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燁萍
古詩文是語言的精華,是一種精煉而有韻律的語言形式,為想象力的培養提供了大量的形象。
一、講述故事,展開想象
講故事是創設教學情境的一種方法。故事最能激起學生的興趣,情感的共鳴和心靈的震撼,這對學生想象力的形成和提高十分有效。例如,教學《詠華山》,當教師把文中的故事娓娓道來時,學生通過聆聽故事,頭腦中一直積累的與故事有關的表象,會使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當教師講到“他們沿著山路艱難的爬上山頂”時,啟發想象:“同學們現在你就是小寇準,站在山頂上你看到了怎樣的風景?”這時候,學生可能會講到:詩的第一句“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的內容:“讓我們看到了除了藍天,遠遠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腳下。”或是談到第二句“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的內容:“太陽顯得那么近,山腰間飄著朵朵白云。”學生想象出了古詩表現的意境,不僅鍛煉了想象力,還鍛煉了口語交際能力。教師接著講故事,同學們閉著眼睛靜靜地聆聽著,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有的情不自禁地說:“啊,華山太高了!真美呀!” “我真想在華山上唱一首歌!”……這樣逐步地引導學生想象,不僅使學生想象出了詩歌表現的意境,豐富了想象能力,對小寇準所詠詩中的情感也感受得更真切。
二、觀察插圖,豐富想象
蘇教版低年級語文教材中,幾乎每一課都有這樣緊扣課文內容的插圖,非常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低年級學生非常得感興趣。通過觀察插圖,栩栩如生的人或物映入了學生的眼簾,此時啟發學生身臨其境地談感想,或者繪聲繪色地講故事,能使學生的想象得以誘發。蘇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二十課《青松》一文中,畫面上是漫天飛雪,一眼望去到處都是白茫茫的,只有青松站立在雪地里,厚厚的積雪壓在它的身上,但它還是傲然挺立著。讓學生看著畫面,指導學生觀察圖畫并進行想象,教師啟發道:“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棵小松樹,你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學生的發言使整個畫面“活”了起來,那仿佛變成了一個動畫給我們展示著松樹的內心。
三、抓住“空白”,引導想象
作品創作中講究“留白”,看似無卻蘊含著更多,古詩也是如此,往往不是面面俱到的敘述,而是有意識地在文中留下一些空白。詩句之間的內容有較大的跳躍性,在教學中抓住“空白”,創造出一種更多層次更豐富的境界,讓學生在體味課文所創設的這種美妙境界中再造想象,就會讓新形象更添姿彩。如教學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二十一課中的《鋤禾》一詩時,通過學習古詩,學生知道了前兩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是寫農民在烈日下揮汗鋤禾的勞動場面;后兩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則是作者通過反問告訴人們糧食來之不易。前后兩句在內容上跳躍性比較大,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農民從播種到收獲,要付出多少艱辛的勞動?”從而體會“盤中餐”中,每一粒米飯都是農民用辛苦勞動換來的。通過想象農民辛苦勞作的情景,建立了詩句之間的聯系,使學生能更完整地領會詩的意思,受到感染,體悟到糧食的來之不易。
四、依文畫圖,拓展想象
一首詩就是一幅畫,詩中有畫境,畫中有詩意。老師在古詩詞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朗讀詩句,想象畫面,然后把想到的內容畫下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想象落到了實處,不再是亂想,而是有條理有意境的了。如教學古詩《登鸛雀樓》時,教師可以先介紹了與鸛雀樓的相關內容,然后指導學生進行逐句理解。特別是講到“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時,這兩句詩不僅傾注著詩人滿懷的豪情,且富哲理意味,給學生提供了廣闊想象空間。在學習了這首詩后,學生的思維更為活躍,腦海里出現了許多壯觀的景象。這時,讓學生把想象到的繪成圖,邊把想象的景物用自己喜歡的顏色畫出來,使畫面與詩文相吻合,顏色與情感相結合,這樣的訓練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還加深了對詩句的理解和記憶,更讓學生能夠深刻地體會到古詩的真正內涵和意境。
五、誦讀吟唱,激發想象
音樂是世界上的語言,是最富感染力的。教學中運用音樂來激發出學生無窮無盡、多姿多彩的想象,使之聲情并茂。古詩本身就具有獨特的音韻美和節奏美,讀起來瑯瑯上口,若能把二者結合起來,把不同的詩詞配上合適的樂曲,讓學生在美妙的音樂聲中,反復吟誦古詩,邊讀邊想象那將會是一件樂事。在教學古詩《憫農》《登鸛雀樓》和《春曉》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了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師為這幾首詩編寫的樂曲,當悠揚的音樂響起時,學生跟著音樂誦唱起來,很快被帶入了情境之中。簡單又好聽的旋律使學生浮想聯翩,在頭腦中形成了畫面,融入了詩的意境,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總之,在低年級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教材,采用適合低年級心理特征的有效教學方式,實現教學的“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理想境界!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劍湖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