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賢
處方點評是對門診處方書寫的規范性及藥物臨床使用的合理性(用藥適應證、給藥途徑、藥物選擇、用法與用量、配伍禁忌、藥物相互作用等)進行評價,并將不合理用藥的結果反饋給處方醫生,制定并實施干預措施,提高醫療質量,以保證患者用藥安全[1-3]。自2010年衛生部發布5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試行)6(簡稱5規范6)后[4],本院從技術力量、組織管理等多個方面加強處方點評工作,促進了臨床藥物的合理應用。處方書寫質量不但關系到患者的用藥安全,也體現了醫院的醫療水平[5]。為了解本院門診處方質量、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充分依據,現對本院2013年門診處方進行分析點評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2013年全年每月從門診抽取1000張處方,共計12 000張,并進行統計分析。
1.2 方法 處方點評主要參照藥品說明書、《處方管理辦法》《中國國家處方集》《中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等相關法規,按照《規范》的點評標準,由處方點評工作小組成員對處方總數、抗菌藥物處方數、注射劑處方數、藥品品種數、總處方金額、藥品通用名使用率等進行點評。將處方點評結果劃分為合理處方和不合理處方,而不合理處方包括不規范處方、用藥不適宜處方及超常處方。登記不合理的處方,再由處方點評專家組對結果進行審核,最終確定不合理的處方。同時,統計分析點評處方的內容,并對典型的不合理處方進行討論。
2.1 不合理處方分類 本次調查共抽取處方12 000張,確定的不合理處方為1020張,占總處方數的8.5%,不合理處方分類分析統計結果見表1~2。
2.2 處方用藥基本指標統計 2013年本院處方主要用藥指標情況中,處方不合格率及抗菌藥物使用率下降明顯,見表3。

表1 不合理處方分類統計結果

表2 不合理處方分析
3.1 處方不合格率 2013年共點評處方12 000份,其中不合格處方1020份,不合格率為8.5%,2013年的處方合格率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原因有以下幾點:(1)藥師能掌握本院處方,隨著點評工作的不斷完善及點評水平的不斷提高,能有效解決現有的問題。(2)藥師注重與臨床藥師的不斷溝通并及時解決問題,提高了溝通的效率;(3)藥師積極進科室進行宣講,促進醫師對處方管理制度的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處方的質量。目前抗菌藥物是使用量最大、存在的問題最多的藥物,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可體現醫院合理用藥的水平[6]。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不僅會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也可使細菌耐藥性增長,導致治療失敗。集中實施處方點評后,本院的抗菌藥物使用率由37.41%下降到16.02%,符合衛生部門的要求[7]。
3.2 不規范處方問題與分析
3.2.1 不規范處方
3.2.1.1 缺少醫師簽字與簽章 為保證處方的法律效力,處方需醫師簽字并同時加蓋專用簽章,本次抽查的處方中存在缺少醫師簽字或缺少專用簽章的情況。醫師應在注冊的醫療機構簽名備案后,方可開具處方。簽章式樣或簽名改變需重新備案。
3.2.1.2 處方開具未寫臨床診斷或診斷不全、不規范 處方的診斷內容是臨床藥師“四查十對”的項目之一,也是判斷用藥合理性的重要依據,處方中的診斷應完整、準確、清晰。如“發熱”、“腹痛”、“心悸”等只能稱作臨床癥狀,而“開藥”、“膀胱沖洗”等不能作為疾病名稱,“增生”、“感染”等則屬于診斷不全。1例女性患者,40歲,臨床診斷為乳腺癌,醫生開具的處方為雙環醇片50 mg/次、3次/d。該處方只書寫了主診斷為腫瘤,缺少雙環醇片的用藥診斷[8]。

