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娟 李成華 曹 志
62例鼻內窺鏡下鼻竇炎鼻息肉手術護理的分析
王以娟 李成華 曹 志
目的對62例鼻內窺鏡下鼻竇炎鼻息肉手術護理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方法資料選自2012年2月~2013年5月收治的鼻竇炎鼻息肉患者62例,均行鼻內窺鏡下手術治療,在此基礎上,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研究組給予綜合護理,分析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結果在圍術期行綜合護理的研究組患者痊愈率為87.10%,明顯高于行常規護理的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鼻內窺鏡治療鼻竇炎鼻息肉患者時,在圍術期給予全方位、綜合性的護理措施,可明顯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鼻內窺鏡;鼻竇炎鼻息肉;手術;護理
鼻竇炎主要是指一個或多個鼻竇發生的炎癥,而鼻息肉作為鼻部常見疾病,主要由于極度水腫的鼻腔鼻竇黏膜在重力作用下逐漸下垂而形成的一種疾病。鼻竇炎鼻息肉屬于臨床五官科鼻部的常見病與多發病,近年來,由于環境的不斷污染,鼻部器官作為敏感性器官,極易引發各種病菌的侵入,進而導致疾病的發生。而內窺鏡下鼻竇手術作為新興發展起來的一種手術方式,對患者鼻部疾病的治療具有十分明顯的效果,隨著新術式的應用,圍術期的護理工作也面臨全新的挑戰[1]。因此,本文將近年來收治的 62例行鼻內窺鏡下鼻竇炎鼻息肉手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分為兩組在圍術期給予不同的護理方式,現作如下報道。
1.1 一般資料資料選自2012年2月~2013年5月收治的鼻竇炎鼻息肉患者 62例,男女比例為34:28,年齡14~67歲,平均(35.00±5.58)歲;病程為1~6年之間,平均(2.00±0.33)年;臨床表現均為不同程度的鼻塞、流膿涕、嗅覺不靈敏、頭部脹痛等,且均經鼻內鏡檢查顯示為鼻息肉。62例患者均行鼻內窺鏡下手術治療,在此基礎上,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1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臨床表現等一般資料比較中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兩組患者均采取鼻內窺鏡下手術治療,在全麻狀態下取仰臥位,將頭偏向手術者一方,醫生先用生理鹽水腎上腺素棉片收縮其鼻腔黏膜,再于鼻內窺鏡下摘除患者鼻內息肉,并開放上頜竇、篩竇,于術后在患者鼻腔內堵塞高膨脹海綿,以壓迫止血。
1.3 護理方法對照組在圍術期行常規護理,包括術前常規檢查、術后常規抗感染、換藥、鼻腔清潔等護理。研究組行綜合護理,主要包括有以下方面。
1.3.1 術前護理 ①心理護理:多數患者病程較長,且疾病反復不愈,加之對新術式不了解會存在一定的心理壓力,因此,在術前給予相應的心理輔導尤為重要。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需熱情、主動接待患者,盡早幫助其熟悉醫院環境,并耐心、細心的給患者講解手術優點及注意事項,再與患者家屬進行良好的溝通與交流,進而使患者及家屬能夠積極、主動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治療與護理。②身體檢查:護理人員應輔助醫生,采用鼻內窺鏡對患者鼻內病變程度、性質、范圍等進行詳細觀察,以便后期手術的順利實施。另外,還需進行身體的全面檢查,包括血常規、胸部X線片、心電圖、鼻竇CT掃描、出凝血功能等。③藥物護理:于術前1~3d給予患者抗生素口服或靜滴,以減輕局部炎性反應,并行上頜竇穿刺沖洗以及藥物灌注,以收斂鼻腔、鼻竇膿性分泌物。再于術前1d給予患者鼻內1%麻黃素滴鼻液,以減輕鼻內水腫,通暢引流。除此之外,還需注意患者術前的身體清潔、睡眠充足、飲食禁忌等[2]。
1.3.2 術中護理 在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應緊密配合醫生進行手術,并以適當的方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以避免其過于緊張影響手術進行;并嚴密監測患者術中血壓、脈博、血氧飽和度、術中出血量等。若發生異常,則應及時報告給醫生,以便采取相應的措施。
