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遠 陳萍 林新梅 石德清 黃學平 張洪為 劉紅
輸血治療是臨床治療和搶救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但輸血有風險。雖然目前成分血廣泛應用,輸血技術不斷提高,但輸血不良反應依然存在。輸血不良反應是指在輸血過程中或結束后,因輸入血液或其制品或所用輸注用具而產生的不良反應。按照其發生時間的分類,分為急性不良反應和遲發性不良反應。發生于輸血24 h內的反應為急性不良反應,發生于24 h后的反應為遲發性不良反應;按照有無免疫因素參與進行分類,分為免疫性不良反應及非免疫性不良反應。免疫性不良反應是常見的輸血反應,非免疫性輸血反應常由血制品物理效應所致,包括輸血傳播疾病。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一個輸血不良反應的監測報告系統,各類文獻報道的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10%[1-2]。歐美等國早在80年代就建立了輸血不良反應的預警系統,發現其發生率大約為20%[3-5]。因此,輸血不良反應的監測和評估是當前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能夠確實為臨床輸血排除隱患。本文擬通過對本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的輸血不良反應進行調查研究,總結分析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和血液制品,探討其發生規律和原因。
1.1 一般資料 2007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共有輸血6168人次,116例出現輸血不良反應,其中輸注懸浮紅細胞24例,血漿發生輸血不良反應88例,輸注血小板發生輸血不良反應3例,輸注冷沉淀發生輸血不良反應1例。有輸血不良反應的受血者,經主管醫生及時有效對癥處理后,填寫《患者輸血不良反應回報單》送輸血科登記并保存。
1.2 方法 一旦發生輸血不良反應,必須立即停止輸血,匯報管床醫生進行處理,填寫《輸血反應回報單》,記錄輸血相關的所有情況,并于24 h內向輸血科反饋。輸血科技術人員前往臨床科室進行調查、采樣及會診,詳細詢問及記錄反應癥狀,采集血袋標本和患者標本返回輸血科重新進行相關檢驗,查明原因。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 字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007年-2012年輸血不良反應的平均發生率見表1,不同血液制品的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見表2,不同類型的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率見表3,輸血不良反應與患者的關系見表4。

表1 輸血不良反應的年平均例數及發生率

表2 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表3 輸血不良反應的類型

表4 輸血不良反應與患者的關系
輸血不良反應是指患者輸注血液或血液制品過程中或輸血后,出現了新的癥狀或體征。按輸血反應時間分為急性反應和遲發性反應,按發病機制分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兩大類,而免疫性反應包括非溶血性發熱反應、過敏反應、急性溶血反應、輸血相關性急性肺損傷等[1]。從表1可知,本院這幾年輸血不良反應率為1.88%,在相關報道1%~10%范圍的較低水平[2]。輸血反應主要由輸注懸浮紅細胞和血漿所引起(見表2),而表現類型以非溶血性發熱和過敏為主(見表3),有輸血史和妊娠史的受血者輸血反應明顯偏高(見表4),與相關文獻報道一致[6]。發生非溶血性發熱反應的主要原因是同種異體白細胞免疫產生白細胞抗體,再次接受輸血時,發生抗原抗體反應,激活補體,進一步引起白細胞溶解而釋放熱源,導致發熱反應;另外,血液在存期間白細胞活化后及其釋放的細胞因子,均可導致非溶血性發熱反應[7]。而過敏反應主要是多次輸血導致抗IgA的存在,當再次輸入相應IgA時,發生抗原抗體反應,出現過敏反應。抗IgE及其他蛋白抗體也可引起過敏反應[8]。
輸注去白紅細胞,洗滌紅細胞,輻照血漿等可大大減少輸血反應的發生,但輸血不良反應及輸血傳播疾病卻始終存在[9]。因此,輸血有風險,必須慎重。首先,管床醫生要嚴格掌握輸血指征,科學合理用血,推廣輸注成分血,條件允許提倡自體輸血。詳細詢問受血者有無輸血史或過敏史,預防性用藥可減少輸血反應的發生;其次,輸血科醫生要嚴格按照《輸血技術規范》操作,認真仔細查對相關記錄;同時,還要不斷學習國內外輸血新知識,提高輸血技術水平。為能及早發現輸血不良反應,負責輸血的醫護人員應對輸血過程進行嚴密觀察。當患者一旦出現輸血不良反應時護士要立即停止輸血,同時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維持靜脈通路,及時報經管醫生和輸血科。醫生應根據受血者的臨床表現,迅速做出初步診斷,及時對癥處理,并查找原因,作好記錄,填寫《患者輸血不良反應回報單》送輸血科保存。輸血科醫生及時到臨床同護士核對相關記錄,負責輸血不良反應后的查證和評估,負責輸血不良反應的統計與上報。
國外80年代就開始建立了輸血不良反應的上報系統。在英國和加拿大,輸血協會要求醫療機構上報,但是屬于自愿上報,無強制性要求;但是在法國,政府建立了全國性的輸血不良反應報告系統,立法要求醫療機構必須上報[10-12]。而我國目前尚無全國性的輸血不良反應上報系統,也無區域性的血液預警系統。大多醫院目前都是采用手工填寫輸血不良反應報告單進行上報,程序復雜,效果不好,極易造成少報或漏報現象。因此,要慎重對待輸血不良反應,及時排除輸血安全隱患。早期發熱有時候也可能是一些致命反應的征兆,如果不認真分析對待,可能導致嚴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13]。總之,在臨床輸血實踐中,相關科室必須嚴格按照質量管理體系文件要求進行輸血活動,對整個過程進行監控管理,要合理預防和正確處理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保證輸血安全,提高輸血療效。
[1]王琳.輸血不良反應與輸血傳播疾病[M]//胡麗華.臨床輸血學檢驗.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203-204.
[2]李卉.輸血不良反應及其處理[M]//劉景漢,蘭炯采.臨床輸血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397-425.
[3]Walker R H. Special report: Transfusion risk[J]. Am J Clin Pathol,1987,88(3):374-376.
[4]Sanders R P, Geiger T L, Heddle N, et al. A revised classification scheme for acute transfusion reactions[J]. Transfusion,2007,47(4):621-628.
[5]Daurat G. Reporting and notification of transfusion serious adverse events in France[J]. Transfus Clin Biol,2010,17(5-6):362-365.
[6]楊秀華,吳瑜霞,黃建云,等.某醫院臨床輸血不良反應調查與分析[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2,4(2):113-115.
[7]Rebibo D, Hauser L, Slimani A, et al. The French Haemovigilance System: organization and results for 2003[J]. Transfus Apher Sci,2004,31(2):15-153.
[8]譚斌,秦莉,代波,等.非溶血性發熱性輸血反應與HLA抗體的相關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2006,10(9):1030-1031.
[9]袁舉,馬建新.河南省人民醫院2003-2005年輸血不良反應的調查[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5(10):2423-2425.
[10]Rebibo D, Hauser L, Slimani A, et al. The French Haemovigilance System: organization and results for 2003[J]. Transfus Apher Sci,2004,31(2):150-153.
[11]Le Drezen L, Lepiouf L, Leostic C, et al. A quality program in haemovigilance: evaluation of the blood transfusion chain[J]. Transfus Clin Biol,2004,11(3):138-145.
[12]Aullen J P, Delbose A, Ferrer Le Coeur F, et al. Adverse unidentified transfusion reactions in five French regions: analysis, reults,propositions[J]. Transfus Clin Biol,2010,17(1):20-27.
[13]Spiess B D. Risks of transfusion[J]. Transfusion,2004,44(12 suppl):4s-1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