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振明
(新沂市檔案局,江蘇新沂,221400)
第一次與《檔案與建設》接觸是在常州輕工業學校臨畢業那年,為寫畢業論文要參考相關資料,從學校圖書館里借來了厚厚一摞《檔案工作》《檔案學通訊》及《檔案與建設》等雜志,一冊冊泛舊發黃的期刊既厚重又獨特。平時很少有人閱讀這些專業刊物,它們只是靜靜的立在書架一角。
1991年,我被分配至新沂市檔案局,從事檔案資料管理工作。分類、裝訂、貼標簽、編目、排列上架,幾個月下來,望著一冊冊擺放整齊的資料,一種成功喜悅感涌上心頭。看到花費大量財力物力保存下來的資料卻躺在庫房,感到很可惜,我就試著寫了篇《由“閑置設備——待追回的巨大財富”所想到的》文章寄給了《檔案與建設》編輯部,時隔不久,收到了散發墨香的用稿通知和樣刊,心中充滿了激動和興奮。
接待查檔工作既緊張忙碌又枯燥煩瑣,沒有鮮花和掌聲,即使干得再好也不出彩。看到記錄在煙盒大小的紙頁能為企業解決大問題,一份不起眼的檔案決定一個人的命運轉折時,又為自己所從事的職業而深感驕傲和自豪,平凡的崗位一樣可以實現自身的價值。而因檔案缺失,年滿60 的老人卻不能正常辦理退休手續時,又為他們感到深深憂慮和痛惜。加強檔案源頭管理迫在眉睫,一篇《拓寬館藏收集范圍,全面開發檔案信息資源》稿件再度被《檔案與建設》采用。
剛開始覺得向刊物投稿是件高不可攀的事,既不知道編輯需要什么樣的稿件,也不清楚自己該從何下手。其實不然,基層檔案工作者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就是本專業欄目所要刊載的。工作中的一些感悟,積累的一些經驗,時常匯思于筆端,勞作在方格稿紙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不能光是塊牌子》《傳承紅色經典,挖掘身邊正能量》等一篇篇文章相繼變成鉛字,既經歷過拿到樣刊和稿酬的驚喜和舒暢,也品嘗過寄出稿件后久無音訊的苦悶與沮喪。

作者(左)在接待群眾查檔
從雙月刊到月刊,從中文版到外文版,從省內發行到國內外公開發行,直至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三十年一晃而過,在讀者、作者和編輯們的精心呵護下,《檔案與建設》的公信力、影響力和引導力與日俱增。每一點進步都傾注了編輯們的心血,每上一個臺階,都見證江蘇檔案期刊事業的發展。從匆匆一瞥到忠實讀者,直至成為撰稿者,方格稿紙間與《檔案與建設》結下了深深情緣。
三十年來,《檔案與建設》扎根于江蘇熱土,傾力為檔案事業鼓與呼,足跡遍及全國各省市和港澳臺地區。從稚氣未脫到風華正茂,從嗷嗷待哺到而立之年,我們一起成長——國家走在蒸蒸日上的征途,人們走在通向小康的道路,檔案工作走出了蓬勃發展的勢頭。
“三十而立”。又是一個新的開始,又是一年“您對本刊最大信任與支持,莫過于提供優質稿件”的新起點。那么“而立之年”,首先要清楚的就是“立”什么?
緊跟時代步伐,追蹤社會熱點,讓廣大讀者真切感觸我省檔案工作跳動的脈搏。《檔案與建設》,是我省檔案工作的喉舌,是貫徹黨和國家有關檔案工作方針、政策和法規以及傳播各地檔案工作經驗、開展信息和技術交流的主要陣地。從進一步搞好大中型企業,到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從科技興省,到文化興省等等,展現各個時期江蘇檔案事業發展新藍圖,反映出經濟工作對檔案工作的新呼喚。
倡導基層寫,寫基層,與基層檔案工作合拍,使基層檔案工作者讀有所學,學有所用,這是眾多讀者喜歡《檔案與建設》期刊的原因之一。設置的“基層工作”欄目,是專為基層朋友們開辟的信息和學術交流陣地,是幫助我們檔案工作者提高政策水平和業務素質,擴大知識面、開闊視野的良師益友。發揮了期刊在檔案工作指導、宣傳、教育、信息傳播等方面的應有功能,在推進全省檔案學術研究和檔案事業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檔案與建設》重點突出檔案與社會各個方面建設的聯系。江蘇經濟發展較快,檔案工作開展得比較活躍,經常有一些創新性的工作。作為我省檔案工作的喉舌,期刊十分重視報道這方面的內容,在內容創新等方面有所突破,不僅僅面向檔案工作者,也面向社會,正因如此,《檔案與建設》才有了今天的影響力和凝聚力。
回顧總結三十年來我省檔案刊物事業發展的成就與經驗,我們在看到江蘇檔案事業發展勢頭的同時,也要看到工作上面臨的困難與挑戰。站在新的起點,明白“立”什么的同時,還要清楚正走向不惑之年的《檔案與建設》“不惑”什么。
“特色”不能變。一個刊物的生命取決于三個因素:編校質量、稿件水平和發行數量。“您對本刊最大的信任與支持,莫過于提供優質的稿件”,既是對撰稿者的寬容,也是編校者的鄭重態度,與時下花錢就能發表文章的一些刊物相比真是天壤之別。從鉛排鉛印到激光照排到膠版印刷,從刊慶征文集思廣益到面向社會征集專用刊徽,從封面裝幀到欄目設置,無論在編輯形式還是內容上都動了腦筋,下了功夫,逐步趟出了江蘇檔案期刊的特色路徑。
“文化”上做文章。雖然是一本專業刊物,但也應不囿于專業理論和技術方面,應加強“檔案”與“文化”兩方面的建設。不僅要貼近行業、貼近基層,還要強化精品意識,強化創新板塊策劃。由江蘇省檔案局與《揚子晚報》打造的“檔案穿越”欄目,堅持以新聞寫檔案,用故事講歷史,形成較強的倍增效應和社會影響力,不失為報刊創新優秀案例。江蘇為文化大省,《檔案與建設》應在這方面做足文章,努力將期刊打造成一個檔案與文化、歷史與現實、經驗與感悟等方面百家爭鳴、博采眾長的平臺。
“創新”里求課題。目前,《中國檔案報》、《中國檔案》、“中國檔案資訊網”等主流媒體都在認真學習貫徹《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檔案工作的意見》,深入開展“走、轉、改”活動,進入鄉鎮、村等基層檔案部門調研,實地組稿和采訪,一批批有影響力的“全國最美檔案人”、“全國最美檔案館”等系列文章紛紛刊出。江蘇檔案工作開展得比較活躍,常有創新舉措,《檔案與建設》期刊編輯也應走出辦公室,奔赴基層一線,挖掘稿源,更多地報道我省各地檔案館和基層檔案室為民服務取得的新成效,推動全省檔案事業邁上新臺階,實現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