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生
河南省西峽縣豫西協和醫院CT室 河南西峽 474500
128層螺旋CT冠狀動脈血管成像對心肌橋的診斷價值
張新生
河南省西峽縣豫西協和醫院CT室 河南西峽 474500
目的:探討128層螺旋CT血管成像對心肌橋(Myocardial Bridge,MB)的診斷價值及檢出率。方法:應用128層螺旋CT對305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CT coronary angiograph,CTA)。結果:305行CTA的患者中發現141(46%)例心肌橋,共218段,多位于前降支中段115(52.8%)段,其次為回旋支遠段35段(16.1%).結論:128層螺旋CTA可以顯示MB的部位、長度、厚度及MCA管腔和管壁情況,是一種有效的診斷MB-MCA的檢查方法。
心肌橋;壁冠狀動脈;斷層攝影術;X計算機;血管成像
覆蓋于冠狀動脈主干或分支上的淺層心肌稱作心肌橋(Myocardial Bridge,MB),而穿行于此心肌下的該段動脈稱作壁冠狀動脈(Myocardial coronary arteries,MCA)[1]。MB以前被認為是良性先天性發育異常,近年來關于心肌橋的解剖、病理及臨床研究逐步深入,發現MB是心肌缺血的重要致病因素[3],MB經常被誤診為冠心病。64排螺旋CT及以上多排(層)螺旋CT血管成像在臨床中的應用逐漸普及,它具有無創、安全、直觀等特點,已部分代替冠狀動脈血管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來篩查、確診冠狀動脈異常。本研究旨在探討128層螺旋CT診斷心肌橋的臨床價值。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6月間行冠狀動脈CT成像的305例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共發現心肌橋141例,其中男77例,女64例,年齡33~78歲。
1.2 方法
檢查前所有患者均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告知患者注意事項,反復訓練患者呼吸運動,以獲得患者在掃描過程中積極有效的配合,成功順利完成檢查。應用SOMATOMdefinition AS 128層螺旋CT,采用回顧性心電門控掃描方式,患者仰臥于檢查床,連接心電導聯線,掃描范圍自氣管分叉至心底下2cm。選用非離子型對比劑碘帕醇(370mgI/ml),應用雙筒高壓注射器,經肘正中靜脈以5ml/s速率,注射對比劑75m l左右,在注射對比劑完畢后再以相同速率追加注射生理鹽水40ml,使用人工智能觸發掃描。
掃描參數:管電壓120kV,管電流200mAs,轉速0.3s/周,螺距0.20~0.28,(根據掃描時心率的變化自動調整螺距),層面采集厚度128X 0.6mm,掃描時間5~6s。由計算機自動選取最佳舒張期、最佳收縮期時相,重組函數B26f,重組層厚0.75mm,間隔0.3mm,并將最佳舒張期、最佳收縮期圖像傳至工作站。
1.3 圖像后處理
在工作站上應用3D和circulation軟件對最佳舒張期、最佳收縮期的圖像進行重組處理,綜合運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及容積再現(VR)等多種后處理手段顯示冠狀動脈[2]。
1.4 圖像分析
MB的確認:根據文獻將MB定義為血管節段被心肌完全包繞或環周1/2以上被心肌包繞,而其近段、遠段走行在心外膜脂肪組織中,覆蓋該段血管的心肌稱為MB,該段冠狀動脈即為壁冠狀動脈(MCA)[3].利用MIP、MPR、CPR及VR后處理技術對MB進行多角度觀察并測量MB厚度、長度及MCA狹窄程度。
305 例行CTA患者中,檢出141(46%)例共218段MB,141例MB各節段分布情況見表1,多位于前降支中段,其次為回旋支遠段。
表1 MB各節段分布情況
1960 年Portmann和Iwig通過冠狀動脈造影在活體從影像學上第一次報道了左冠狀動脈前降支于心臟收縮期出現短暫的閉塞,并首次引入MB這一概念。MB指冠狀動脈某一段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走行于心肌纖維中,被形似橋的心肌纖維所覆蓋,該心肌纖維束稱為MB,該段冠狀動脈稱為MCA。由于心肌橋在普通的人群尸檢中發現率(15%~85%)[1]很高,因此被認為是一種良性的解剖變異。但近年來大量研究表明心肌橋與臨床有密切的聯系。因為心肌橋覆蓋了部分冠狀動脈血管段,心肌收縮時能影響冠狀動脈內的血流,引發各種臨床癥狀,表現為心悸、心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或猝死等。
冠狀動脈血管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是診斷冠狀動脈異常的"金標準",以往亦被學者認為是診斷心肌橋-壁冠狀動脈的主要手段,CAG上表現為冠狀動脈一過性收縮期狹窄或閉塞,而舒張期管徑又恢復正常,即典型的"擠牛奶效應"或"上下臺階"征。CAG對MB的檢出率為0.5%~16%[3],明顯低于尸檢發現率。MB分為兩型:表淺型和深在型,表淺型較常見,表淺的MB不能引起典型的"擠牛奶效應"而被漏診.CAG由于僅能夠對血管腔進行觀察,無法觀察血管橫斷面,不能顯示MB的長度和厚度,而且CAG是一種有創檢查,對比劑及射線量均較多,術中有可能出現血管損傷、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等并發癥,費用又較高,因此CAG不能作為MB的篩查手段。
128層螺旋CT是一種無創性檢測方法,具有較高的空間分辨率和時間分辨率,較傳統多層螺旋CT掃描速度明顯加快,其旋轉速度為0.3s/周,明顯提高了時間分辨率,因此更清楚地顯示冠狀動脈與心肌的解剖關系,提高MB的發現率。本研究MB的檢出率為46%,高于文獻報道檢出率(26%~29%),前降支中段MB的檢出率為52.8%,接近文獻報道的結果(53.3%)[3]。前降支MB發生率高的原因,可能與胚胎時期前降支位于心肌內有關。與CAG相比,128層螺旋CT應用于MB-MCA的診斷中的優勢:清楚地顯示冠狀動脈與心肌的解剖關系,可以多平面、多角度觀察MB,顯示MB的厚度和MCA的長度,顯示管壁、斑塊及管腔形態、管腔狹窄程度,發現MCA本身及MC近端、遠端血管段有無動脈硬化。
[1]劉世合,楊青,張傳玉,等.雙源CT對心肌橋與動脈動脈粥樣硬化關系的探討[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2,31(8):1102-1105
[2]張新生,楊靖宏,曹正春.70例冠狀動脈狹窄的CTA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10):97-98
[3]王峻奇,馬趙,仝莉.心肌橋的雙源CT冠狀動脈血管成像診斷及臨床意義[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2,31(8):1108-1111
R445.6
B
1009-6019(2014)10-01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