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紹發
貴州省思南縣人民醫院 貴州思南 565100
手術治療乳腺癌療效分析
陳紹發
貴州省思南縣人民醫院 貴州思南 565100
目的:探討不同手術治療乳腺癌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2006年2月~2008年6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93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保乳手術治療,觀察組采用改良根治術治療,觀察患者并發癥、乳腺癌遠處轉移情況、5年復發率和生存率。結果:兩組患者在遠處轉移、5年復發率和生存率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6.67%顯著低于觀察組(29.17%),兩組患者皮下積液發生率間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保乳手術治療乳腺癌并發癥發生率、5年復發率較低,5年生存率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保乳手術;改良根治術;乳腺癌;臨床療效
乳腺癌作為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生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研究報道,我國屬低發地區,約占全身各種腫瘤的7%~10%,僅次于子宮頸癌,在某些大城市已成為女性惡性腫瘤的首位,嚴重威脅女性的身心健康[1]。因此,本研究通過觀察不同手術方式治療乳腺癌的臨床療效,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1.1 對象
選擇2006年2月~2008年6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93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病理學和影像學檢查確診,根據治療方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45例,年齡(48.47±10.80)歲,左側27例、右側18例,病灶≤2cm 28例、2~6cm 17例,臨床分期Ⅰ期20例、Ⅱ期25例,存在淋巴結轉移11例,病理類型導管內癌3例、浸潤性導管癌36例、粘液腺癌4例、低分化腺癌2例。觀察組48例,年齡(49.03±9.85)歲,左側29例、右側19例,病灶≤2cm 31例、2~6cm 17例,臨床分期Ⅰ期19例、Ⅱ期29例,存在淋巴結轉移13例,病理類型導管內癌3例、浸潤性導管癌40例、粘液腺癌3例、低分化腺癌2例。經統計學分析,兩組患者在年齡、部位、病灶大小、臨床分期、淋巴結是否轉移以及病理類型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術前常規禁食,行全身麻醉,術中常規監測。對照組采用保乳手術治療,根據腫瘤所在部位作放射狀或弧形切口,腫瘤位于外上象限附近則與腋窩淋巴結清掃做同一切口,否則做兩切口;距腫瘤邊緣1~2cm處將其完全切除,若位置較深,則常規切開胸大肌筋膜,清除周圍脂肪和淋巴組織;切除物送病理學檢查。觀察組采用改良根治術治療,根據腫瘤部位和乳房大小,設計橫、縱梭形切口,潛行游離皮瓣,顯露并清除胸大小肌間的脂肪和淋巴組織,最后清除乳房連同胸肌周圍脂肪和淋巴組織;切除物送病理學檢查。術后兩組患者菌給予對癥治療。
1.2.2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并發癥、乳腺癌遠處轉移情況,隨訪5年觀察乳腺癌復發和患者生存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兩組患者間計數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由表1可知,對照組發生遠處轉移、5年復發率和生存率分別為13.33%、15.56%和91.11%;觀察組發生遠處轉移、5年復發率和生存率分別為10.42%、16.67%和89.58%;經X2檢驗,兩組患者在遠處轉移、5年復發率和生存率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
對照組和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6.67%和29.17%,兩組間并發癥發生率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7.871,P=0.005<0.05);其中對照組并發癥皮下積液、皮緣壞死和切口感染發生率均為2.22%,觀察組并發癥上肢水腫、皮下積液、皮緣壞死和切口感染發生率分別為2.08%、 16.67%、8.33%和2.08%,兩組患者皮下積液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5.544,P=0.019<0.05),其他并發癥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n,%)
目前,手術是治療乳腺癌的主要方法,臨床治療主要根據臨床病理特征采用不同的手術方式治療。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和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乳腺癌治療需同時考慮臨床療效和生活質量。因此,采用手術方式治療時應重視診治的規范化和個體化原則[2]。本研究表明,保乳手術治療乳腺癌患者5年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5年生存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觀察組。可知,保乳手術治療乳腺癌臨床療效較好,并發癥發生率較低。
[1]常濤,李喆,石林祥,等.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腋窩積液防治對策的探討[J].中華腫瘤防止雜志,2012,19(13):1007-1011..
[2]張沛,呂鵬武.乳腺癌保乳手術后患者上肢淋病水腫護理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18):229-230.
R575.1
B
1009-6019(2014)10-02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