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昀
教學目標是教師在備課時就確定的,但在課堂教學中,由于師生之間思維的碰撞,在學生方面會出現游移原來確定的教學目標的現象,也就是說發生了“意外”。出現這種“意外”現象怎么辦呢?一些年輕老師開始時會驚慌失措,繼而會想方設法把他們“拉”回來,把學生再引入事先設計好的軌道。有經驗的老師卻不會這樣做,他們會盡可能地充分地利用這“意外”——課堂生成資源。其實他們在教案編寫時就已經作了充分的準備,教學內容一旦發生了“意外”,他們就會把這些“意外”當成課堂生成資源,因勢利導,實現教學目標的動態生成。能否處理好課堂生成資料,體現教師的教學機智。教師在課堂上若能巧妙地駕馭好一些“意外”的生成,適時地引導學生發展,引領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使地理課堂更加精彩。
一、以生為本,促使課堂教學目標動態生成,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指出:“注重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以學生發展為本”是《標準》所倡導的主要理念。由于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同,理解能力、經驗或經歷存在著差異。差異,不應被視為一種負擔,而應被視為一種資源。我們利用學生之間的差異,使學生充分地、有個性地發展。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地理交通內容時,就可以提出“地球變得越來越小了”這一說法(注:這種說法很多資料都有,本文引用并略加改動),并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甚至爭論,自主、合作、探究、爭論到最后可以歸納為下面六種說法。第一種:由于交通運輸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縮短了世界各地之間的時空距離,因而地球變小。第二種:由于溫室效應的影響,海水膨脹及極冰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和部分島嶼,所以地球變小。第三種: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工業的發展,大量耕地被占用,所以地球變小。第四種:由于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耕地減少,所以地球變小。第五種:由于環境污染,適宜人們居住的空間變小,所以地球變小。第六種:地球根本沒有變小,地球面積不會因人類的作為而變小或變大,多少年來地球面積一直是5.1億平方千米。
老師提出這個問題的本意也許是想讓學生說出第一種答案,第一種答案當然更為標準和藝術。但學生的后五種說法也都能夠言之有理、持之有據,所以說后五種說法是不能簡單否定的。相反,我們要鼓勵學生對這類問題進行發散思維,并讓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二、創設新情境,引導課堂教學目標動態生成,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創設課堂教學新情境,嘗試誘導課堂教學目標的動態生成,拓展學生的創造時空,給予學生創造的機會,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能讓學生在地理課堂上進行智慧與智慧的碰撞,從而迸發出璀璨的創造火花。
例如,在學習關于巴西這個國家的內容時,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激活地理課堂,筆者設計了一個學生沒有全面了解的新情境:在2002年韓日世界杯賽中,巴西以其精湛的球技奪得世界杯。你能根據你所了解的巴西的知識,對巴西獲得冠軍加以評論嗎?
學生面對教學新情境,各抒己見。有的學生說:“巴西的足球運動水平堪稱世界一流。”有的學生說:“巴西人熱愛足球運動,在街頭、海灘到處都可看到各種膚色的青年和孩子們,穿著背心短褲,甚至赤著腳在踢球、搶球,行人和汽車要給球讓路。”有的學生說:“巴西人踢足球,腳法嫻熟,節奏明快,同巴西人熱衷于桑巴舞娛樂活動分不開。”有的學生說:“巴西人踢足球體力充沛,百戰不殆,是因為他們生活在巴西高原上,經常在缺氧的條件下鍛煉,肺活量更大,體格更強健。”有的學生說:“我認為把上面幾位同學的觀點綜合起來就完美了。”
在課堂上如果每一個學生都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則能使學習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達成教學目標。在交流與對話中深入,在思辨與碰撞中完美,從而達到殊途同歸的課堂教學效果。這能促進學生積極思維,敢于想象,善于想象,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三、課堂教學目標的動態生成,能夠促進師生共同學習與提高
教師不是萬能的。韓愈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在當今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時代,這種現象更為突出。所以,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師生間要相互學生,以便共同提高,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或復習“水資源”這一內容時,地理教師要指導學生以“本地區水資源污染現狀調查與思考”為課題,進行研究性學習。
我們徐州市有些河流中的水又黑又臭,給居住在附近的居民的健康帶來了危害,也嚴重影響了市容。為此,布置學生通過調查、訪問的方式了解,對河流的污染問題進行分析,引起社會對環保的重視,并應用所學的知識為治理河流出謀劃策。
學生通過調查了解之后,老師可以讓學生用簡要的語言把調查結果向大家匯報一下。如有的學生說:我順著河找到了三家向河里排水的工廠,發現其中一家是化工廠,排出的污水沒有經過任何處理,而且是通過一個比較隱蔽的出口排出。有的學生說:河兩岸的一些居民衛生習慣差,家中的生活垃圾沒有投入指定的垃圾箱中,而是直接扔到河中,所以,污染嚴重。有的學生說:河邊有一些流動的攤點,他們將甘蔗皮、變了質的蔬菜、一次性飯盒等投入河中,造成生物污染和白色污染。有的學生說:河兩岸飯店里的生活廢水也流入河中,造成污染。
以上幾個同學的調查發現,讓我們了解許多實際情況。學生匯報之后,我讓他們再共同討論,并逐步形成意見。經過師生的共同探討后達成了以下共識:化工廠應進行廢水處理后再排入河中;對沿岸的居民要加強教育,使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為自己創造一個優良的居住環境;對市容應加強管理,嚴厲打擊非法小攤點;對河兩岸的飯店要嚴格監督,實行獎懲方案。
在這次探究性學習之后,我讓學生把研究成果和建議寫成了調查報告,交給環保部門,受到了環保部門的肯定。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我們既要充分備課,又要關注課堂教學內容的動態生成。對課堂動態生成的資料,我們要充分、恰當地利用。我們的地理課堂因教學目標的動態生成而無比精彩,我們的學生在這樣精彩的地理課堂中享受著生命的成長和提升。
(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建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