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徐武
音樂教學中的重復,并非沒有目的一成不變的機械重復,而是針對學生認知特點下的遞進式的反復。
一、音樂藝術反復性的本源追溯
(1)本質特性需要有效反復。音樂主要依托人體感官從節奏、速度、力度以及聲音等相關因素形成認知刺激,從而激發人體處于音樂欣賞狀態。只有在反復作用下,人體才能對音樂表現出來旋律的鋪陳、節奏的變化以及音色的起伏進行欣賞,也才能對音樂所表現的意境進行體驗。
(2)傳播特性需要有效反復。音樂作品與美術、文學作品不同,需要人體主觀欲望的引導才能進行欣賞。而音樂具有強烈而鮮明的傳播性和彌漫性,人們可以在街頭巷尾之中聆聽到音樂以及歌曲作品,不管人體在主觀上是否擁有欣賞的欲望,音樂都會在無意識狀態下作用于人體。
(3)感知特性需要有效反復。音樂作品以聲音的形式作為傳播的載體,具有鮮明的稍縱即逝的流動性,如果不能及時記憶,就難以捕捉再次的記憶依據。因此,音樂只有在不斷反復的過程中,強化學生對于音樂本身的認知,才能真正讓人體對音樂形成深刻理解。否則,曇花一現,則成為浮云。
二、小學音樂反復性的遵循原則
(1)在針對性原則中避免本末倒置。處處反復等于沒有反復,反復的針對性原則決定了要將反復定位于音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處。例如,在教學歌曲《采紅蓮》時,教師就針對較難的“啊劃啊劃,啊劃啊劃”一句,通過教師的示范指揮、自身范唱、小組合唱、默聲自唱等方式,讓學生在反復體會中解決了教學的難點。
(2)在變化性原則中避免墨守成規。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決定了整節課不可能在統一模式下對一首歌曲哼唱一個小時還能興趣盎然。因此,教師要努力處理好反復策略和變化性原則之間的關系。整體上,以不斷反復作為基礎,但在構建形式上要講究適當的變化。在不斷反復中感知音樂魅力,加深音樂體驗;在變化中,提升參與新鮮感,保持學生的學習動力。
(3)在循序漸進原則中避免機械重復。循序漸進原則決定了音樂教學中的反復不能僅僅是同一品質下數量的堆積和增加,更不能是消耗時間的無奈之舉,而要在不同的反復過程中賦予其極強的目的性,讓學生在不同層次、不同要求的過程中提升反復的效益,讓每一次反復都有著自身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三、小學音樂反復性的踐行策略
(1)在視覺補充中踐行反復策略。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是一門作用于人體聽覺神經下的心理刺激。但音樂教學應該打開學生整體的感知體系,讓學生在圖片、視頻以及圖解等視覺刺激層面下進行有效重復,才能讓學生更為直觀、更為形象地感知音樂作品的內涵。
例如,在教學經典曲目《讓我們蕩起雙槳》之前,教師首先為學生播放了相關影視作品中的視頻片段,讓學生對歌詞所反映的情境擁有直接的情感體驗。學生觀景燃情,心隨景動,內心的情感自然生發。此時,教師利用鋼琴彈奏歌曲旋律,并再次播放視頻,學生在音樂的渲染和視頻的浸潤下,對歌曲的認知擁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之后,教師教唱這首歌曲,水到渠成,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在文字浸潤中踐行反復策略。文字具有天然的靈性,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而小學生從擁有生命意識開始,率先接觸并形成一定能力的是語言,是對語言文字的體悟。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借助語言文字進行感知,在語言中感受意境,在語言中抒發體悟,讓學生在反復中提升聽覺體驗的認知。
例如,《打字機》是一首管弦樂作品,營造出了一種輕松愉悅的情感體驗,教師引導學生為這首旋律配上了歌詞,并與學生在音樂的聆聽中進行角色置換。通過師生合作、師生置換以及最后的生生合作,進行反復嘗試實踐,從而讓學生將認知從最初的混沌演變成為最后的清晰明朗。
(3)在動作演示中踐行反復策略。體驗性教育是小學教育的重要方式,美國著名教育家蘇娜丹戴克曾經說過:“如果告訴我,我絕對會忘記;如果給我看,我可能會記住;而如果讓我做一遍,我就會完全理解。”這句話鮮明地揭示出體驗式教學方式的有效作用。而借助動作進行反復實踐,以生命的律動喚醒學生的意識。
例如,在教學《數鴨子》這首歌時,教師讓學生戴上頭飾,扮成小鴨子,而另一位學生則扮演成為放養鴨子的小孩。隨著音樂的旋律響起,學生做出數鴨子和與鴨子進行交流的動作。在表演結束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對表演同學的動作進行點評,并在修改的基礎上進行再次反復表演,讓學生在這種相互補充中通過數次不同層次的體驗,形成對歌曲自身的感受。
反復聆聽與感知,是豐富學生感知音樂作品的重要形式,是學生升華對音樂作品深入理解的重要前提。正是在這種方式中,學生才能豐富自身情感、提升自我感知能力,從而參透音樂的精髓,形成富有深度的認知體驗。因此,有效反復讓音樂教學彰顯出熠熠光彩。
(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