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波
自媒體的版權法律風險防范,是當下自媒體發展過程中亟須正視的一個重要問題。自媒體作為作品傳播的新形式,與傳統媒體一樣,也涉及版權的風險問題。
隨著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出現,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作者,都可能是著作權人。我們自己創作的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字作品、美術作品、拍攝的照片、演唱的歌曲、自己錄制的有聲讀物等,通過這些自媒體傳播出去之后,都可能被他人使用;與此同時,每個人也會通過這些自媒體傳播他人作品,或對他人作品進行演繹和改編,對他人作品的使用如果僅僅是出于個人欣賞、研究、引用等目的,基本就會落入著作權法規定的“合理使用”范疇,但是,一旦通過自媒體,向社會或不特定的人群傳播,公之于眾,就可能構成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使用,進而就會涉及版權問題。尤其是一些個人或機構的公眾微信號受眾人群很廣,傳播他人受版權保護的作品,即使沒有向用戶收費,也會構成侵犯著作權,進而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所以,自媒體的版權法律風險防范,是當下自媒體發展過程中亟須正視的一個重要問題。自媒體作為作品傳播的新形式,與傳統媒體一樣,也涉及版權的風險問題。
自媒體刊發、傳播作品的基本類型
自媒體刊發、傳播作品主要分成兩類:微博或微信等自媒體刊發原創的作品、錄音錄像制品、有聲讀物、表演、視聽作品;傳播他人的作品、錄音錄像制品、有聲讀物、表演、視聽作品。
第一,自媒體傳播所謂的“公版”作品。如果自媒體刊發或轉載的作品作者死亡已經超過50年,按照我國現行著作權法的規定,作品自然就進入了公有領域,自媒體傳播使用時不涉及作者許可和支付版權費問題,僅僅需要尊重作者或著作權人依法享有的人身權,也就是精神權利,比如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
第二,自媒體傳播未發表作品。博客、微博、微信傳播作者從未發表過的作品時,就會涉及發表權問題,尤其是微博和公眾微信號。即使作者已經死亡,但作品從未發表,也會涉及發表權。按照《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十七條的規定,“作者生前未發表的作品,如果作者未明確表示不發表,作者死亡后50年內,其發表權可由繼承人或者受遺贈人行使;沒有繼承人又無人受遺贈的,由作品原件的所有人行使”。在作者死亡后的50年內,由微博、微信發表,都涉及侵犯作者發表權問題。
第三,自媒體傳播時事新聞。必須要遵守著作權法規定的義務,即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的其他權利。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6條和第17條的規定,傳播報道他人采編的時事新聞,應當注明出處。轉載未注明被轉載作品的作者和最初登載的報刊出處的,應當承擔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
第四,作者在傳統報刊、博客、微博、微信刊發作品時所作的禁止性附帶聲明問題。如果作者在這些自媒體發表自己的作品時,附帶一個禁止性聲明,如“未經本人許可,禁止任何形式的轉發”,“任何媒體如欲刊發本人博客、微博作品,均需本人書面授權,并支付報酬”。在這種情況下,沒有經過作者許可的刊發行為,就會侵權。比如,《著作權法》第22條規定了12種合理使用的情形,將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已經發表的關于政治、經濟、宗教問題的時事性文章,報紙、期刊、廣播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在公眾集會上發表的講話,屬于“合理使用”范疇,但是如果作者做出“不許刊登、播放”的禁止性聲明,這兩種情況就不屬于合理使用,而自媒體的擅自刊登、播放就會導致侵權。
第五,其他媒體刊登、轉發自媒體原創的作品,應該征得自媒體著作權人的許可或授權,并支付使用費。
第六,自媒體傳播、改編他人受版權保護的作品,應該遵守“先授權后使用”的原則。自媒體匯編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構成作品的數據或者其他材料,對其內容的選擇或者編排體現獨創性的,就會構成《著作權法》第14條規定的匯編作品,其著作權由自媒體著作權人及匯編人享有,但是在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
第七,自媒體轉發他人的網頁鏈接,而不直接提供作品,只要不構成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使用,一般就不認定為侵權。
目前,微信發展速度迅猛,個人或機構的公眾微信號傳播作品速度更快、更廣。雖然沒有出現侵犯著作權糾紛案件,但是,不能說明著作權人放棄了自己的權利。應該說,自媒體往往更重視傳播速度和效率,關注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等精神權利和獲得報酬權,不太在意許可權利,只不過公眾微信號都沒有直接獲得經濟利益,商業模式尚在探索中。