1.3.3 術后護理 ①飲食護理:護理人員可在患者全麻清醒后6h給予粥、牛奶、湯面等半流質飲食,3~5d改為低脂、少油膩、少辛辣、高蛋白、高熱量、富含維生素的普通食物。②病情觀察及護理:于術后觀察患者的全身變化,并實時、動態注意患者的呼吸、體溫、脈博、血壓、鼻腔滲血等,觀察患者鼻腔內的填塞物是否有松脫跡象。護理人員還需遵醫囑給予患者相應的抗生素及止血藥物,并注意用藥反應。在此基礎上,給予患者相應的疼痛護理、鼻部護理、口腔護理、并發癥護理等,以促進患者身體的恢復[3-4]。③健康指導:患者于出院后,一定要遵醫囑用藥,并定期進行鼻腔換藥。護理人員應詳細告知患者所用藥物正確的噴鼻與滴鼻方法,并提醒其在術后3個月內勿用力擤鼻,勿過度運動,忌食刺激、辛辣食物,禁煙酒。天氣寒冷時要注意保暖,以免受涼感冒或接觸到過敏原,導致疾病復發。由于鼻部疾病的特殊性,患者在術后還應定期進行復診,直至術后3~6個月復查隨訪無異常。
1.4 評價指標患者的臨床療效評價以1997年海口會議的評價標準與 2009年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會鼻科學組建議作為參考。治愈:臨床癥狀消失,經鼻內鏡檢查鼻竇口開放良好,竇腔黏膜上皮化,無膿性分泌物;好轉:臨癥癥狀顯著改善,經鼻內鏡檢查見竇腔黏膜部分區域肥厚、水腫或肉芽腫組織形成,竇腔內有少量膿性分泌物;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經鼻內鏡檢查鼻竇炎鼻息肉現象均存在。
1.5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采用 SPSS 18.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處理,一般資料采用(±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當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分析發現,在圍術期行綜合護理的研究組患者痊愈率為87.10%,明顯高于行常規護理的對照組患者痊愈率(51.61%),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 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近年來,隨著鼻內窺鏡手術的不斷完善與發展,其在鼻竇炎、鼻息肉等鼻部疾病中的應用效果也十分顯著。大量的實踐資料表明,采用內窺鏡術治療鼻竇炎鼻息肉較傳統手術而言,其臨床療效具有顯著提高,這也使得鼻內窺鏡術在臨床鼻部疾病治療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5]。而為了保證鼻內窺鏡下鼻竇炎鼻息術手術的治療效果,醫院也十分注重對圍術期患者的護理。
基于以上因素考慮,本院將2012年2月~2013年5月收治的62例行鼻內窺鏡手術的鼻竇炎鼻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分為兩組,在圍術期分別給予不同的護理對策。通過對臨床療效的觀察發現,行綜合護理組患者臨床療效明顯高于行常規護理組患者,由此可見,針對鼻竇炎鼻息肉患者,在行鼻內窺鏡手術的同時采取嚴格、全面的綜合護理尤為重要。
由于鼻竇炎鼻息肉疾病病程較長、不易治愈、易復發等特點,為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在選擇鼻內窺鏡手術治療的同時,應從術前、術中、術后三大時段給予患者全方位、綜合性的護理措施。尤其是在患者手術完畢后,護理人員除了需要對患者進行飲食護理及病情監測以外,疼痛護理、鼻部護理、口腔護理、并發癥護理也需重視。護理人員可針對患者的頭痛、鼻痛現象,給予鼻額部冷敷以減低疼痛,并指導其取半坐臥位,以便于分泌物的引流。鼻部護理包括教會患者正確打噴嚏方式,并于術后48h給予相應的鼻液滴鼻,以防止鼻腔過于干燥,并減輕鼻黏膜水腫。口腔護理主要是保持患者口腔的清潔及口腔黏膜的濕潤,以預防感染,并采取合理的措施促進患者的食欲。并發癥護理包括對鼻腔粘連、眶內血腫、鼻出血、腦積液鼻漏等并發癥的針對性護理。
綜上所述,采用鼻內窺鏡治療鼻竇炎鼻息肉患者時,在圍術期給予全方位、綜合性的護理措施,可明顯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1] 盧愛群.慢性鼻-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的術前、術后護理[J].中國保健營養,2013,1(1):254.
[2] 張麗娜,楊士娟,邸瑞玲.循證護理在預防慢性鼻竇炎和鼻息肉行鼻內鏡手術并發癥中的應用[J].河北醫藥,2011,33(12):1907-1908.
[3] 臧靜,李泳.全身麻醉下應用微創鼻內窺鏡系統手術的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15):54-55.
[4] 侯麗達.鼻內窺鏡圍術期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導報,2010,7 (4):92-93.
[5] 鄭奇瑜,葉郁,陳聰聰.綜合療法治療鼻竇炎鼻息肉臨床護理[J].醫學信息,2011,11(11):39-40.
R473.6
A
1673-5846(2014)01-0128-02
吉林省白山市中心醫院,吉林白山 13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