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祥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郭村衛生院 江蘇揚州 225239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傳統開腹手術的療效比較
韓祥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郭村衛生院 江蘇揚州 225239
目的: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傳統開腹手術的療效進行研究分析。方法:從我院膽囊切除患者中選取120例并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均為60例,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和出現并發癥發生率。結果:治療組患者手術時間為(38.56±1.21) min、術中出血量為(30.54±16.25)mL、術后排氣時間為(20.54±3.06)h、住院時間為(5.21±1.32)d、并發癥發生率為3.34%同對照組患者的(54.56±2.84)min、(128.35±20.03)mL、(39.25±2.17)h、(10.74±3.32)d和16.67%相比,P<0.05。結論:在膽囊切除臨床上腹腔鏡手術具有顯著效果。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傳統開腹手術;臨床效果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習慣的改變,膽囊疾病發病率逐漸呈現上升趨勢,其給患者正常生活帶來嚴重影響。手術為治療膽囊疾病的有效方法,其對患者臨床癥狀和生活質量具有顯著改善作用。筆者為進一步了解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傳統開腹手術的療效進行研究分析,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在2006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膽囊切除患者,并按照患者臨床治療方法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60例,男28例,女32例;平均年齡(36.58±1.12)歲;對照組60例,男27例,女33例;平均年齡(37.05±1.23)歲。對120例膽囊切除患者的基本資料進行對比,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實施氣管插管全麻措施,在患者右肋下緣做一長度為10-15cm的切口,通過順逆結合的方法對患者實施膽囊切除術。
1.2.2 治療組患者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實施氣管插管全麻措施,在患者臍緣做一切口,成功建立人工二氧化碳氣腹,氣壓控制在10-12mmHg。通過腹腔鏡對患者腹腔進行有效觀察,用鈍性分離鉗對膽囊三角區進行分離,并用鈦夾夾住膽囊管和膽囊動脈將其切斷,通過電凝鉤對膽囊進行分離,實施電凝止血,將膽囊取出。對于滲出液較多的患者應常規留置引流管,術后3-4天將其拔除。術后采用常規抗生素對患者進行治療,避免其出現感染現象。
1.3 觀察指標[1]
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和出現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醫學研究通過SPSS17.0軟件對臨床治療過程中收集的相關數據資料加以分析處理。計量資料表示單位為(±s),不同患者之間數據資料差異以單因素方差分析法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統計學處理方法為X2檢驗法,如果兩組患者之間數據資料P<0.05,說明兩者間數據資料對比具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
2.1 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指標
治療組患者手術時間為(38.56±1.21)min,術中出血量為(30.54± 16.25)mL,術后排氣時間為(20.54±3.06)h,住院時間為(5.21±1.32) d;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為(54.56±2.84)min,術中出血量為(128.35± 20.03)mL,術后排氣時間為(39.25±2.17)h,住院時間為(10.74±3.32) d。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治療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均同對照組患者間存在顯著差異性,P<0.05。
2.2 對比兩組患者出現并發癥發生率
治療組患者術后出現并發癥發生率僅為3.34%,對照組患者術后出現并發癥發生率高達16.67%。對比兩組患者出現并發癥發生率,P<0.05,見下表:

表對比兩組患者出現并發癥發生率
在臨床上,膽囊疾病為一種常見的、多發的疾病,其發病率逐漸呈現上升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患者正常生活,手術為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方法。傳統開腹手術在治療膽囊疾病臨床上具有一定作用,具有安全和有效的特點,但該種手術方法具有手術時間長、術中出血量多和術后恢復慢等弊端,影響患者康復。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腹腔鏡手術逐漸應運而生,其可有效避免傳統開腹手術中出現的弊端,促使患者早日康復。該種手術方法具有術野清晰、對患者損傷小等優點,可顯著降低患者出現并發癥發生率[2]。綜上所述,在實施膽囊切除臨床上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效果顯著,本次研究選取的120例膽囊切除患者中,治療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和出現并發癥發生率均同對照組患者間存在一定差異性,P<0.05。因此,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值得在膽囊切除臨床上推廣應用。
[1]施福田.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的療效比較[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32):29--30.
[2]熊紅點.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臨床療效對比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3,03(14):203--204.
R575.6
B
1009-6019(2014)10-02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