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足日報》“尋蹤·探尋千手觀音妝金之謎”系列報道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陽 蟬
(大足日報社,重慶 大足 402360)
文物類新聞報道的實踐與思考
——以《大足日報》“尋蹤·探尋千手觀音妝金之謎”系列報道為例
□陽 蟬
(大足日報社,重慶 大足 402360)
大足寶頂的千手觀音是重慶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精華龕窟之一,被譽為“國寶中的國寶”,在高7.7米、寬12.5米的崖面上,用高浮雕的形式,雕鑿了千姿百態的千余只手,每只手又持不同的法器,令人眼花繚亂,堪稱石刻千手觀音的世界之最。2008年,對該造像的大規模修復工作啟動,并被列為全國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
策劃起因——
千手觀音修復在揭取金箔層的過程中發現,造像表層的金箔多的地方已達到8層,大部分區域有4-5層。這一發現,讓人疑問:歷史上哪些人或團體對千手觀音進行過修復?基于此種疑惑,《大足日報》籌備策劃“尋蹤·探尋千手觀音妝金之謎”系列報道。
2014年6月10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網站獲悉,大足區成為2015年中國文化遺產日主場城市。那時,千手觀音修復工程竣工,將“金光再現”與世人見面。這一消息將社會各界對千手觀音的關注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大足日報》從讀者的需求出發,立即策劃采寫“尋蹤·探尋千手觀音妝金之謎”系列報道。
采寫情況——
從6月11日開始,記者便與大足區文物專家一道組成采訪組,多次往返在相關碑文記錄的遂寧、潼南、璧山等地進行采訪。
實地采訪經歷9天結束,其后大量的時間便是核實資料、查閱資料、撰寫稿件、修改稿件,并于7月2日開始在《大足日報》連續推出5篇整版報道,分別為《撲朔迷離的凈明寺》、《僧人信眾的莊嚴約定》、《“張龍飛”的蛛絲馬跡》、《百余年前的人生傳奇》、《史無前例的“一號工程”》,均以圖文并茂的方式,不僅揭開了五次為千手觀音妝金者及其后人情況,還再現了“湖廣填四川”以及大足人在廢墟中重建家園的歷史,揭示了大足與周邊地區百年前文化交流的情況。
報道反響——
該組系列報道刊出后,《大足日報》數字版、以及同為大足日報社平臺的大足網、掌上大足的點擊量超越平時的兩成,許多市民用微信轉載了這一報道,引起了廣大市民的關注。
同時,該報道還受到了全國100余家媒體的關注,包括新華社、人民網、光明網、《重慶日報》、華龍網、搜狐網、鳳凰網、《科技日報》等主流媒體,其中新華社圖片總匯播發通稿,新華網、華龍網均以首頁大圖形式登載,《重慶日報》1版導讀和6版整版刊登。
其一,辦報風格凸顯地方特色,抓住歷史文化的閃光面。
區縣報是百姓“家門口的報紙”,地處基層是其最大的實際,也是最大的優勢。一張區縣報區別于其它報紙,便在于濃厚的地方特色,能展露自身優勢的也在于地方特色。
區縣報的地方特色,從淺層次來說就是報道以地方新聞為主。而現在的地方報紙沒有一家不是以報道地方新聞為主的。因此,要把區縣報辦好,在充分發掘本地新聞內容的基礎上,辦報風格必須與當地歷史文化契合,抓住地方歷史文化的閃光面。就大足而言,厚重的石刻文化便是最大的地方特色之一。
其二,注重持續跟蹤報道,憑借專業知識捕捉亮點。
