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敏
山西陵川縣人民醫院 山西陵川 048300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血管內科臨床治療效果分析
宋秀敏
山西陵川縣人民醫院 山西陵川 048300
目的:探討針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開展心血管內科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本院2012年4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患者112例,均給予內科治療方式,同時依據病患的溶栓情況分為無溶栓組36例、早溶栓組39例與晚溶栓組37例,觀察三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并進行統計學處理與分析。結果:溶栓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與存活率均明顯好于無溶栓患者,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溶栓時間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早溶栓患者略好于晚溶栓。結論:心血管內科治療方式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具有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實際操作過程中需格外重視早期積極溶栓,以確保病患的最佳預后效果。
心血管內科治療;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在臨床中是發病幾率與危險程度均較高的疾病類型之一[1],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在臨床是最為常見,該疾病主要是由于心內冠狀動脈缺氧與缺血而引發,冠狀動脈由于突發性與持續性的異常影響使得心肌明顯受損而形成多種癥狀表現[2]。其臨床癥狀主要包括胸腹部疼痛,大汗,心律失常、心衰、瀕死感等等,由于病情的急驟特征經常會伴隨休克變現,最終對病患生命產生威脅。筆者旨在探討心血管內科治療在該疾病中的實際效果,針對112例樣本均開展了該種治療方式,現將研究內容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中11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均為本院2012年4月至2014年1月所收治,所有病例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擬定的診斷標準,通過臨床表現,心電圖的演變,以及心肌酶的臨床檢驗及監測,獲得明確診斷結果(部分病人院外血管造影證實本病)。本組病例中男58例,女54例,年齡46~82歲,平均(59.1±9.9)歲,病變位置于前壁者35例,后壁者39例,下壁者38例。依據病例的溶栓情況將樣本分為無溶栓組36例、早溶栓組(溶栓時間<6h)39例與晚溶栓組(溶栓時間≥6h)37例。
1.2 治療方法
本組患者均首先接受臨床基礎處理措施,送至重癥監護室內給予絕對臥床,連接心電監護與氧氣輔助設備,采用冠脈擴張與鎮痛鎮靜類相關藥物,并及時開展各項輔助檢查措施。采用阿司匹林腸溶片(合肥久聯制藥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34021217),口服300mg/次,1次/d,連續服用3天后,改為100mg/次,1次/d。存在溶栓表現患者即可給予尿激酶(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批號:國藥準字H44020647),靜脈滴注2~3萬U/kg,藥物滴注時間控制為45~90min,再給予硫酸氫氯吡格雷(河南新帥克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國藥準字H20123115),口服75mg/次,1次/d。溶栓處理結束12h后給予5000IU肝素鈉皮下注射,每隔12h注射1次,持續應用5d。臨床醫師同時觀察病患機體表現,適時采用β受阻滯劑、硝酸酯類相關藥物。
1.3 觀察指標
治療結束后隨訪1個月,觀察所有病例的生存狀態與繼發性心血管疾病情況,同時觀察不同溶栓患者的血管再通以及出血表現。出血情況主要包括口腔出血、皮膚粘膜出血以及尿血等,血管再通標準為溶栓治療2h內心電圖抬高ST段降低50%以上,胸部疼痛癥狀緩解,且存在再灌注心律失常表現,心肌酶譜酶峰值提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研究獲得數據均應用卡方檢驗,P<0.05為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溶栓與無溶栓患者的預后情況比較
溶栓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與存活率均明顯好于無溶栓患者,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溶栓與無溶栓患者的預后情況比較[n(%)]
2.2 不同溶栓時間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不同溶栓時間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早溶栓患者略好于晚溶栓,見表2。
表2 不同溶栓時間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n(%)]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發病原因為冠狀動脈硬化[3],由于冠狀動脈血液循環受阻使得心內供血不足,心肌在缺血狀態下進而發生梗死情況。經脈溶栓與冠狀動脈成形術為當前臨床治療的主要方式,合理迅速的心血管內科溶栓治療可有效免除手術傷害,也能快速改善心肌缺血表現,特別針對基層醫院內科治療方式可充分保證良好的疾病治愈效果。本次研究為進一步證實該種治療方式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實際臨床作用,針對112例病患均采用了心血管內科治療方式。同時依據不同溶栓情況開展統計學比較,旨在尋求最佳治療方案。經臨床治療效果觀察可見溶栓患者的生存狀態與繼發性心血管疾病情況均顯著好于未溶栓患者,證實積極溶栓治療在該病中具有較高作用。而早溶栓患者的生存狀態、出血情況以及血管再通表現雖與晚溶栓患者無統計學差異,但略有臨床優勢,進一步說明早期溶栓也存在確切的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心血管內科治療方式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實際操作過程中需格外重視早期積極溶栓,以確保病患的最佳預后效果。筆者在治療中還發現內科治療配以心理疏導對治療效果有很大的幫助。
[1]劉寧.心肌梗死溶栓治療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臨床分析[J].吉林醫學,2014,35(11):2368-2369.
[2]李筱敏.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4,20(11);144-145.
[3]陳國新.尿激酶經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20例臨床觀察[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4,25(4):535-536.
R542.2+2
B
1009-6019(2014)10-01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