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怡+徐飛翔+何鴻飛
摘要: 現階段,我國工程設計通常采用標準設計,因為設計創新會帶來一定的風險。在沒有激勵機制的制度保障下,設計單位往往在設計過程中采取規避風險的標準設計,這在現實生活中產生了一定的不利影響,也沒有達到節能減排、低碳發展、保護環境的要求。本文通過對設計創新風險分擔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旨在建立一種激勵設計單位進行設計創新的機制,從根本上減少設計單位進行設計創新時可能遇到的損失。
Abstract: At this stage, because the design innovations will bring some risks,engineering design is usually a standard design. In the absence of incentive system, designed units often take standard design to avoid the risks in the design process, which produced a certain adverse effects and failed to achieve requirement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low-carbon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paper studied issues of risk allocation on the design of innovative, and aimed to establish an incentive mechanism, which could reduce losses in the process of designing innovation for design units.
關鍵詞: 風險分擔;不完全契約;設計創新
Key words: risk allocation;incomplete contract;design innovation
中圖分類號:F2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5-0025-03
0 引言
2010年發生的上海高層居民樓的火災問題,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1],缺乏安全及防災減災的整體設計;北京既有的一些地鐵車站沒有公共衛生間,給乘客帶來極大的不便[2],缺少人性化設計;傳統的設計方法對公路橋梁的耐久性設計意識不足,致使結構退化嚴重,一旦垮塌,將給人民生命帶來巨大威脅[3],缺少可靠性設計。由此可見,當前工程設計單位普遍熱衷標準設計而無視創新設計。大量研究表明,如果建設工程導入新材料新設備,必將發生和相關專業的子系統、建造系統、專業技術和產品材料之間一些復雜系統特有的技術沖突和制度沖突,也會給新材料新設備的工程使用效果帶來負面影響和技術、市場等方面的風險[4]。因此創新必然存在一定的風險,而風險又意味著未來潛在的一定量的損失[5]。目前,設計單位進行設計創新的風險普遍由設計單位自身承擔,這將導致設計單位的利益受到嚴重損害,大大降低了設計單位進行設計創新的積極性,究其原因是設計創新的風險未能在發包人和設計人之間進行合理的分擔,同時也沒有預設良好的事后支持制度來彌補不合理的風險初次分擔。
1 工程設計創新的影響因素
每個建設工程都具有不同的外部環境、實施條件限制和技術特征,無法形成標準化、統一的技術標準和實施流程,需要進行設計創新[6]。目前圍繞著設計創新問題,相關研究提出了一些阻礙設計創新的原因,包括創新認識不足,創新機制不健全,創新引導不足,創新環境不適宜,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不夠[7];缺少一批精通專業并熱愛設計的職業人及寬松的政策環境[8];節能、節材、低碳等設計創新理念滯后,缺乏精益求精的工作熱情,滿足于低水平的重復徘徊,熱衷于采用標準設計,重數量輕質量,重形式輕內容,缺乏自主創新精神[9];創新帶來回報,但是也伴隨著風險[10]。
2 不完全契約下的風險合理分擔
2.1 識別風險因素
風險識別是指在收集相關資料和進行調查研究之后,運用各種方法對尚未發生的潛在風險以及客觀存在的各種風險進行系統歸類和全面識別的活動。如何辨識風險,在諸多的風險識別方法中,流程圖分析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優點是條理清晰、切實可行[11]。具體地說,流程圖分析法是將項目實施的全過程,按其內在的邏輯關系制成流程圖,針對流程圖中的關鍵環節和薄弱環節進行分析,找出風險存在的原因,進而發現潛在的風險來源。傳統的工程設計被分割為若干個獨立的專業系統設計,彼此之間缺少有機的聯系,設計人員的工作重點很大程度上在于滿足功能和質量、成本、進度三大目標的要求。然而工程全壽命期設計則是需要運用相關理論和方法,綜合集成工程設計的目標、流程、專業技術、專業工程子系統等全部要素,通過專項設計和整體優化,力求實現工程全壽命期目標,既考慮了各個專業工程子系統之間的協調性和適應性,又考慮了全壽命期各個目標之間的協調性和適應性。由此可見,與傳統的工程標準設計相比,在工程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進行的全壽命期設計就屬于設計創新的范疇。因此這里的關鍵環節,本文認為主要是合同履行階段中設計人員可能進行的全壽命期設計。建設工程設計合同的履行,是指設計人嚴格按照設計合同的相關要求按時完成設計任務,發包人依照設計合同的規定及時全額支付設計酬金的過程。其中合同履行階段中的創新風險因素,主要是針對設計人員在設計過程中進行全壽命期設計考慮時可能出現的風險因素,包括進行工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設計、工程系統壽命匹配性設計、環境友好型設計、可維護性設計、可施工性設計、可擴展性設計等所面臨的風險[4]。
綜合以上分析,進而歸納得出設計人在合同履行過程設計創新的風險種類及風險來源,如表1所示。endprint
2.2 風險的初次分擔分析
