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笑怡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 浙江杭州 310016
綜合護理干預對于高血壓腦出血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黃笑怡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 浙江杭州 310016
目的:分析綜合護理對于高血壓腦出血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2013年2月-2014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68例,隨機分為綜合護理干預組(34例)和常規護理組(34例),觀察分析綜合護理干預組和常規護理組的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評分。結果:綜合護理干預組治療依從率顯著高于常規護理組(p<0.05);護理后綜合護理干預組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常規護理組(p<0.05)。結論:綜合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提高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高血壓腦出血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屬于臨床危重癥,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護理是高血壓腦出血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旨在觀察綜合護理對于高血壓腦出血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本文所選取的臨床研究資料為2013年2月-2014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68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23例,平均年齡為(63.39±5.71)歲,入組的患者均符合高血壓腦出血的診斷標準[1],隨機將患者分為兩組,分別為綜合護理干預組(34例)和常規護理組(34例),經過相關統計學分析,綜合護理干預組和常規護理組在年齡、性別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綜合護理干預組:首先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耐心地與患者及家屬溝通疾病狀況,傾聽患者的心聲,及時鼓勵并安慰患者,之后對患者進行認知干預護理,結合實際例子,通俗易懂地向患者告知高血壓腦出血的相關防治知識,促使患者了解造成高血壓腦出血的誘因以及疾病發生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幫助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接著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切勿操之過急,應該循序漸進地幫助患者康復,適當地在早期進行肢體功能鍛煉,幫助患者行走。并且定期組織知識培訓,提高患者對于疾病的了解,定期安排患者返院復查。
常規護理組:常規對患者的生命體征監測,定期換藥,告知患者疾病注意事項等。
1.3 觀察指標
觀察分析綜合護理干預組和常規護理組的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評分。治療依從性參照[2]:從患者是否合理飲食、是否按時服藥、是否保持健康行為(如戒煙、戒酒哦、大小便通暢等)一集是否進行康復訓練等方面監測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保持5個行為的為完全性從,保持3個以上,但小于5個的為部分依從,2個或2個以下為不依從。生活質量評分參照Barthel標準[3]: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高。
1.4 統計學分析
本文所采用的統計學分析軟件為SPSS 13.0,數據以"平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的是t檢驗,計數資料的組間比較為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綜合護理干預組和常規護理組治療依從性比較
本組研究顯示,綜合護理干預組治療依從率顯著高于常規護理組(p<0.05)。
表1 綜合護理干預組和常規護理組治療依從性比較
2.2 綜合護理干預組和常規護理組生活質量比較
本組研究顯示,護理前綜合護理干預組的生活質量評分與常規護理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綜合護理干預組的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常規護理組(p<0.05)。
表2 綜合護理干預組和常規護理組生活質量比較
高血壓腦出血是一種神經內科常見疾病,病情危急,顱內壓急驟升高可引起繼發性腦水腫,進而造成腦疝,該疾病擁有極高地致殘和致死率。
研究顯示,護理干預能夠緩解高血壓腦出血的負性情緒[4]。有研究進一步顯示,對高血壓腦出血合并偏癱患者進行早期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同時提高患者的肢體功能。本組研究顯示,接受綜合護理干預的患者,其治療依從性顯著高于接受常規護理的患者,本組所采用的綜合護理干預措施的關鍵是心理護理,通過與患者的溝通及對病情的解釋,改善患者恐懼、焦慮的負性情緒,進而提高治療依從性。治療依從性提高能夠輔助藥物治療,加強藥物治療效果,且顯著地促進患者自主進行功能鍛煉,幫助肢體功能康復。本組研究顯示,接受綜合護理干預措施的患者,其生活質量優于接受常規護理的患者,提示綜合護理能夠通過改善患者肢體功能,最終改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預后。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提高高血壓腦出血患者治療依從性及生活質量。
[1]徐廷偉,周毅,秦永芳,等.高血壓合并腦出血的臨床診治分析[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4,13(2):195-196.
[2]汪文英,王銀娥,徐云俠,等.優質護理在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實施[J].中華全科醫學,2012,10(6):982.
[3]趙先偉,楊士芝,欒衛紅,等.早期康復干預對腦卒中后抑郁及其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1,33(8):612-613.
[4]杜瑩燕,葉碎林.護理干預對高血壓腦出血術后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1):74-75.
R473.5
B
1009-6019(2014)10-00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