千手觀音被列為全國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從2010年10月開始,《大足日報》便對其進行重點跟蹤報道,先后推出《千手觀音進入中期修復試驗階段》、《保護“千手觀音”,我們充滿感動》、《讓千手觀音像“金光再現”》、《千手觀音總體修復方案通過專家評審》、《千手觀音害病34種 重現輝煌需11道工序》等59篇報道,平均每個月1.4篇。
文物考古報道專業性強是公認的。正是這三年多的跟蹤報道,讓記者對千手觀音修復的相關過程、背景、近況都有了解,涉獵了相關知識,才能第一時間憑借專業知識捕捉亮點,了解到千手觀音金箔揭取的情況,聯想到其背后的重大新聞。而在長期的跟蹤報道過程中,記者也與區文物專家成為了老熟人,為本次尋蹤之旅提供了隊伍基礎。
其三,用群眾看得懂的角度和語言寫稿。
著手策劃這組報道時,采訪組就在考慮,涉及文物的稿件往往會顯得很專業,因為專業術語多、古代年代記載與當代不同、引用的碑文也是以古文形式出現,很容易就寫成探究類的學術論文。經過商討,采訪組對本次采訪活動“定調”,即用尋蹤的視角,百姓的語言來推出這組報道。

一是合理引用受訪者的原話。比如《“張龍飛”的蛛絲馬跡》中,直接引用潼南縣文管所副所長徐林的話:“清乾隆年間的中安里大致為今天的潼南縣塘壩鎮、臥佛鎮及五桂鎮一帶。”直接引用村干部張斌的話:“我從未聽聞張龍飛的名字。”;引用村民張小林的:“你看嘛,中安里就是我們這個地方。”這些通俗易懂的口語運用不僅增加了可信度,更拉近和讀者的距離,讓讀者腦海真實再現當時采訪的情況。
二是將深奧繁雜的碑文簡單化。比如《撲朔迷離的凈明寺》涉及的善功部原文記載均為繁體字,且文字內容多達100余字,如果原文引用到文稿,看起來累贅,讀起來費力,而記者在文中將大段的碑文簡述為,“明代隆慶四年(1570年),“本省潼川州遂寧縣凈明寺”僧人捐資為千手觀音妝金”,一語點出新聞的關鍵要素,言簡意賅,讀者讀起來也容易。
三是選取貼近生活的新聞角度。每一個新聞事實,可供記者選擇的新聞角度是多樣的。比如千手觀音正在進行的第五次修復,記者可以從介紹修復工程的始末、闡述千手觀音修復重大節點、千手觀音的修復流程及技術攻堅等多個角度入手。但考慮到前面四篇的統一格調是“保護者”及其背后的事,因此在寫第五篇《史無前例的“一號工程”》中記者便延續這一風格,選擇了采訪報道千手觀音修復工作者這一角度,讓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長黎方銀、石質組的彭柳生、彩繪組的蘇東黎、貼金組的李元濤、90后的史航等保護千手觀音者的形象躍然紙上。
其四,深入細致的“發掘”,方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本次采訪涉及到許多偏遠人少的采訪現場,比如《撲朔迷離的凈明寺》中涉及的凈明寺,《“張龍飛”的蛛絲馬跡》涉及的七佛寺、東岳廟,《百余年前的人生傳奇》涉及的戴光升墓,都是分布在山林之中,即使采訪車勉強通行,之后大部分都要走上半個小時的小路,才能到達現場。
在本次采訪過程中,即使很瑣碎的一個新聞事實,采訪組都堅持以“求真”的態度到現場一看,并有了意想不到的發現。比如記者步行一個多小時山路,到《百余年前的人生傳奇》主人公戴光升的墓碑現場,挖掘了其為當地首富,樂善好施,死后亂石壘墓的大善之舉;攀爬山路到《“張龍飛”的蛛絲馬跡》涉及的東岳廟現場,不僅映證了地名,更發現大足人捐資參與該廟造像的事情。
新聞采訪,特別是文物類新聞采訪的新聞想寫出來不難,只要讓主持此事的考古工作者介紹清楚,就可以寫稿了;但要想把一篇文物報道寫生動、寫深入,記者也要像考古工作者對考古對象一樣,抱著負責任的態度,凡是到實地采訪了解,拿著“放大鏡”細致仔細挖掘,方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本欄編輯:尚志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