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獻陽
摘 要:說起語文對我們來說都不陌生,語文中的漢字是我們博大精深的母語,對我們每一位中國人都很重要。我們從咿呀學語時都開始學習,同樣在教學中,語文又是一門文化性很強的基礎學科,使人在學習中可以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同時又懂得一些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
關鍵詞:學習;教育;教學體會
1 語文教學現狀及原因剖析
1.1 語文教學現狀
1.1.1 學生方面
技校學生素質的普遍現象是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目的不明確及學習的方向不清晰。大部分學生已學語文十多年,卻連張請假條都寫不對,表達不清一個意思,讀不通一段文字,寫不好一篇文章。動筆就白字連篇,開口則語法亂。課外閱讀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條件,從閱讀興趣和閱讀量來看也不容樂觀.對于是否讀過偉人的作品他們喜歡看的是球報、鬼故事、虛幻小說、言情小說等所謂的“快餐文化 相對。我在這里雖然不能說它們毫無營養。但是學生從中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東西實在少之又少。
1.1.2 教師教學方面
(1)教學單調。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只注重了講析,而忽略了討論和提問,致使課堂變的枯燥無味,重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老師應該讓學生參與到主動學習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就有利于老師完成教學目標的任務,
(2)教學內容只停留在教材表面,忽略深層次的語感培養。呂叔湘先生說過: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有助于語文教學。而當前技校語文教學卻不容樂觀,很多教師教學往往只停留在學習語言的層面上,忽略對語感的培養。教材上經過精心挑選的一篇篇文情并茂的文章,被教師逐字逐句地圈點肢解加細細品味,學生被動地聽、被動地記缺乏對一篇文章的整體感知,語感培養何從談起,甚至連教學基本目標一一字詞句的靈活運用就會變成“無源之水”。
2 導致了目前技校語文課的無奈與尷尬的因素
1.技工學校的總體教學思路沒有隨時代發展而做根本的調整,辦學觀念、辦學機制與市場經濟有著較大的差距,客觀上也與勞動力市場銜接不緊密
2.各技校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考核辦法基本上還是采用舊的一套,遠不能適應新的形勢下社會發展對勞動者素質結構的要求。
3.不注重學生文化基礎的鞏固,忽略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單純以專業技能培訓為目的的“實用”教育在技工教育中占主導地位
這些原因體現在技校語文上則易使人們陷人新形勢下技工教育語文教學中的兩個“誤區”。其一,在技工教育中,過于強調“重專業課,輕文化課”、“重技能操作、輕人文教養”,致使許多技校畢業生.在參加工作后成為道德修養素質不高,缺乏文化理論知識,轉崗易行能力差的初級操作工。其二,盲目而簡單地將技工教育中語文教學等同于普通中學的語文教學,卻忽視了新形勢下技工教育中語文教學所蘊含的工具性、思維性、審美情趣和社會實踐性等.弱化了語文教學在技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擺在技工教育工作者面前十分嚴峻和不容忽視的間題是: 確立語文課在技工教育中的地位怎樣才能為企業輸送大批操作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技術工人。擺在技工教育工作者面前也是關系到技工學校在新形勢下的生存與發展的大事。眾所周知,語文教學和專業技術教育在技工教育中是相互制約、相輔相成的。培養全面發展的應用性技術人才起著重要作用是需要學號語文。因此,筆者認為,技工學校在抓好專業設置和技能培訓的同時,更需要重新確立語文課在技工教育中的地位。
3 有利于學好語文的條件
3.1 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施展學生的個性
技校語文教學發展學生的品格是比較重要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尊重學生的個性,張揚學生的人格力量。學習語文有利于化育人格,讓人性充盈、圓融。在作文的創新教學中,要做到開放搞活,首先內容上大膽突破,提倡“揚個性,抒心靈”。技校學生正處于思想最活躍的時期,情感豐富,心中充滿著對未來的美好向往。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我手寫我心”,怎樣想就怎樣寫,想到什么就寫什么。例如,筆者讓學生寫作《我的人生境界》時,學生都能如實地書寫自己的人生境界。然后,筆者通過分析人生境界中“、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階段,引導學生應該成為怎樣的一個人,教育學生只要認真做好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就可以不斷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在講授《最后的常青藤葉》時,當學生一起感悟了老貝爾曼的無私關懷、幫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代價的人性光輝后,教師根據職校學生的特點,適時地把課文進行了延伸。之后,筆者用多媒體循環播放事跡感人、社會反響強烈、學生又比較熟悉的2009和2010年度人物的圖片,讓學生在每個短暫的45分鐘里都能享受人生,獲得對事、對群體生活的體驗,讓學生認識自我,增強自信心,個人才能得到充分展現,人格得到尊重,激發探索生命、生活意義的興趣,體會到人生的美好與艱辛。
3.2 語文教學應倡導合作探究教學
技校語文教學環境相對寬松,升學壓力不重,技校本身的特點也為新課程實施提供了條件,如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創業精神、創新意識等是技校學生迫切需要的,所以,語文新課程標準必須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出一大批具有合作意識、素質較高并能滿足社會需要的人才,是眾多職業學校深化教改所要實現的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建立合作學習機制,鼓勵學生在個人鉆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學習活動,善于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營造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例如,筆者在仿照《荷塘月色》這篇文章寫作文的教學中開展了合作教學,重視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讓學生寫出多彩的文章,引導學生自由結成小組,學會合作,一起搜尋相關資料匯總,一起學習、交流,獨立完成初稿。之后,小組成員再次針對初稿交流欣賞、互評互改,使學生感到輕松、自由,而不是壓抑、緊張和自卑,順理成章,學生就會成為交流的主體。實踐證明,合作探究教學方法對職業學校學生來說,優點是比較明顯的。在教授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感受職業生活——與學長的對話”時,筆者提前讓學生體驗今后工作中如何與他人交往,一道合作共事。總之,職業教育是就業準備教育,如何使學生個體更好地社會化,以參與成人社會的生活,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3.3 嘗試語文教學生活化
生活即課程,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引導學生走出課本,走出教室,走進社會,從生活中積累素材,運用知識并積極地觀察自然,了解社會,思考人生,充分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等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這樣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技校學生畢業后大部分將自主擇業,學習語文還可幫助他們更好地生活、工作,教會學生融入社會,熱愛生活,創造生活。語文課堂中,要讓學生帶著社會生活經驗走進課內,又帶著更好的技能、方法走向課外,再讓他們到生活中去檢驗和運用。筆者設計貼近生活、生動形象、趣味十足的語文課堂,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置身生活場景,自主合作探究,使學生從語文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課堂。另外,筆者還注重課前向生活開放,課中再現生活。生活化語文教學嘗試,讓學生積累生活經驗,獲取語文素材,把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入課內,課堂上大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新問題,并加以解決,使學生的學習方法、知識技能等更科學完善。
4 結束語
面對技校語文方面的教學,應該做到全全方位的改革,做到語文教學與技術教學相結合的層面,培養出更具有思想技術性人才。為國家和社會的建設作出貢獻,此文是對技校語文學習方面的闡述,僅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技工學校《語文教學大綱》 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
[2]《語言以人為本》趙俐等著 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