表3 門診處方基本指標比較
3.2.1.3 處方修改未簽名、注明日期 當醫師對藥品的用法、頻次、用量進行修改時,應注明原因、再次簽名并注明日期,以示醫師對此負責。
3.2.1.4 新生兒、嬰幼兒未寫日、月齡 如新生兒患者的年齡為“3個月”或漏填。
3.2.1.5 普通處方超7日量、急診處方超3日量 如維生素C片每瓶裝0.1 g×100片,如按常用量每日服用3片,需服至少33 d。
3.2.1.6 要求做皮試藥物無注明皮試結果 如規定須做皮試的藥品,醫師未在處方上注明過敏試驗及結果的判定。本院部分醫師習慣僅在輸液單上注明皮試結果,而忽略了應在處方上注明皮試結果。
3.2.1.7 藥品劑量、規格、單位書寫不清楚 如醫師自認為某些外用藥等藥品的用法簡單,僅在醫囑上寫“外用”,未注明每次用量及用藥頻次,不利于藥師進行用藥交代。
3.2.1.8 未使用藥品規范名稱開具藥品。
3.2.2 用藥不適宜處方
3.2.2.1 藥品用法、用量不適宜 如維生素B6片根據藥品說明書應是每日服用10~20 mg,而處方上的用法為“3次/d,20 mg/次”,長期、過量服用該藥可致嚴重的周圍神經炎。
3.2.2.2 用藥頻次的不合理 多見于緩、控釋制劑和抗菌藥物。緩、控釋制劑是指口服藥物在釋放介質中,緩慢地接近恒速釋放,與普通制劑比較,給藥頻率應相應地減少一半或有所減少。如因非洛地平緩釋片半衰期為25 h,高血壓患者每日早晨服用1次即可。
3.2.2.3 聯合用藥不合理 聯合用藥是指為了達到治療目的同時或先后使用2種或2種以上的藥物,在體內或體外其往往會發生藥物的相互影響,發生協同或拮抗作用。聯合用藥不合理不僅達不到治療的目的,反而會增加不良反應、浪費醫療資源,加重患者的經濟負擔。如1例男性高血壓患者,處方上為雙氯芬酸鈉緩釋膠囊100 mg,1次/d;纈沙坦片150 mg,1次/d,而雙氯芬酸鈉可影響纈沙坦的降壓效果,具有藥物相互作用。應明確藥物的適應證、作用原理及禁忌證,合理配伍[9-10]。
3.2.2.4 選用藥品不適宜 如1例男性心臟病患者,其處方上的左氧氟沙星薄膜衣片主要用于感染性疾病;而小檗堿片主要用于腸道感染所致腹瀉[11]。
3.2.2.5 重復用藥 如氨酚黃那敏口服液和馬來酸氯苯那敏片聯合使用,而二者都含有氯苯那敏。
3.2.2.6 無指征使用抗菌藥物 主要表現發生在診斷為發熱待查、外傷、上呼吸道感染等無明確感染指征的疾病中廣泛大量使用抗菌藥物。發熱的病因很多,也可因病毒引起,因此除明確為細菌感染外,不應使用抗菌藥物[12]。
3.2.3 超常處方
3.2.3.1 無適應證用藥 如診斷為“先兆流產”,開具藥品醋酸鈣顆粒;診斷為“肺部感染”,開具藥品為纈沙坦。多為個別醫師漏寫第二診斷所致。
3.2.3.2 無正當理由超說明書用藥 如成人患者不使用頭孢克肟分散片而是用頭孢克肟顆粒劑。
處方點評這一制度對醫院、醫師和患者三方都有利[13]。它需要本院藥師、醫師及相關部門的通力合作。目前,本院門診患者用藥基本合理,絕大部分處方藥物均為國家基本藥物,其中抗菌藥物使用率、單張處方品種數、注射劑使用率等均符合WHO制定的發展中國家醫療機構門診藥品合理利用標準[14-15]。本院婦產科、兒科因就醫患者多,易造成處方書寫不規范、修改處不簽名、漏寫第二診斷等不合理處方。醫師應進一步學習5辦法6,從而規范處方書寫[16-17]。藥師應按照5指導原則6正確使用藥物,同時須加強繼續教育和處方審核工作。藥劑科應定期組織科內合理用藥培訓、宣傳和指導工作,加強處方點評工作期間的溝通反饋,加強醫德醫風教育,堅持合理用藥。切實做好醫院處方點評工作,有效提高合理用藥水平。
[1]孫衛東.門診處方點評與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3):154-156.
[2]吳曉玲,謝奕丹.醫院處方點評模式的研究[J].醫藥導報,2010,29(1):1-4.
[3]房德敏,高穎,戴濱,等.不同統計學抽樣方法在處方點評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藥房,2011,22(13):1240-1241.
[4]衛生部.關于印發5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試行)6的通知[Z].衛醫管發[2010]28號,2010.
[5]羅嵇寧,嚴非,王偉,等.成都,沈陽2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處方用藥及費用分析[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7,21(5):24-26.
[6]劉永俠,張莉,周鳴.2008年門診處方抗菌藥物應用合理性分析[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學版,2009,26(4):36-38.
[7]衛生部辦公廳.關于做好全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的通知[S].衛辦醫政發[2011]56號.
[8]廖慧.31 219張門診處方質量分析[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2,11(11):1046-1050.
[9]張雪,羅陽,黃君富,等.醫院抗菌藥物應用的管理方法探討[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5,15(4):436-438.
[10]《中國國家處方集》編委會編.中國國家處方集(化學藥品與生物制品卷)[S].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150.
[11]國家藥典委員會.臨床用藥須知:化學藥和生物制品卷(2005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68-270.
[12]衛生部.衛生部辦公廳關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Z].衛辦醫政發[2009]38號,2009.
[13]蘇芬麗,熊芬,唐洪梅.處方點評在合理用藥中的實踐與體會[J].今日藥學,2010,20(12):48-50.
[14]INRUD WHO專家組.合理用藥國際網絡通訊·中國年鑒[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9.
[15]劉杰,鐘月桂,朱才諄,等.依照《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試行)》實施處方點評及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0,5(30):264.
[16]劉東,楊世民,方宇,等.陜西省19家醫院《處方管理辦法》實施情況調查[J].中國藥師,2010,13(9):1314-1316.
[17]王婧雯,文愛東,王志睿,等.開展處方點評,促進合理用藥[J].藥學服務與研究,2008,8(3):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