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慧琴
山西省平定縣人民醫院 山西平定 045200
產時胎心監護的臨床效果觀察及護理
賈慧琴
山西省平定縣人民醫院 山西平定 045200
目的:觀察產時胎心監護后的臨床效果并對產時胎心監護進行臨床護理。方法:選取我院待產者40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00例,對照組采用多普勒診斷儀監測胎兒心率,觀察組進行產時持續胎心監護并進行臨床護理。結果:觀察組發現胎兒宮內窘迫例數明顯高于對照組(X2=13.25,P<0.01),且漏診率明顯低于對照組(X2=16.65,P<0.01),觀察組新生兒窒息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X2=5.61,P<0.05)。結論:進行產時胎心監護可及時準確判斷胎兒宮內窘迫發生情況并通過對癥處理降低新生兒窒息發生率,對產婦在胎心監護時進行護理可提高對胎兒的監護質量,值得在臨床重視。
胎心監護;多普勒;護理
臨床上最常用的胎心率監測方法為多普勒聽診,但由于相鄰胎心監測的時間較長,所以對胎心率、宮縮和胎動之間的相互關系識別較差[1]。幾年來,我院在胎兒出生前對產婦采用持續性胎心率電子監護儀來監測胎兒心率,并與多普勒胎心率監測方法進行對比,結果發現持續性胎兒監護明顯提高了胎兒宮內窘迫的診斷率并降低新生兒窒息率,同時進行全面護理工作,使臨床產科質量明顯提高,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1月~2013年8月我院待產者40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待產婦入院均進行常規檢查,均無胎兒頭盆不稱和合并婦科嚴重疾病患者。將40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00例,其中觀察組待產婦年齡為21~28歲,平均為(25.5+2.7)歲,孕期為37~42周,平均孕周為(40.2+2.8)周;經產婦38例,初產婦162例;對照組待產婦年齡為22~30歲,平均為(25.7+2.8)歲,孕齡為38~42周,平均孕齡為(40.3+2.7)周,經產婦43例,初產婦157例。觀察組待產婦采用持續胎兒電子監護,對照組采用多普勒監測胎兒心率,兩組待產婦在年齡、孕齡以及經、初產婦等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
1.2 胎心監測方法觀察組使用胎兒監護儀,對照組采用多普勒診斷儀。
1.2.1 對照組待產婦采用手摸縮宮法,在宮縮間歇期約15~30分鐘的間隔時間內采用多普勒診斷儀監聽胎心音變化,監聽時間約為1分鐘左右,當待產婦破膜時應對羊水性狀進行觀察[2]。
1.2.2 觀察組待產婦平躺在床上,對宮口進行觀察,當初產婦宮口開大在7厘米以上或經產婦宮口開大在3厘米以上時,將胎心音探頭固定于待產婦腹部胎心音最明顯地方,然后將宮縮探頭固定于宮底部,將監護儀開通,然后將胎心率曲線以及宮縮壓力波形打印成監護圖紙。
1.3 護理
1.3.1 心理護理由于多數待產婦不了解分娩知識,在產前待產婦由于宮口疼痛,所以會產生緊張和焦慮心理,在進行持續性胎兒監護時很多待產婦甚至出現恐懼心理,所以護理人員在對待產婦進行胎心監護前應主動熱情與待產婦及家屬進行溝通,進行心理護理支持,詳細講解胎心監護的相關知識,告知待產婦及家屬胎心監護的重要意義,并用鼓勵話語引導待產婦使其主動與護理人員配合進行胎心監護。對于過度緊張和焦慮者,護理人員應指導待產婦做深呼吸運動,并適當按摩其腹部使來減少體力消耗。
1.3.2 胎心監護護理在胎心監護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胎心監護圖紙上胎心率和宮縮壓力變化,若胎心率及宮縮壓力出現異常應及時上報醫師給予對癥處理。在監護過程中,護理人員還應密切監測待產婦的各項生命體征和臨床表現,經常與待產婦進行語言溝通,盡量滿足其提出的要求以減輕待產婦的心理壓力和提高配合度。
1.4 新生兒窒息評價和觀察指標
1.4.1 新生兒窒息評價根據出生后1min Apgar標準進行評分,分為輕度和重度窒息。輕度窒息:Apgar評分在4~7分之間;重度窒息:Apgar評分在3分以下。
1.4.2 觀察指標在監護過程中觀察待產婦胎心率和宮縮壓力以及胎兒宮內窘迫情況,新生兒出生后根據Apgar評分標準觀察兩組新生兒窒息情況。
1.5 統計學處理將所得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處理,兩組胎兒宮內窘迫發生例數和漏診率以及新生兒窒息發生率采用X2檢驗,結果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胎兒宮內窘迫發生率對比兩組胎心監護結果發現觀察組胎兒宮內窘迫發生例數明顯高于對照組,但漏診率卻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表1),提示持續胎心電子監護與多普勒檢測胎兒心率相比能夠及時準確診斷胎兒宮內窘迫,對及時救治具有重要意義。

表1 兩組胎兒窘迫發生例數和漏診率比較
2.2 兩組新生兒窒息發生比較根據Apgar評分,觀察組新生兒發生輕度窒息2例,重度窒息1例,新生兒窒息發生率為1.5%,對照組新生兒發生輕度窒息9例,重度窒息3例,新生兒窒息發生率為6.0%,經統計,觀察組新生兒窒息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 5.61,P<0.05)。
胎兒心率主要受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雙重調節,臨床上通過胎心率變化判斷胎兒在宮內是否發生缺氧和宮內窘迫近而幫助臨床正確作出處理方案減少新生兒窒息的發生。但胎兒在宮內發生缺氧的初級階段由于通過心血管調節或減低耗氧等代償反應使胎兒心率和心音無明顯變化。在宮縮期間由于子宮胎盤循環血液減少會使宮內胎兒缺氧情況增加,導致發生宮內窘迫。采用多普勒胎心監測儀對胎兒心率進行監測時只能間斷進行,不能在宮縮期對胎兒心率進行監測,所以不能及時有效判斷胎兒在體內缺氧情況和宮內窘迫的發生情況。產時持續胎心監測可以對胎兒出生前的胎心進行全程監測,能顯示全程的胎心率曲線和宮縮壓力變化情況,所以能夠及時監測胎兒在宮內發生窘迫并能夠降低漏診率,指導臨床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對癥處理來降低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本文結果表明觀察組采用產時持續胎心監測后發現胎兒宮內窘迫43例,明顯高于對照組采用普通多普勒監測發現的17例(P<0.01),且漏診率(1.0%)也明顯低于對照組(10.5%)(P<0.01)。同時由于及時發現胎兒在宮內窘迫而采取對癥處理,所以觀察組新生兒窒息發生率(1.5%)也明顯低于對照組(6.0%)(P<0.05)。對產時持續胎心監護的待產婦進行全面護理可以緩解待產婦緊張、焦慮心理,使待產婦和家屬放心、主動配合治療和進行持續胎心監護,在持續胎心監護過程中密切觀察待產婦各項生命體征并積極對癥處理可預防減少待產婦不良反應的發生來提高產科護理質量。
綜合以上論述,進行產時胎心持續監護能夠及時準確發現胎兒宮內窘迫并能降低新生兒窒息率的發生,對產婦進行護理能夠有效提高產科胎兒監護的臨床效果,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1]閆麗.產時胎心監護的效果觀察及護理體會[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13,25(4):503-504.
[2]楊春英,鄧秀云.產時胎心監護的效果觀察及護理體會[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8,7(8):106.
R473.71
B
1009-6019(2014)10-0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