自媒體版權糾紛案例
自媒體刊發、傳播作品常見的版權問題有:自媒體之間轉發;自媒體與傳統書報刊之間的轉載、刊發,或出版圖書時,使用自媒體作品,是否需要獲得博客、微博、微信作者的許可?140個字的微博是否構成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等等。
內蒙古有一個“的哥”叫李強,以網名“西北風的空間”在其博客發表了《西方理念是科學,東方思想是宗教》。國內跳水教練于芬在其博客上發表的《如何突破難度與穩定的瓶頸,繼續領跑世界跳壇》文章,整段引用了該文的內容,卻未注明作者和出處。海淀法院判決:被告賠償經濟損失和訴訟合理支出共計1800元。這是國內法院審理的首例博客著作權侵權案。該案被北京高院評為“2010年度十大知識產權案例”。
馮小剛導演拍了一個非常火的電影叫《非誠勿擾2》,其中經典臺詞18行詩《見與不見》被廣為傳頌。很多網友對其進行改編創作,重新填詞,被稱為“見與不見體”。2008年《讀者》第20期刊登了這首詩,作品標題被寫為《見與不見》,而且署名為倉央嘉措。而實際情況是,這首詩的作者不是倉央嘉措。這首詩原名為《班扎古魯白瑪的沉默》(又名《見與不見》),作者為廣東女作家談笑靖(筆名:扎西拉姆.多多)。2007年5年15日,她在自己的博客首發了這首詩。這是一篇博客文字作品被傳統報刊刊發引發的版權糾紛。最后《讀者》雜志為此向作者道歉。2011年,珠海出版社未經作者許可,在《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一書中選用了這首詩,并且將作者署名為倉央嘉措。作者以該出版社侵犯其署名權、復制權和發行權為由,將其告上法庭。最后作者勝訴。
著名作家、編劇六六因微博文字被《讀者》雜志強行刊發引發了版權糾紛。她微博上的文字未經其同意,被《讀者》雜志擅自轉載和刊登,并且未支付稿酬。她要求《讀者》支付一定賠償。此案引起社會對微博文字是否受版權保護的討論。
著名學者、中國社科院于建嶸老師通過微博轉發了張海峽司法考試培訓的課堂視頻內容。張海峽起訴其侵犯了發表權和信息網絡傳播權,要求賠償經濟損失。原告在課堂上講課作為口述作品,講授即屬于發表,錄音錄像制品是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他在課堂上講課,這種本身就是符合著作權法關于“發表”的概念的,就是將作品公之于眾。所以,法院認定不侵犯發表權。同時,因為這個視頻不是于建嶸首發的,而是轉發,所以二審法院也認為于建嶸老師是合理使用,不侵權,維持原判。
以上幾個案例主要涉及博客之間、微博與傳統報刊之間、博客與圖書之間的版權糾紛。最近一兩年,微信等自媒體發展很快,尚未出現微信侵權糾紛。但是,現在一些媒體對于微博、微信版權已經有過討論,也有過專家寫過一些相關的文章,談過對自媒體版權的一些看法。總體而言,現行的著作權法律法規也適用于自媒體。
自媒體涉及的版權權利
實際上,從自媒體發展角度來看,從它發展的過程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來看,自媒體沒有超出我們著作權法律法規的范疇,還是受相關法律法規的調整。比如說《著作權法》《侵權責任法》《著作權法實施條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等。另外還有一些行政法規正在制定當中,如國務院研究制定了二十幾年的《民間文藝作品著作權保護條例》尚無頒布時間表,也應該涉及自媒體的問題。
另外,關于規范、調整自媒體的規范性文件還包括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以及有關地方法院出臺的審理有關案件的指導意見等。另外一個層面涉及自媒體版權的就是國務院各部委所出臺的一些部門規章制度,比如說國家版權局在1999年頒布過《出版文字作品報酬規定》,國家版權局和國家發改委已開始對其進行修訂,2014年將頒布《使用文字作品支付報酬辦法》,也和自媒體有很大關系。這個雖然不是直接涉及版權的,但其中規定的稿酬標準,對于規制網絡版權、自媒體版權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自媒體涉及到哪些版權權利呢?《著作權法》規定,版權有17項,因此,自媒體的權利也分成兩類:一類是人身權,包括署名權、發表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另外是財產權,財產權包括復制權、信息網絡傳播權、廣播權、出版權、表演權、改編權等。
在自媒體涉及的作品中,僅僅以微信為例,既有文字作品,也有美術攝影作品、音樂作品,也有影視作品、有聲讀物。我們對于別人所發表的一些作品,我們選擇其中比較有針對性的、比較有獨創性觀點的內容發表出去,微電影、微視頻,都會涉及微信內容的版權問題。
除此之外,還有通過微信發表視頻,或者把別人的作品經過富有創意的改編。這里面涉及的主體,既涉及到創作作者,也涉及作品轉發之后的傳播者——平臺,同時也包括制作者,還有把別人的作品通過表演這種形式去制作成一個廣播電臺、電視臺所傳播、播放的作品。這些都要考慮到是否侵犯原作者的版權。比方說,中央電視臺有一位主持人王凱,他辭職后創辦自己的公司,他精選國內外圖書市場上比較火的一些適合兒童聽的兒童文學作品,用自己富有特色的聲音錄制成一個個有聲讀物——音頻作品,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網絡平臺傳播,受眾人群越來越多。這就涉及作品的改編權、廣播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等。
