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偉
〔關鍵詞〕 數學教學;問題情境;
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7—0091—01
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材內容和學生心理之間制造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過程。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有問題可問,明確探究目標,給思維以方向。同時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給思維以動力,并幫助學生根據不同的解題思路,采取不同的解題方法,有效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下面,筆者就創設問題情境的策略,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從學生的好奇心入手,創設問題情境
好奇是兒童的天性,世界上許多重大發明和新技術的發現往往是從好奇開始的。數學教學也是如此。因此,數學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勇于提出問題。
例如,在教學“圓錐體體積公式”時,學生在看完書后,往往對“等底等高”這個條件不太注意。這時我巧設陷阱,設置懸念,讓學生進行倒水實驗:用圓錐體容器盛滿水倒入圓柱體容器。過了一會,一個小組倒了水,還沒灌滿;而另一小組的同學卻大叫:“水溢出來了!”這是什么緣故呢?學生們議論紛紛。
二、從感性材料入手,創設問題情境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過渡階段。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他們的思維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他們的抽象思維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進行。學生對新知識的認識是一個由外部的物質活動向內部的認知心理活動轉化的過程。因此,我在課堂上經常從學生感興趣的感性材料入手,創設一些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請學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并仔細聽教師的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個月餅,平均分給小明和小紅,請用手指個數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學生很快伸出2個手指。教師接著說現在有一塊月餅,要平均分給小明和小紅,請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這時許多學生都難住了。此時,一種新的數(分數)的學習,成了學生自身的需求。
三、從學生的認知沖突入手,創設問題情境
1.根據學生已有經驗、方法與新知識的矛盾,創設問題情境。學生對新知識的需要正是創設問題情境的基礎,又是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認知特征,去引導學生揭示已有知識、經驗與新知識之間的矛盾,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
例如,教學“比例尺”一課時,只要學生用尺子任意量出兩地之間的距離,我就很快說出這兩地之間的實際距離。學生感到很奇怪,為什么我能這么快說出兩地之間的實際距離。這時,我出示課題,并告訴學生學習了這節課,大家就明白了。此時,本課的學習成了學生自身的需要,他們必然學得熱情高漲,積極主動。
2.利用學生已有知識和新知識間的矛盾,創設問題情境。已有知識和未知知識之間往往存在著矛盾沖突,教師只要抓住這一矛盾,創設問題情境,就會激發學生求知探索的欲望,使其學得積極主動。
例如,教學“圓錐的體積”一課時,我先通過多媒體演示這樣的畫面:長方形旋轉得到圓柱體,將長方形去掉一半成為直角三角形,再旋轉得到圓錐體。之后提問:“有什么辦法求圓錐的體積?”學生在這個特定的問題情境下,通過剛才的演示,經過思考得出:只要知道圓錐與圓柱的關系,就可以求出圓錐的體積。教師又問:“圓柱與圓錐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呢?”教師有意識設置這個思維障礙,使學生產生疑惑,進而進行猜想、驗證。
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創設問題情境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教師應從現實生活中找到問題原型或從數學材料中找到生活中的問題,將它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就會體驗到數學無處不在,感知自己學的是有用的知識,并由此產生學習興趣。
例如,教學“購物中的打折問題”一課,先用多媒體演示商場中打折的情境,然后提出問題:根據你生活中看到的打折情況,說說打折是什么意思。接著再出示一組課件:帽子五折出售,手套八五折出售,羽絨服五折起,皮衣三至八折出售。提出問題:具體說說這些“折”是什么意思?通過創設購物情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覺得數學知識離自己的生活很近,并自覺地運用自身的經驗和知識,結合實際,較全面、深刻地理解了“打折”的含義。
?笙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