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單
東陽市人民醫院 浙江東陽 322100
中醫針灸治療頭痛療效分析
吳單
東陽市人民醫院 浙江東陽 322100
目的:分析探究中醫針灸在頭痛治療中的作用及所取得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過去兩年間在我院接受診治的頭痛患者共138名,隨機分為對照組50名,觀察組88名。針對對照組采取藥物療法,針對觀察組采取中醫針灸療法,對比觀察兩組患者所取得的治療效果。結果:經治療后,兩組患者均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其中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及治療后的復發情況均優于對照組患者,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中醫針灸在頭痛治療中的運用,能夠獲得較為顯著的臨床效果,且有效降低患者的復發率,具有較高的臨床作用價值。
中醫針灸;頭痛;效果;效果
頭痛是患者自覺頭部疼痛的一類病癥,各種外感及內傷因素導致頭部經絡功能失常、氣血失調、脈絡不痛或腦竅失養等,均可導致頭痛。常見的頭痛有偏頭痛、叢集性頭痛與慢性偏側陣發性頭痛、緊張性頭痛、藥源性頭痛、神經痛、顳淺炎以及低顱壓性頭痛。按頭痛的特點分為血管性頭痛、高顱壓性頭痛、緊張性頭痛、外傷性頭痛。本文探討中醫針灸治療頭痛的臨床效果。現選取過去兩年間在我院接受診治的頭痛患者共138名作為研究對象,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
選取過去兩年間在我院接受診治的頭痛患者共138名,138名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72名及女性患者66名,患者年齡在26-5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4.5歲。將138名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50名,觀察組88名。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病程以及文化程度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診斷原則詳細詢問患者的頭痛家族史,平素的心境和睡眠情況;頭痛發病的急緩,發作的時間、性質、部位、緩解及加重的因素;先兆癥狀及伴發癥狀等;詳細進行體格檢查,并根據個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輔助檢查手段,如CT、MRI、腰椎穿刺腦脊液檢查等。
3、治療方法
(1)對照組
針對50名對照組患者實施藥物療法。發作時一方面要終止頭痛,另一方面要預防再發。服藥分為急性用藥、慢性藥物以及做用機制不明時的用藥。發作時皮下注射舒馬曲坦可在幾分鐘內終止發作。部分患者吸純氧(8-10L/min),連續15分鐘也可使頭痛緩解。上述藥物治療無效可選用強的松40-80mg/d,連用一周有效后在一周內逐漸減量至停藥,可使部分患者的頭痛戲劇性好轉,無效48h后換藥,半個月為一個療程,一共治療三個療程療程。
(2)觀察組
針對88名觀察組患者在辨證分型后給予針灸治療,具體如下:
①肝腎陰虛型。癥狀:以頭目眩暈,頭部空痛為主。針灸:主穴:三陰交、肝俞、太溪、腎俞;配穴:魚腰、攢竹。
②風熱頭痛型。癥狀:以發熱惡風,口渴心煩,鼻塞頭痛為主。針灸:主穴:外關、太陽、風府、風池;配穴:前頭痛取上星、印堂。
③血虛頭痛型。癥狀:怔仲健忘,發熱體倦,夜不能寐,頭痛目澀,精神不振,面白唇淡,納差,脈沉細。針灸:主穴:心俞、膈俞、脾俞、足三里;配穴為氣海。
④風寒頭痛型。癥狀:發熱惡寒,鼻塞流涕,無汗不渴,脊背酸痛,偏頭痛、正頭痛或后頭痛,喜熱畏寒,舌苔白滑,脈浮滑。針灸:大椎、風府、列缺,后頭痛配昆侖。
⑤氣虛頭痛型。癥狀:身熱心煩,頭痛惡寒,懶言厭食,倦怠少氣,朝輕夜甚,自汗出,脈洪大。針灸:主穴:氣海、關元、足三里、百會;配穴:太白。
⑥風濕頭痛型。癥狀:微熱惡風,肢節酸痛,頭痛身重,一身盡痛,遇風益甚,小便赤澀,舌苔膩,脈浮緩。針灸:主穴:風府、大椎、豐隆、頭維;配穴:三陰交、陰陵泉。
4、療效評價標準
痊愈:患者未出現頭痛,癥狀和體征消失。顯效:頭痛癥狀明顯好轉,疼痛輕微。有效:患者出現頭痛,但是頭痛次數較前減少,疼痛程度減弱,痛起來的時候時間縮短。無效:較治療前無改善,病情甚至加重。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見表1。
組別治愈顯效有效無效總有效率觀察組(88)38(43.2)22(25)18(20.5)10(11.4)78(88.6)對照組(50)22(44)16(32)9(18)3(6)47(94)
治療一年后隨訪復發情況比較,對照組為26%,觀察組為17%,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
外感頭痛主癥為頭痛連及項背,發病較急,痛無休止,外感表證明顯。內傷頭痛主癥為頭痛發病較緩,多半頭暈,痛勢綿綿,時止時休,遇勞或情志刺激而發作、加重。中醫認為凡六淫外感、臟腑內傷,均可導致陽氣阻塞、濁邪上居、脈絡瘀阻、經脈絀急或失養、清竅不利而引發頭部疼痛病證,《內經》將之稱為"頭風癥""腦風癥",《難經》提出"厥頭痛"和"真頭痛",又根據中醫辨證思想將頭痛分為"外感頭痛"和"內感頭痛"。以往頭痛的治療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自從1998年國際頭痛協會召開研討會后認為針灸治療頭痛效果顯著,目前針灸已普遍運用于臨床治療。
針灸治療頭痛有較好的療效,對于多次治療無效或逐漸加重者,要查明原因,尤其要排除顱內占位性病變,頭痛患者在治療期間,應禁煙酒,適當參加體育鍛煉,避免過勞和精神刺激,注意休息。本組資料顯示,觀察組的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無效率以及總有效率為43.2%、25%、20.5%、11.4%以及88.6%,對照組分別為44%、32%、18%、6%以及94%。隨訪一年后兩組患者的復發率為對照組26%,觀察組17%。從數據上看,兩組治療方法的治療效果良好,對照組的治療效果好于觀察組,但從遠期目標來看,觀察組的療效較為滿意,兩組患者對比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
總而言之,中醫針灸在頭痛治療中的運用,能夠獲得較為顯著的臨床效果,且有效降低患者的復發率,具有較高的臨床作用價值。
[1]江丹.中醫針灸治療手術后并發癥驗案4則[J].環球中醫藥,2013,02:134-137.
[2]陳春平.中醫針灸治療頭痛39例臨床分析[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3,18:23-24.
[3]王麟鵬.針灸治療頭痛的臨床研究探討[A].中華中醫藥學會.全國中醫藥疼痛高峰論壇暨中華中醫藥學會疼痛學分會成立大會會刊[C].中華中醫藥學會:,2010:12.
R245
B
1009-6019(2014)10-01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