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起
《中國經營報》
“互聯網思維”儼然正在成為一門顯學,已成為無數創業男女必備收藏的金科玉律。與之如影隨形的,是江湖上盛傳的各種神話,包括著名的黃太吉、神秘的雕爺牛腩和以桀驁不馴、睥睨一切而快速聞名的馬佳佳同學。
小小煎餅要賣100個億,500萬元買斷牛腩配方,一個賣情趣用品的90后跑去萬科演講預言房地產行業要變天……這些驚愕了大眾眼球的故事細節,似乎讓這些“大神們”成為互聯網思維運用的成功者化身。
過于完美的故事,都有成為泡沫的可能。對普羅大眾來說,比聽故事更重要的,是要弄清楚講故事的人究竟是誰,他有什么目的。
互聯網思維中的某些內容的確很有道理,比如用戶思維:只有到了互聯網時代,企業才發現,如果所有的努力不能取悅用戶(消費者),那一切投入就是打水漂,市場話語權回到消費者手中;再比如體驗思維:在產品越來越趨于同質化的今天,如果你的產品和服務不能讓消費者尖叫,它將不會留下更多的市場痕跡,更不要說口碑了。
但是,思維的改變并不等于一切即可唾手而得。任何企業成功,首先離不開方向正確、持續的創新,更離不開艱苦的執行實踐。現在有些行業人士不顧一切地鼓吹“互聯網思維”,這不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更像是一種為講故事而講故事的成功學噱頭。
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特質,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本質規律。與其迷信所有版本的“互聯網思維”,甚至照虎畫貓,不如踏踏實實靜下心,思考自己的企業如何才能與眾不同,如何才能打破自己頭頂的天花板。技術革命只是給了我們一個契機,而能否抓住機遇成就自己還要看自己的努力。
前段時間萬達王健林宣稱的“互聯網思維這個詞完全是錯誤的,并不存在互聯網思維”,雖然有失偏頗,但不失為一盆能夠讓我們保持清醒的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