需要提及的就是蔣彝作品的內容都是具有典型中國特點的東西,而且他的文字又得到了本土友人的潤色,迎合了國外讀者的需求,我想這點也是他的作品能夠暢銷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要注重國際化和普適性。有普適性的東西在世界上才是最有市場的,我們的目標是宣傳中國的文化,而在宣傳民族文化的過程中,也要盡量考慮到當地的閱讀習慣。作品內容能滿足精神層面的需要,又有自己的獨特之處,這樣的中國文化才是適合走出去的文化,才是能被西方國家接受并喜歡的文化。蔣彝的作品大都以書畫、詩詞等為題材,這些內容本身就具有普遍的閱讀性。因為他明白關于美和藝術價值,任何世界上兩個民族或地區都不會有太大差別,不同民族背景的讀者也能達成共識,而區別只在于技巧和其表現手法上。中國的繪畫受到西方人的贊賞就如同西方的名畫引起了中國人的關注一樣。只有那些體現人類共有情感和價值的東西才能獲得最廣泛的傳播。
2. 語言方面:非本土的本土化創作
一部作品能夠輸出到國外,不是單純的翻譯,而是從全新的語言和視角做一次新的創作。因為讀者改變了,受眾改變了,作品的指向性也必定要發生改變。中國文化走出去,本質上還是中國的文化,但在翻譯過程中一定要遵照當地的語言風格和表達特點。所以盡管是非本土的東西,但要進行本土的創作。以輸入國人民的閱讀偏好和習慣來進行翻譯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才能讓中國文化走出去后能給外國讀者新鮮又熟悉的感覺。而蔣彝的作品在這方面最有說服力,他絕對不是在閉門造車,他大多數作品中的文字語言都經過了其國外友人——英尼絲和懷特的本土化創作。
3. 出版方面:系統化與程序化
中國文化走出去應該是成體系的,整體的功能總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蔣彝的作品便是如此,他的作品總是一個系列或者一個套系的。在版權輸出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成體系的宣傳和推廣。一方面中國文化本來就有自身的體系構成,這樣的文化走出去更加翔實豐富,也更加全面。另一方面,書與書之間是可以相互帶動的。一本書的暢銷可以帶動一系列書籍的暢銷,這種情況很常見。當然豐厚的利潤總是容易讓人眼紅,從而趨之若鶩。有時也很容易形成“人來蜂”,造成資源的浪費。所以不妨從一開始就做好規劃,先用一本書來打開市場,建立品牌和口碑,之后再用系列化的內容和穩定的圖書供應來占有市場,從而就能獲得穩定的讀者群,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以此良性循環。
另外就是出版的程序化,這個程序就是“先文化后文學”。這是一種必然規律。在國際圖書的版權貿易中,首先是要通過文化來打開市場,營造閱讀環境和氛圍,在別國對中國文化和風俗完全不了解的情況下,又怎能去欣賞文學作品呢。因此,我們要遵從先文化后文學的這個順序,用文化的宣傳介紹中國的基本情況,培養讀者的閱讀能力,降低閱讀障礙,再引入更高級的文學作品,讓外國讀者從更高的層面體會中國人的情感和智慧。
4. 版權方面:文學代理人不可或缺
蔣彝與很多國外出版商人及文學藝術界人士結下了深厚的跨國友誼。很多他的朋友,如白山夫婦、英尼絲、莊士敦等其實可以算作是他的文學代理人了,無論是從選題內容的討論還是文字語言的潤色方面,都給予了蔣彝無限的幫助與支持。蔣彝的作品能夠進入西方市場并且暢銷,他的這些文學代理人功不可沒。文學代理人在西方國家已經形成完整成熟的體系,而我國的文學代理人或者代理公司發展還比較滯后。因此,在版權輸出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盡量尋求國內外文學代理人、版權代理機構的幫助。一方面文學代理人具有自己的聲譽和影響力,可以幫助作品更好地進入當地文化圈,尋找合適的出版商,從而順利出版,實現中國文化走出去。另一方面,文學代理人可以為作者服務,讓他們獲得最好的收益和最有發展潛力的出版商。這樣能促進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的建立。
從蔣彝看中國文化走出去,我們看到的是現實,更看到了希望。我們可借鑒和推廣蔣彝成功范式中規律性的東西,但我們不能只局限于此。不管怎樣,在80多年前,甚至是戰火彌漫的時候,那些書都暢銷了,當前局勢穩定,國民經濟空前強大,國內外交流更加頻繁,有更多技術支持和媒介發展,我們應借鑒并創新交流方式,幫助中國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參考文獻
[1] 崔玉賓. 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 人民論壇,2013(5).
[2] 李娜. 蔣彝與中國眼光:中國繪畫診解[J].中國美術學院學報.
[3] 蔣彝著. 羅麗如等譯.牛津畫記[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 任一鳴. 蔣彝游記的跨文化語境[J].中國比較文學,2008(2).
[5] 鄭達. 西行畫記——蔣彝傳[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6] 曲慧敏. 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