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淼 韓紀勇
人們常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在語文教學中,精彩的導語設計,可以把課前學生松散的思維吸引到本節課當中,成為一堂成功語文課的鋪路石。
一、情境導入法
語文課大多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可以結合課文的內容,激發學生內心世界,引起他們的思想共鳴,讓學生在情感上投入作者的寫作世界,為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做好鋪墊。例如,在教授《地震中的父與子》時,我首先借助從網上下載的視頻,給學生播放有關地震危害的影片,讓學生充分體會地震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危害,凄慘的畫面讓學生心靈震撼。教師激趣質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充溢著濃濃的父愛之情,也許,我們并不怎么在意他的存在。然而,就是這種平凡、樸實、無私的父愛在我們的生命遇到突如其來的災難時,你能想象到它會爆發出何等驚人的力量,創造出怎樣的奇跡嗎?”然后解題,介紹本課主要內容,讓學生明白,在這樣的情境下,父親與兒子都是了不起的,父親對兒子的愛讓我們感動,兒子對父親的信任,更讓我們感動。這樣使學生的心里產生了波動,受到了感染,為學生更好學習課文內容打下了基礎。
二、故事導入法
小學生特別喜歡聽故事。導入時,精彩的故事講述能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既為課文服務,又增加了學生的課外閱讀。例如,在講授《七律·長征》一課時,我首先講述長征的故事:中央紅軍長征從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歷時13個月零2天,縱橫11個省份,長驅二萬五千里,途中總共爬過18座山脈,走過人跡罕至的茫茫草地,渡過24條河流,大小戰斗300多次。紅二方面軍長征從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歷時11個月,轉戰九省,行程一萬六千里,進行大小戰斗110次。紅四方面軍長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歷時長達18個月,轉戰數省,行程八千余里,進行過大小戰斗千百次。長征過程中發生了很多感人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七律·長征》。一個短小的故事,既讓學生了解了課文的背景,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知識遷移法
在學習新課時可以復習以前的知識,舊知導入新知,既做到了復習,又把舊知識納入新知的體系。例如,在學習《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課,我就聯系了前面學過的課文,“學習了前面兩篇課文,我們領略了毛澤東作為詩人和領袖的風采。不過,領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偉人的內心,去感受作為普通人的毛澤東的情感世界。在青山的掩映下,讓我們又一次記起那場戰爭。(課件展示有關抗美援朝的相關資料)我們怎能忘記抗美援朝中為了保家衛國浴血奮戰而犧牲了的中華兒女?這些中華兒女中有普通勞動人民的子女,也有毛澤東同志深愛的長子──毛岸英?!边@樣,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感到親切自然、易于接受,同時也達到了“溫故而知新”的目的。
四、設疑激趣導入法
清代的文學家陳憲章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币墒翘角笠磺兄R的起點,讓學生帶著疑問去學習,可以調動學生急于求知的愿望,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目的性。在教學導語設計上可以設置懸念,讓學生產生求知欲,達到教學效果。例如,在講授《鯨》一課時,我就采用了設疑激趣,觀察導入的方法,由于大部分學生沒有見過鯨,有的甚至還是第一次聽說。因此,在學習課文之前,我用設疑激趣法導入:“同學們,你們見過大海嗎?(出示課件1:顯示藍色大海)美嗎?(生答)美,就在這美麗的藍色的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寶藏,生活著千奇百怪的海底動物。其中有一種動物號稱‘海中之王,它的形體龐大,比大象還要大得多。你們想去看看嗎?”接著播放課件,展示鯨在大海中活動的畫面,讓學生仔細觀察后回答:“這是什么動物?與別的動物相比有什么不同或相同的地方?”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課外學習資源,結合課前搜集的有關鯨的圖片、文字資料相互交流對鯨的認識。教師相機鼓勵談話:“同學們真了不起,不僅會觀察,而且能通過多種途徑了解。關于鯨的知識非常豐富,你們想繼續研究它嗎?”這樣進一步誘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順勢揭題質疑:“今天咱們就來共同學習一篇寫鯨的文章(板書課題)。
課前導入非常重要,它既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對于提高課堂的有效性,能起到一種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有必要認真研究探索其表現形式,切實可行地為我們的語文課堂服務。
(遼寧省遼陽縣甜水鄉水泉九年一貫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