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豪+王鳳娟

從2002年首屆年會的“新世紀、新挑戰、新亞洲”,到2014年的“亞洲的新未來:尋找和釋放新的發展動力”,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主題就像一個特殊的窗口,體現亞洲及相關區域經濟的發展脈動及趨勢走向。
在全球經濟復蘇依然充滿不確定性的大背景下,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目前經歷著重要的經濟再平衡,都面臨著保持經濟增長和結構改革的兩難選題。亞洲各經濟體如何應對這些新的挑戰?未來一定時間內,亞洲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從何而來?在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年會落下帷幕之際,本刊記者采訪了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周文重。
亞洲經濟增長新動力何來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博鰲亞洲論壇做主旨演講時表示,亞洲保持發展勢頭需要源頭活水,最重要的是發掘新的動力。本屆年會以“亞洲的新未來:尋找和釋放新的發展動力”為主題,很有現實針對性,這對亞洲乃至全球都具有深遠意義。李克強提出了三大思路:堅持共同發展的大方向,結成亞洲利益共同體;構建融合發展的大格局,形成亞洲命運共同體;維護和平發展的大環境,打造亞洲責任共同體。
周文重表示,要實現亞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主要應該通過三個途徑。
一是擴大內需。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一直長期嚴重依賴出口,這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現代制造業的發展,但是這些國家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國內需求的增長滯后于制造業出口的增長。因此外部環境的惡化,給亞洲初級產品以及制造業出口商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亞洲國家應當從更為廣泛且長期的角度,將提高國內需求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二是降低價值鏈成本。當今的全球經濟是以全球價值鏈為特點的,在這一鏈式系統中,中間產品和服務的交易在被分割且分散在各國的生產工序中進行。目前亞洲大多數國家在全球價值鏈處在比較低端的位置,主要從事低附加值的制造業活動。為保證亞洲國家在參與全球價值鏈的過程中能夠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任務之一就是要努力降低價值鏈的成本,進一步減免關稅,不斷推進貿易便利化進程,逐步有序地開放服務業。
三是轉型升級。亞洲長期以來一直是世界制造業的中心,在區域內正在形成一個巨大的一體化垂直價值鏈。但是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提高,亞洲制造業的競爭優勢在逐漸喪失。為此,亞洲國家和地區應著重提升制造業生產效率,加快技術更新換代,注重自由品牌建設以及流通渠道的拓展,推動制造業由低端價值鏈逐步向高端價值鏈轉型。同時,亞洲應積極探索制造業供應鏈的金融服務模式,建立有效的制造業風險監控與管理體系。
推進亞洲區域內互聯互通建設
亞洲奇跡和新興市場的黃金十年,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全球化和產業轉移。但隨著世界經濟再平衡、外圍市場需求低迷、制造業向發達經濟體回流、勞動成本上升等形勢的變化,原有的增長動力逐漸削弱甚而衰竭。如不能通過結構性改革發現新的增長動力,將難免跌入“中等收入陷阱”。
李克強總理演講中表示,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融合發展的基本條件。地區各國應攜起手來,加快推進鐵路、公路、航空、水運等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滯后,給亞洲新興經濟體的成長釋放了巨大空間。正如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曾培炎所說,亞洲各經濟體之間要開展基礎設施規劃的交流與合作,把各自的基礎設施開發規劃和推動地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目標緊密結合起來。”周文重說,“過去30余年間,中國在交通、城市等基礎設施建設中的巨大成就,為亞洲新興經濟體的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而實力不斷增強的中國企業也可為他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包括資金、技術等各方面的合作。”
周文重表示,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擴大內需,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也能修補過去高速發展造成的短板。基礎設施的改善,還會推動結構調整,帶動部分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在此前提下,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平穩增長和就業人群保障,都將得到較為妥善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