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建峰
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 陶行之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善于發問也是讀書的重要方法。閱讀時怎樣發問呢?
針對題眼發問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針對題眼發問,可以抓住要點,省時高效。比如學習《索溪峪的“野”》一課,可以針對題眼“野”提問:索溪峪到底“野”在哪些地方,美在哪里?一個“野”概括了索溪峪景觀的特點,野性之美即天然、自然的美。
梳理聯系發問 梳理內容之間的聯系,提出問題,以加深理解。比如《老人與海鷗》一課寫了“老人與海鷗相伴”、“海鷗為老人吊唁”兩個故事,它們有怎樣的聯系?前者講老人喂食海鷗、呼喚海鷗、跟它親切說話等,再現了老人對海鷗的一片深情;后者寫老人死后,海鷗在遺像前盤旋翻飛、肅立守靈、撲翅鳴叫等情景,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深情厚誼。前者是原因,后者是結果。只要關愛海鷗,它就會信賴你。抓住了聯系,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逆向切入發問 從相反的角度提出問題,抓住事物之間的矛盾關系來解決問題。比如《一夜的工作》最后一自然段,問一問:有人認為最后一節也是作者的感想,與上一節重復了,建議刪去,你的看法如何?前一節是對自己說,后一節是對全世界說;前一節是“我”親眼看到周總理一夜工作后的感想,后一節是“我”從周總理一夜的工作想到了每個夜晚的工作。這樣由個案到普遍,豐滿了形象,升華了主題。
抓住矛盾發問 抓住文中的矛盾之處,提出問題。比如《草原》中說“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聲音,看不見什么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既然“看不見什么東西”,怎么還有“忽飛忽落的小鳥”?這矛盾的表達妙在哪里?“忽飛忽落的小鳥”,是為了襯托和強調“初入草原”時的靜寂。這是以聲寫寂,以動襯靜,突出草原寂而不死,靜中見活的生機。
針對文眼發問 針對全文的中心句,提出問題。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的文眼:“伯父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問一問: “他為自己想得少”和“為別人想得多”分別體現在哪些地方?這句話有怎樣的作用?弄清這些問題,就把握了文章的重點。
根據結果發問 根據戛然而止的情節或結果,提出問題,以弄清前因后果,關注新的動向。比如《狼牙山五壯士》最后說:“戰士們也昂首挺胸,相繼從懸崖往下跳。”據此發問:五壯士跳崖之后命運如何?據資料稱:馬寶玉、胡福才和胡德林壯烈犧牲了;葛振林和宋學義被山腰的一棵樹枝掛住了,他倆蘇醒后不顧巨痛,堅持爬上山頭,經過群眾幫助,又回到了連隊。這樣就弄清了前因后果。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回答一個問題更重要。”閱讀時要勤發問,善發問,帶著問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