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正娟
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手中的教具起著非常重要的輔助作用。但是,我們不能忽視了學具的地位,因為學具掌握在學生的手中,它實現了學生從動腦、動口到動手的過程轉變,它把理論變成了現實,體現的不僅僅是學生的動手能力,而是他們的思維、想法甚至是創新能力。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巧妙運用學具,為學生搭起學習的平臺,使其思維在實踐中真正“活”起來,促進學生成才呢?
一、使用學具,有助于學生數學興趣的激發
小學生的思維經常是從動作開始的,運用學具非常容易激起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學中,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就是學生構建知識的過程。實踐證明,學生對課堂上使用的學具有著濃厚的興趣,教師如果在教學時能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給其創造更多的使用學具的機會,讓其自己擺弄學具,更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加大他們接受知識的信息量,使他們在操作中有所發現,使他們的創作性思維得到發展。如認識角的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通過自己活動,用兩根硬紙條和圖釘做成一個角。而角是由一個頂點、兩條邊組成的,學生在制作和擺弄的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地弄明白。然后,可以讓學生來回轉動角的學具,通過和同學角的比較,從“手感”的比較中發現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的特點。這樣,通過有趣的活動,學生掌握了角的知識,思維得到了有效的訓練。而且,這樣的活動,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使用學具,能夠促進學生數學概念的形成
一般來說,知識的形成過程,是從感知到表象,然后到概念的形成。所以,數學課上,教師要合理地運用學具,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要通過各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直接地去感知事物。這樣,學生會獲得比較豐富的感性知識。然后,教師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形成科學的概念。
在低年級認識數的時候,我讓學生一根一根地把小棒擺出來,直到擺出10根的時候,讓他們說出這是10個1,然后讓他們把這10根小棒捆起來作為一個整體,這時它便是1個10。讓學生經歷這樣的數一數、捆一捆、說一說的過程,成功地突破了1個10等于10個1這個難點,再經過多次實踐,學生還會體會到10個10等于100,100里面有10個10,100個1,從而形成正確的概念。在教數的組成的時候,可讓學生每人手里拿一個計數器,教師演示過后可以出示一個兩位數,讓學生自己去撥一撥,邊撥邊說出你是怎樣撥的。如十位上撥幾顆,個位上撥幾顆,然后再說出這個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這樣的訓練,既動口又動手,還訓練了思維。
三、使用學具,可以強化學生數學算理的理解
把數形知識結合起來,是研究數學問題常用的思維方式。平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形的方面用直觀演示的方法進行形象思維,從數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進行抽象思維,從而化抽象為形象。適時的學具操作,能將枯燥的運算教學內容直觀化,加深學生對算理的理解。
例如在學生學習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時,先用除數除被除數的十位,十位上算過以后出現有余數的情況,如87÷3,學生理解不了十位上余下的2為什么是2個10,為什么要和個位的7合成27繼續除。這個難點,如何才能得到完美地解決呢?于是,我讓學生嘗試自己擺小棒。學生在自己擺的過程中體會:8捆(8個1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捆(即2個10),十位商2;剩下2捆表示2個10,要想繼續平均分就要拆開和7根合并成27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9根(9個1),個位商9。這樣的活動,讓學生真正領會到余下2捆沒法平均分,只能拆開來(看作2個10)。這樣,學生可以在操作中理解除法計算的算理,并把動手操作過程和豎式相比較,數形結合,在操作中從形入手進行思考,逐步過渡到數的思維。這樣,學生可以形象地理解算理,既讓他們的思維得到了發展,也促進了他們的成長。
四、使用學具,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小學生的思維,一般來說,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過渡期。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通過學具操作讓學生多多實踐,鍛煉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讓學具操作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源泉,通過學具操作使學生對新知識再創造,借助學具操作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如學習長方形面積計算時,有些學生已經知道長方形面積=長×寬,卻不知道為什么這樣算?我在教學這一課時,讓學生用12個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學具擺一個長方形,學生擺法很多,有的擺一排,有的擺兩排,有的擺三排,有的擺四排……接著我進行提問:你們擺的長方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學生觀察發現:面積相同,形狀不同,也就是長和寬不同。為什么面積相同呢?都是用12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擺成的。我再讓學生觀察面積跟長方形長和寬有什么關系?這時學生恍然大悟,原來奧秘在這里!這樣的操作過程讓學生記憶猶新,既感悟了新知,又培養了創新能力。
總之,教師在數學課堂中要讓學生創造性地使用學具,為他們搭起思維放飛的舞臺,使他們在實踐中“動”起來,接受“活”的教育,進行“活”的思維,從而不斷成才。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實驗小學)