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康蓮
墨江縣通關鎮中心衛生院 云南普洱 654808
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療效果的影響
楊康蓮
墨江縣通關鎮中心衛生院 云南普洱 654808
目的:討論研究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降糖的控制效果與意義。方法:選取我院內分泌科10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干預組與常規組,對兩組患者進行不同程度的護理干預。常規組患者給予日常管理,如宣講知識、控制飲食等,干預組在常規組基礎上進行護理強化管理,包括監測血糖、用藥指導等。對兩組患者不同程度干預后血糖控制情況進行比較。結果:干預組經血糖血脂各項指標均顯著優于常規組患者(P<0.05)。結論: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包括健康教育、監測血糖及其他綜合護理能夠提高患者對疾病知識的認識并自覺提高治療依從性。及時跟進患者疾病發展情況和血糖控制情況。
護理干預;糖尿病;降糖;臨床療效與意義
糖尿病本病除自身對機體產生影響外,還能進一步引發眼、腎、心、血管等全身多系統及多器官損傷。臨床除長期應用藥物控制血糖外,對患者進行相關健康知識教育、用藥指導及監測血糖等有利于增加患者對疾病知識進一步認識,對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防止并發癥發生具有重要意義。本實驗為研究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降糖的臨床療效,特選取100例本病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先將實驗結果匯報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擇我院2013年7月-2014年8月內分泌科糖尿病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國糖尿病協會(ADA)2014年最新糖尿病醫學診療標準并行相關檢查進行確診[1]。入院時空腹血糖為8-22mmol/L,;餐后2小時血糖12-30mmol/L以上(high)。隨機分為干預組與常規組,各50例。干預組男28例,女22例。B組中男28例,女22例。所有患者年齡44-72歲,平均年齡(58.3±14.2)歲。病程4-22年,平均(13.1±9.4)年。兩組患者入院時一般情況均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常規組患者實行糖尿病日常護理。內容包括相關知識宣傳教育、監測血糖以及心理輔導、用藥指導等。干預組在此基礎上聯合完善綜合的護理干預,包括:(1)為每位糖尿病患者建立疾病管理檔案。除基本知識外還需記錄患者生活及飲食習慣等。每位患者將不同時期身體檢查報告記錄在內以便進行不同時期對比。(2)向患者及家屬宣傳糖尿病相關知識,治療方式以及注意事項等,使其意識到積極配合治療的重要意義。同時,對服藥時間、劑量及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進行解說,避免患者缺乏對藥物的正確認識而錯誤服藥。(3)指導患者調整飲食結構,合理膳食??刂茻崃繑z入,盡量食用低鹽低脂類食物,多食瓜果蔬菜及粗糧等。飲食種類應多樣化,以營養易消化食物為主,保證每日攝入鹽分不超過5g。告知患者戒除煙酒嗜好并調整作息時間,保證每日充足的休息與睡眠時間。(4)多與患者進行交流和溝通,了解其內心的想法和困擾,積極幫助患者減輕心理負擔和壓力,幫助其樹立恢復健康的信心[2]。同時需告知患者不遵醫囑可能造成的后果及并發癥,使其意識到遵醫囑的重要性,提高治療依從性。
1.3 療效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后血糖控制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不同程度管理后血糖血脂檢測指標比較干預組經社區強化管理后血糖血脂各項指標均顯著優于常規組患者(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管理后血糖血脂檢測指標比較
糖尿病作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內分泌疾病主要以多食、多飲、多尿、消瘦為主要表現。綜合完善的護理干預可幫助患者積極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由被動接受治療和教育逐漸轉變為主動參與接受,堅持合理飲食,規律運動,合理用藥及定期復查,使疾病控制在穩定狀態并確保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本次實驗結果顯示,患者進行完善護理后其血糖控制情況理想且顯著優于常規護理組患者。完善護理干預后能夠使糖尿病患者對疾病知識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同時加快將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內,避免病情進一步發展。護理干預后,患者意識到積極配合治療的重要性,自覺提高治療依從性,可顯著提高疾病治療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3]。建立患者疾病檔案能夠詳細記錄每一次血糖值的變化,隨時進行對比。為患者調整飲食及作息習慣,督促其定期進行身體鍛煉,可在促進疾病恢復基礎上增強患者自身體質,避免疾病侵襲。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可顯著提高其對疾病知識的認識,同時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以加快疾病恢復速度,降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圍。
[1]本刊編輯部.2014年ADA糖尿病醫學診療標準選登[J].中國全科學,2014,(17):1939-1942.
[2]溫會堂,白薇,徐曉云,等.2型糖尿病患者社區強化干預效果評價[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28):3291-3293.
[3]房春林.2型糖尿病患者社區強化管理與治療40例效果觀察[J].海南醫學,2010,11(9):27-28.
R473.5
B
1009-6019(2014)10-006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