風險分擔必然包括以下三項內容:一是風險分擔的主體,即風險在哪些參與者之間進行分擔;二是風險分擔的客體,包括識別出的風險種類和風險來源;三是風險分擔的方法,即如何將風險在各風險分擔的主體之間進行分配。工程項目風險分擔的原理就是在風險分擔原則和風險分擔模型指導的基礎上,考慮各風險分擔主體的責任和權利及各個主體自身的條件,通過協調各利益相關者的關系,使各風險分擔主體達到共贏的目的[12]。
前文對工程設計創新面臨的風險進行分析,得出風險分擔的客體,總共歸納為四大類,其中風險分擔的主體為發包人和設計人,運用工程項目風險分擔原理,同時考慮工程設計創新的特點,下面對工程設計創新風險的初次分擔進行分析和設計。
①技術風險的分擔。技術風險是指在全壽命期設計中進行可靠性設計、匹配性設計、可維護性設計、可施工性設計、可擴展性設計等可能出現的風險,主要包括:技術的成熟度、技術的可行性、技術的難度和復雜性。由于這類風險需要雙方在工程設計創新過程中做充分的調查,此風險一旦發生,應由雙方共同承擔。
②安全風險的分擔。安全風險的產生,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災害,如地震、臺風等;另一方面是由于人為的突發事件,如火災、爆炸等。鑒于此類風險,發包人和設計人在合同的簽訂階段是無法預見的,而且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對其發生的后果不可避免,并且不能克服。因此,這類風險一旦發生,應由雙方協商共同承擔。
③環境風險的分擔。指合同履行階段的環境友好型設計中的風險。環境友好型設計包括綠色建材、環保材料、節能設備等的運用。材料、設備的選用和提供的正確性的風險應由發包人承擔;材料、設備的功能是否能正常發揮的風險則由設計人承擔。
④資金風險的分擔。資金風險的來源包括不能按照合同提供資金和資金的使用方式不恰當,即發包人不能按設計合同的要求及時支付設計費和設計人對設計費的使用方式不合理。前者由發包人承擔,后者則由設計人承擔。
2.3 風險的再分擔分析
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合同簽訂階段的風險初次分擔不可能包括雙方交易過程中發生的全部風險,因此,雙方簽訂的合同必定會存在一些漏洞,這必然會導致風險初次分擔的完備性不高。在合同執行過程中對其漏洞進行彌補、對其不恰當之處進行調整等風險再分擔內容已經被很多人接受并采納。風險再分擔是風險初次分擔的補充和繼承,二者通過合同這一紐帶很好地偶合在一起,風險再分擔能夠有效彌補合同的不完備,對于合同交易的效率改善具有積極作用。發包人和設計人之間的風險再分擔內容的推導過程如表2所示。
①簽訂補充協議。在合同的履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初始合同中沒有進行規定或者規定不明確的風險,此時需要雙方通過進一步協商的方式確定這一風險的承擔者。然而由于發包人希望盡可能地用合同來包住設計酬勞,不樂意支付額外的合同價款,而設計人則希望能夠減少風險帶來的損失或者獲得合同之外的費用。所以由雙方達成共同的補充協議并非那么容易,需要雙方進行不斷地談判。
②調整合同條款。發包人和設計人通過合同的風險初次分擔達到一個相對均衡的狀態,如果在后面的合同執行過程中,某一個風險因素變化,這一均衡狀態可能會被打破,此時就應該按照合同的相關規定進行相應的改變和調整,達到新的均衡狀態[14]。
3 結語
本研究首先通過流程圖法識別出工程設計創新的風險因素,然后依據風險分擔的原理在發包人和設計人之間進行創新風險的初次分擔,最后依據合同的不完備提出了創新風險的再分擔。風險的再分擔是對風險初次分擔的補充和協調,風險的再分擔可以很大程度地彌補契約的天然不完全,風險分擔的整體框架旨在借此激勵設計人員在進行工程設計過程中進行優化設計、創新設計,更好地為發包人服務,進而實現合同雙方的互利共贏,這對于工程設計合同的順利實施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桂艷,肖立峰.環境安全問題的工業設計觀[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3):58-61.
[2]楊雯.地鐵給水排水工程設計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鐵道勞動安全衛生與環保,2005,32(1):36-38.
[3]趙欣,康莉,曹景.濱海新區橋梁設計問題的探討[J].城市道橋與防洪,2011(11):64-69.
[4]成虎.工程全壽命期管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5]KC Lam, D Wang, PTK Lee, YT Tsang. Modelling risk allocation decision in construction contract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7,25(5):485-493.
[6]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郭允沖.在2011全國工程設計科技創新大會上的講話.2011-6-15.
[7]王素卿.2011全國工程設計科技創新大會致辭[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1(7):14-15.
[8]孟乙民,唐國兵,包雪巍.重慶朝天門長江大橋工程設計創新要點[J].水運工程,2011(3):21-25.
[9]蓸善琪.建筑行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勘察設計,2011(8):27-29.
[10]李志榕,王希俊.創新設計與風險制控[J].求索,2007(7):65-66.
[11]王曉群.風險管理[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
[12]何衛平,張俊英,馬保川.合作創新風險分擔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1,14(8):43-46.
[13]杜亞靈,尹貽林.不完全契約視角下的工程項目風險分擔框架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8(1):65-70.
[14]成虎.建設工程合同管理與索賠[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