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高職技能型高考生英語學習“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特征、表現形式及成因。依據教育心理學有關“習得性無助”的理論、外語教學的心理學相關原理以及教學實踐探討幫助學生克服思想障礙的對策,旨在提高高職技能型高考生英語教學效果。
關鍵詞:技能型高考生 英語學習 習得性無助 對策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ntal state characteristics, manifestation, and cause of the learned helplessness higher vocational skilled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Learned Helplessness theory, psychology related theory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the teaching practice; it is to seek for the measures to help students overcome the ideological obstacles and improve the English teaching effects of higher vocational skilled students.
Key words: skilled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Learned Helplessness, measures
1 引言
所謂技能型高考,是指湖北省2012年在全國首創并推行的一項重要高考改革:高校對口招收中職畢業生,以技能考核為主、文化考試為輔。這一創新性舉措為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搭建起溝通銜接的“立交橋”,也為中職學校的學生進入高等院校提供了一種新途徑。報名參加技能型高考,被高職錄取入學的考生為技能型高考生。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個人經歷了挫折與失敗后,面臨問題時產生的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與行為,是有機體經歷了某種無意識的學習后,在情感、認知和行為上表現出消極的特殊的心理狀態。該理論指出“無助感”是在觀察和體驗之后“學習”而來,如果阻斷這種學習或轉變這種學習,無助感會隨之消失。高職技能型高考生在技能和操作方面有明顯優勢,而在文化課程的學習上表現不容樂觀,尤其對英語學習的習得性無助表現得尤為突出。分析該現象的心理特征、表現形式及成因有助于幫助這部分學生克服該障礙,提高英語教學效果,對招生試點改革的成效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 高職技能高考生英語學習“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特征及表現形式
“習得性無助”是一種復雜的心理現象。當患有“習得性無助”時,學生通常表現出動機、情感和認知方面的缺失狀態,具體表現為下列幾個方面:
1.缺乏英語學習動機造成低成就動機。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英語學習的動力。Garden(1985)認為,外語學習動機應該包括四個方面:目的、學習努力的程度、達到學習目的的愿望和學習態度。只有當要達到目的的愿望加上正確的態度與付出努力的行動結合起來時,才能產生真正的動機。成就動機指個體希望從事有意義的活動并在活動中獲得滿意結果的內在心理動力。高職技能型高考生英語基礎普遍薄弱,英語學習目的及目標不夠明確,也不愿對英語學習付諸任何努力和行動。他們認為以前簡單的英語知識都沒學好,現在學習的知識更難,自己更不可能學好,且大部分同學對英語學習持消極態度,有的同學多年前就已放棄英語學習,更別談獲得英語學習的成就。
2.不合理的動機歸因。動機歸因是個體對自己的成功或失敗所作出的因果解釋,它是影響英語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對英語學習成功或失敗進行歸因時,學生一般會根據過去的學習經歷、教師反饋和社會比較來進行。在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高職技能型高考生對英語學習成敗作出以下歸因:“如果我努力學習了,但考試仍然不及格,別人一定覺得我很笨。”“如果我學習不努力,而考試及格了,別人會認為我是一個天才。”他們將成績好歸因于內部原因,也就是自己的聰明才智;將成績不好歸因于外部原因,比如考試難度太大,自己運氣不佳,老師故意刁難等。
3.自我效能感低下。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個體在執行某一行為操作之前對自己能夠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該行為活動所具有的信念、判斷或主體的自我把握與感受”(Bandura 1977a)。選擇自認為能有效控制的環境,回避自己感覺無法控制的環境是個體習慣性所做出的抉擇。“習得性無助”高職技能型高考生缺乏我效能感,對自己的英語學習能力,他們通常持懷疑態度;而為了避免獲得失敗的體驗,他們也會制定較低的學習目標。當英語學習遇到困難時,這部分學生通常表現得沒有自信心,不做任何努力就輕易放棄。由于不相信自己的英語學習能力,他們在課堂上經常表現出情緒低落,煩躁不安的情緒,有的同學甚至陷入冷漠、抑郁的狀態。
3 高職技能型高考生英語學習“習得性無助”成因分析
3.1 外部原因
1. 師生缺乏情感交流。教師是學生學習情緒的外部影響因素之一,學生的學習態度受教師對待學生的情感態度影響。許多教師以為高職技能型高考生已經是成年人,且在社會上工作過一段時間,思想意識較獨立,自學意識和學習目的性很強,課后也很少深入了解學生,師生間缺乏交流。殊不知高職技能高考生雖然有著社會工作經歷,但是他們的思想還未成熟,對于英語學習幾乎沒有入門,更別談制定合理學習計劃、學習方法了。因此,不論是在大學生活中還是在英語學習上,他們都需要一個與他們進行情感交流,貼心的指導老師。
2. 來自教師的消極評價。教師對學生成績所作的反饋直接影響著學生對自己學習成敗的歸因。無論教師所做的反饋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學生都能感知到自己的成敗,猜測到老師對他的態度,并以此作為自我成敗歸因的依據。“習得性無助”高職技能型高考生英語基礎普遍薄弱,英語學習熱情不高,課堂紀律性也不夠強。依照傳統教學方式教學,教師肯定會遇到各種困難,教學效果也一定會受到影響。因而不免有教師抱怨這部分同學難教,對他們表現出鄙視、無奈、甚至漠視等消極態度。教師的消極評價直接影響著這部分同學的學習積極性,也會增強他們對英語學習的無助感。
