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
長期以來,由于經濟發展和經費投入上的差距等原因,農村教育與城鎮出現了較大差距,這種差距不僅表現在硬件設施上,更反映在師資力量上,導致了農村學生進城讀書熱、擇校熱以及城市學校大班額等一系列問題,影響了教育均衡、公平發展。
鑒于此,近年來各地根據實際,紛紛推出相關制度和政策,把城鎮教師支援農村學校作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推動教育均衡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積極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讓農村孩子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樣的教育。
支教是其中最普遍、最有效的手段。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指出要“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實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從理論上看,做好支教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縮小城鄉學校之間師資水平差距,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但是,再好的制度,再完美的政策如果不落實到位,不見心見行動,不但于事無補,反而勞民傷財。很多政策和制度之所以在實踐中達不到應有的作用或出現偏差,大多因為流于形式,好的制度和政策都需要體現在行動中,用具體的一項項行動來實現政策和制度的設計目標。支教制度的價值更需要在教師的支教行動中來體現。這就需要制度的決策者、學校領導以及教師通力合作,把支教工作做細做實,產生實際效果。
教育行政部門不能把支教當作一項面子工程,不能搞形式主義,不能作為權宜之計,要站在促進城鄉教育均衡協調發展的高度切實地設計支教制度,形成一種城鄉互動、共同提高的長效機制。從制度和實踐兩個層面加以保障,設計好支教工作的目標任務、待遇保障、考核管理等,對支教工作取得顯著成績的教師,在評先表彰、進修學習、獎勵晉升工資等方面優先考慮,讓支教教師有積極性。支教教師不能把支教當成是應付差使,要以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敬業精神和奉獻精神,提高支教效果,讓支教學校受益,讓學生受益。在支教過程中要盡職盡責,通過示范課、觀摩課、評課、講座、研討會等方式,將新的教育教學模式、新的課程理念帶到農村學校,拓寬農村學校教師的專業視野,促進教育觀念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