自媒體的版權責任
在任何國家,都遵循權利義務對等的規則,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就會承擔侵權責任。那么,自媒體有哪些版權責任呢?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這里首先涉及侵權與合理使用的界限。
什么情況下,我們通過微信、微博或者是客戶端應用軟件等其他自媒體載體,去發表或者是轉發別人作品的時候,不至于產生法律糾紛,不至于侵犯別人的著作權而是合理使用呢?《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有規定,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必須承擔付酬義務。但是必須注意這個問題: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這是任何個人或者媒體,在自媒體使用別人作品的時候,必須遵循的義務。
還有一種情況,如果是沒有署名或者沒有寫作品名稱,這都屬于沒有履行義務,這都是侵權。
另外一個就是網絡平臺的侵權。最近,有多個文著協的會員向協會反映,他們的作品未經本人授權,沒有署名,然后經過專業播音員錄制成有聲讀物,或稱聽書作品,放到一些有聲讀物網站上供網友在線有償使用和付費下載。那么,在這種情況下,這類網絡平臺應該遵循《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的規定,履行法定的審查義務和注意義務。現在很多網絡平臺或運營商濫用“避風港”原則,隨意解讀“避風港”原則,故意規避法律責任。該條例第21條至23條規定了網絡服務提供者為服務對象提供自動存儲業務、信息存儲空間、搜索或鏈接服務時的義務和責任。
關于自媒體版權風險防范的建議與思考
第一,自媒體人要有版權法律意識,勇于承擔法律責任與社會擔當。建議有關媒體、自媒體發起《自媒體版權自律公約》,文著協愿意提供支持。中國電信天翼閱讀公司在4月22日聯合有關機構成立了“中國聽書作品反盜版聯盟”,并發布反盜版宣言。去年有關正版視頻網站成立了“中國網絡視頻反盜版聯盟”,有效地打擊了網絡視頻節目的侵權盜版行為。因此,發起成立《自媒體版權自律公約》,有助于增強自媒體的版權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有助于對自媒體市場的引導和規范。
2011年9月27日,世界媒體峰會在北京發布《世界媒體峰會:與媒體成果相關的知識產權公約》。這是包括新華社在內的世界主要通訊社自發發布的知識產權自律公約。“媒體成果是原創者的智力創作成果,署名權、修改權和復制權等與此相關的權利(這些權利源于《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但是不包括諸如改編權、公共表演權和朗誦權等與表演有關的財產權利。此外,翻譯權、廣播權、錄制權和延續權也不應被包含在內。)應得到保護;新媒體在營運中應遵循公平競爭的原則,并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我們承諾通過完善內部規章制度加強保護媒體成果知識產權的自律行為,尊重并保護媒體成果原創者的合法權益。我們承諾在引用他人媒體成果時注明出處,尊重媒體成果的完整權,不對這些被引用的媒體結果進行任何歪曲或篡改。我們呼吁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完善與媒體成果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的立法與執法,以保護媒體成果原創者和權利人的合法權益。我們將加強對與媒體成果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關注”。實際上,這個自律公約主要是指知識產權中的著作權保護問題。
第二,盡快完善著作權法律法規的修訂,完善合理使用的三步檢驗法,引入延伸集體管理、孤兒作品使用費提存等規定,加強網絡平臺的審查義務和注意義務。同時也要修改《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等。
第三,針對自媒體等新問題,建議最高人民法院及時出臺配套的司法解釋和證據規則,為各級法院審理涉自媒體版權糾紛提供指引。
第四,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工作要有創新與突破,可以探索與有關自媒體、微傳播機構共同制定行業規范、使用費標準和轉付機制。傳統媒體既可能使用自媒體的作品,可能更多的情況是被自媒體使用。當眾多權利人無法控制和行使權利時,就需要借助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這個非盈利性的公共服務機構。文著協愿意跟這些機構、行業協會一起研究制定行業相關規則和版權使用費許可標準和轉付機制。
第五,每個自媒體人都要有版權意識,尊重原作者的有關權利。
所以,自媒體要學法守法,要有社會擔當,讓自媒體成為傳播版權正能量的新媒體。
(作者單位: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