3.2 內部因素
1.英語學習內在動機的缺乏。內在動機指人們對學習本身的興趣所引起的動機,動機的滿足不需要外界的誘因、懲罰等,因為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動力。學生為了獲得知識、充實自己而努力讀書就屬于內在動機。“習得性無助”高職技能型高考生英語學習的內在動機缺乏,對英語學習絲毫不感興趣。英語課堂學習不是為了獲取知識,充實自己而是為了應付考試,拿到規定學分,當然課外也不會自覺主動去學英語。
2.不正確的社會比較。自尊受社會比較的影響比較大。一般而言,“下向比較”可以獲得高自尊,而“上向比較”則容易導致低自尊。“習得性無助”高職技能型高考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表現出不正確的社會比較,傾向于“上向比較”。他們喜歡將英語水平較自己差的人作為比較對象,并且制定較低的學習目標,有的同學甚至完全沒有學習目標,對英語學習絲毫不作任何努力。
3. 消極定勢。心理學家烏茲納澤證實,定勢是完整的個體狀態或個性模式,是其主觀需要和客觀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它構成了個體心理活動的內部條件,決定著個體的活動傾向。“習得性無助”高職技能型高考生的學習生活體驗大多是不成功的,并且長期受到來自教師、同學和家長的消極評價,從而形成了刻板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態度。他們認為自己就是英語學習的失敗者,過去、現在即使是將來無論怎樣努力也沒有也不會有任何進步或改變。他們喜歡固執己見,不善于采納別人的意見和建議,總是以消極的方式應對英語學習。
4 高職技能型高考生英語學習“習得性無助”現象克服對策
1.創造良好英語教學環境,融洽師生關系,正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心理學家Hamachek認為:學生只有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時,才不會有因失敗而受懲罰的恐懼,才不會退縮而敢于嘗試學習。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創造良好的英語教學環境,滿足這部分學生不同的需求,使他們在愉悅的學習環境和教學活動中增強自信心和成就感,從而緩解其習得性無助心理壓力。而對于“習得性無助”高職技能型高考學生,教師尤其要接受他們、鼓勵他們、指導和信任他們,在情感上給他們更多的關愛。在教學中,要營造積極、輕松的課堂氛圍,給那些沉默寡言、內向自卑的學生盡量多的交流機會,讓他們有足夠多的時間來思考、有更多的機會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對于這部分學生在英語學習上所犯的錯誤,教師應寬容以待,多多表揚、鼓勵,少批評、少懲罰。從而引導學生從被迫學習向自主學習轉變。
2.培養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激發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英語學習動機并非自發產生,必須經過由目的的、有意識的培養和激發。教師在教學中,應在了解學生原有英語水平的基礎上提出恰當要求,為他們確立一些恰當的短期目標;并給無助感學生提供具體的幫助,使他們能夠感受到進步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此外,幫助無助感學生尋找他們自身的閃光點,讓他們學會分析自己的學習情況,找到自己的優勢,從而樹立信心,培養興趣,激發英語學習動機。
3.教師合理反饋,引導學生正確歸因。學生對學習成敗的歸因受教師反饋的直接影響。學生可能會根據教師的反饋對自己以后的學習行為形成一種預期:預期自己將取得成功,他就會努力地去追求成功;預期自己失敗,他就會遇到困難立即退縮放棄。因此,對于學生的學習,教師應該作出合理、公正的反饋,以便引導他們正確歸因。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和幫助學生對所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不足進行正確歸因,如將學業成功歸因為能力和努力,將學業不成功歸因為努力不夠等。
4.結合學生英語學習實際,因材施教,提高其自我效能。教師在貫徹教學大綱,執行教學計劃的同時,要充分認識到“習得性無助”高職技能型高考生這部分學生所存在著個體差異。要充分了解他們的需求,在教學中針對其英語實際水平和能力上的差異,做到因材施教、進行有的放矢地的教學,使每位學生都能獲得實實在在的成功體驗,提高他們的自我效能。
5 結束語
“習得性無助”高職技能型高考生的英語教學工作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長期過程,教師應充滿熱情、滿懷信心地鼓勵他們克服心理障礙,不斷戰勝自我;同時也要不斷尋求好的教學方法和對策幫助他們取得英語學習的長足進步。
參考文獻
1.倪海,“習得性無助”學生及教育對策[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2年10月第23卷第5期:29-32
2. 張慶宗,外語教與學的心理學原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3.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 紀偉,劉麗麗,李影,習得性無助的研究綜述[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第6期第27卷:98—99
5.巴文娟,五年制高職學生“習得性無助”心理及教育策略[J].職業教育研究,2007(8):132-133
作者簡介
代小玲(1978—),女,華中師范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畢業,現任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英語教師,講師。曾主持完成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和湖北省“十一五”規劃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